曾三度安排上会 林华医疗IPO被否

导语

IPO首次创关被暂缓表决,二度冲刺上会前夕被取消审核,三度上会最终被发审委否决,林华医疗的IPO历程一波三折,最终仍铩羽而归。5月27日证监会发审委第56次会议上,苏州林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首发)未获通过。

发审委会议提出询问的主要有,报告期内林华医疗主要产品为留置针类产品,毛利率远高于行业可比公司,要求比较同行业可比公司的毛利率及商业模式,说明公司主要产品保持高毛利率的原因、合理性及可持续性;说明带量采购政策对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产品的销售价格及毛利率,以及持续经营能力的影响等。

单一收入来源

林华医疗是专业从事临床血管给药工具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主要产品包括Ⅲ类医疗耗材静脉留置针系列、输液港,以及医用敷料、注射器等其他产品。

林华医疗控股股东为吴林元,持有公司发行前79.99%股权。担任林华医疗董事长和总经理。林华医疗实际控制人为吴林元、吴文燕,吴文燕持有林华医疗本次发行前9.21%的股权,并担任公司董事。吴文燕为吴林元之女,两人合计持有公司89.20%的股权。

2016年林华医疗在新三板挂牌,三年后的2019年12月20日,林华医疗预披露招股申报稿,拟于上交所主板上市。

招股书显示,林华医疗IPO拟募集资金6.01亿元,其中3.27亿元拟用于留置针自动化生产技改项目;7617.00万元拟用于医护产品研发技改项目;4267.10万元拟用于信息化平台建设项目;1.56亿元拟用于营销服务网络建设项目。

业绩方面,按照林华医疗在新三板披露的最近三年(2018年到2020年)年报显示,过去三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88亿、7.92亿和6.99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73亿、2.07亿和1.93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留置针类产品是林华医疗主要收入来源。招股书显示,2017年、2018年、2019年,林华医疗留置针类营业收入分别为5.18亿、5.8亿和6.77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85.85%、84.48%和85.48%;占主营业务毛利比例分别为94.50%、93.88%和92.76%。

风险提示中,林华医疗表示,公司的营业收入对留置针类产品的依赖较大,如果留置针类产品的销售出现问题,将给公司经营带来较大风险。

林华医疗的主要销售模式为经销模式。公司目前拥有一级经销商约1020家,二级经销商约741家,覆盖约3389家终端医院。2017年度、2018年度及2019年度,公司经销收入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90.61%、89.50%及91.80%。

产品单一之外,林华医疗还存在重营销而轻研发的情况。2017年、2018年和2019年,林华医疗研发费用分别为1444.99万元、1834.65万元和2014.25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39%、2.67%、2.54%。同期,林华医疗销售费用为1.76亿元、2.03亿和2.42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9.25%、29.56%和30.53%。

三度上会

值得注意的是,自2019年底披露招股书启动主板IPO以后,林华医疗已三度安排上发审会。

今年1月14日举行的2021年第8次发审委工作会议上,发审委员们最终对林华医疗IPO给出了暂缓表决的决议。虽然监管层并未直接否决其该次上市申请,但这也意味着林华医疗首次冲击A股资本市场铩羽受阻。

事隔两月后,证监会公告,3月4日召开2021年第26次发审会工作会议审议林华医疗的IPO申请。不过就在上会前夕,因公司尚有相关事项需要进一步核查。发审会取消了林华医疗的上会安排。两个月过后,5月27日证监会发审委第56次会议上,林华医疗三度上会,但IPO未获通过。

当日发审委会议提出的问题集中在林华医疗毛利率和销售费用率远高于行业可比公司、以及公司经销模式存在的疑问。

林华医疗主要产品为留置针类产品,毛利率远高于行业可比公司。发审委要求,比较同行业可比公司的毛利率及商业模式,说明林华医疗主要产品保持高毛利率的原因、合理性及可持续性;同时说明带量采购政策对报告期内发行人主要产品的销售价格及毛利率,以及持续经营能力的影响等。

另外,报告期内,林华医疗销售费用率远高于行业可比公司。发审委要求公司说明销售费用率远高于行业可比公司的原因及合理性;是否存在商业贿赂,是否存在变向通过经销商资金回转实现销售等情况;是否存在通过业务宣传费、业务活动费进行商业贿赂或不当利益输送的情况等。

wind数据显示,今年A股IPO包括林华医疗在内,已有10家公司IPO被否,其中主板3家,科创板3家,创业板4家。

编辑: 王苗苗
关键字: 林华医疗 IPO 审核未通过 上会

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