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在“3060”双碳目标不断落地之际,新能源产业成为中国经济最为强劲的增长动力之一。
另一方面,为了落实减碳排放的目标,拥有高碳排放特性的传统能源产业在未来会不断受到限制。2021年1月8日,国网能源研究院发布了《中国能源电力发展展望》,报告认为,一次能源低碳化转型明显,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2025年、2035年、2050年、2060年分别有望达到约22%、40%、69%、81%。
传统能源企业如何向新能源业务转型?成为了摆在众多传统能源企业面前的问题。
上海盈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维昆表示:“我们发现,氢能业务和公司主业炼油业务相比,有相似之处,从生产到提纯、运输、分配建站,最后是加氢,这条产业链需要的投资太大了,也存在很多机会。”
李维昆目前担任上海盈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在氢能战略方面,为山东京博控股集团提供新业务开拓和投资服务。京博集团从炼油业务出发,目前已经成为一家业务涵盖能源、新材料、三农发展、物流业务的综合集团。2020年京博集团已经位居中国企业500强第320位,实现销售收入653亿元。近年,京博集团开始向新能源业务转型,氢能成为京博集团的业务转型方向之一。
氢能产业与炼油产业相似
财经网:公司投资氢能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李维昆:碳中和的路线很清晰,到2050年,煤在能源中的占比会从现在的76%降到10%以下。石油化工业也存在这个问题,现在石油占比为30%,10年后还是30%,40年后可能只有5%,占比30%时大家都玩得挺好,到占比5%的时候日子就会难过了,所以我们必须要投一些前瞻性的东西。
可能40年后的经济形态和现在完全不一样,但是如果我们现在不布局,40年后就没有机会。我们要投资也并非是脑洞大开的想法,一是行业前景好,氢能肯定是40年后应用最多的能源之一,光伏可能才能排第二。
二是氢能业务和主业炼油业务相比,有相似之处,从生产到提纯、运输、分配建站,最后是加氢,这条产业链需要的投资太大了,也存在很多机会。
三是这条产业链每一个环节都有明显的规模和集聚效应,所以比较适合具有灵活机制优势且有充分实力的民营企业。
向氢能产业转型策略:入局产业链两端,投资中间产业链
财经网:公司投资氢能产业的策略是怎样的?
李维昆:我们会从产业链出发进行分析,从制氢一直到最后把氢加到氢燃料电车上,产业链中间各个环节,我们会评估哪个环节我们可以自己做,哪个环节我们需要投资。
首先自身业务可以副产氢,然后就是氢气提纯、运输、氢燃料电池、加氢等产业环节,要不要投资?我们都要进行研判。
比如,在氢能运输环节,最后整个产业里氢能是以液化形式、固态形式还是气态形式运输?现在还有待观察。我们不排除每种形式和技术路线的创业公司都关注、研究、甚至布局,也许都是早期投资。最后,当我们看清行业的趋势时,这个企业成长了,我们在早期投资了这个企业,以后我们就可以和这些公司进行产业链的更多层次合作,比如产业层面的合作等。
然后再看氢燃料电池,氢燃料电池在产业环节上可能离我们的业务已经比较远了,我们未必会亲自去做。但是我们可以跟氢燃料电池公司展开联合研发,比如联合连发质子交换膜膜、双极板、催化剂等,都可以探讨尝试。膜是一种高分子材料,我们集团可以研判能不能做。至于催化剂,石化业务就包含催化剂,比如铂催化剂,它是固体贵金属,我们目前在和能够降低贵金属负载的先进技术合作,这方面是不是存在机会?值得探讨。也就是说,我们不做整个氢燃料电池,我们可以参与其中一小部分,这个也是我们投资氢能产业链的一个办法。
最后是加氢环节,集团在山东有1300家加油站,加油站目前是用来加油的,不是加氢的,加油站未来是很宝贵的资产,汽车要实现能量补剂,都需要一个地方,现在这个地方是加油站,我们将来可以把一部分改造成加氢加油一体站。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加油站在东部沿海地区的价格非常贵,加油站业务就跟互联网企业补贴买流量一样,数量少是亏的,达到规模和网络效应后就会有很好的盈利,我们既然有这样的体量积累,就可以进行探讨。
总得来说,我们的制氢业务是氢能产业的源头,加氢的场景也在我们这,其余产业中间环节我们可以通过考虑投资来介入。
财经网:你们投资氢能项目是在很早期就进入吗?
李维昆:阶段不限。如果是一个很大的、很成熟的企业,技术先进、协同性强,当然可以探讨;但是新兴的、技术领先的板块也可以投。有一些企业存在时间很长,但是以前没在风口上,所以活得很艰难,近期因为风口到他这了,他有技术积累优势,也是有很大价值的。但整体上专注主业、长期耕耘的我们更看好,比如在氢燃料电池领域,作为一个整体的能量系统,对科研基础、集成能力和工程化经验都有极强的要求,也许并不是短期能够跑通的。
财经网:目前新能源企业也在布局氢,公司作为传统能源企业来投资氢能,和新能源企业会形成怎样的差异化竞争?
李维昆:新能源布局氢能的方式主要是绿氢,比如光伏发电制氢,绿氢当前还存在成本较高的问题。我们是工业副产氢,不会产生新的碳排放,并且成本不高。
灵活突破技术门槛和政策门槛
财经网:氢能产业的技术门槛是挺高的,现在公司有没有一些专家或者核心技术方面的积累?
李维昆:氢能产业的技术门槛高,我们没做过燃料电池积累并不多。目前行业现在很多做氢能电池的企业都是从国外,如日本、德国等引进的专家或者技术。所以并不一定要在燃料电池这个环节投入大量精力,去参与激烈的竞争;但我们可以制氢,可以投资氢燃料电池企业,氢燃料电池企业把成功做出了电池,我们再负责加氢,这样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对双方而言是可能双赢的。
财经网:根据现在的观察,氢能产业将来或许比较依赖政策资源,所以公司在这方面会怎么布局?
李维昆:氢能产业链很长,有的环节是强政策支持的,比如像氢能源电池车一定是强政策支持的。但是这个车上路之后得要获得服务,得加氢,这个领域如果民营背景的公司发挥机制灵活、高效服务的优势,也是有参与机会的。
财经网:最近上海和北京都出了关于氢能的支持政策,京博的业务主要集中在山东,请问未来公司有办法切入长三角和京津冀的氢能市场吗?
李维昆:从一个行业的萌发,到竞争者众多,到最后格局稳定这么一个过程来说,我觉得未来的很多事情都很难预测得很准。我们可能参与的策略是,未来从制氢环节入手,把它加工成各个品种的氢,符合不同需求的氢,然后给客户去用。我们有全国领先的化工品的物流网络,这个网络是可以覆盖京津冀的。但是前提肯定是成本有优势、服务及时高效、品质过关,中后台支持到位,如果能做到这些,并不是没有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