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三年半净亏损24亿诉讼缠身 同行荔枝股价惨跌

中国经济网 2021/10/11
导语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此前计划赴美上市的喜马拉雅改变了路线,转战港股。9月13日,喜马拉雅向香港联交所提交了首次公开发行(IPO)申请,计划在港交所挂牌上市。此次IPO的承销商为高盛、摩根士丹利和中金公司。

喜马拉雅在招股书中表示,IPO募集所得资金净额将主要用于继续扩大和提升所提供的内容并赋能内容创作者;提升下一代技术、AI和大数据能力以进一步提高营运效率;继续投资营销和品牌建设以进一步扩大用户群并推广品牌;用于潜在战略合作关系和联盟、投资与收购;以及用于营运资金和一般公司用途。

作为国内在线音频行业头部企业,喜马拉雅上市的消息,已经传了好多年。特别是在知识付费火爆的2018年,被外界认为是喜马拉雅最接近IPO的一年――曾4次被传出计划赴港上市,但都被否认了。今年5月喜马拉雅向美国SEC递交招股书,计划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但是,9月10日喜马拉雅申请撤回在美国的IPO计划。

2020年1月17日,行业排名在喜马拉雅之后的荔枝,抢先一步登陆美国纳斯达克,成为“中国在线音频第一股”。错失这一龙头宝座后,喜马拉雅终于迎来赴港上市的机会。

亏损依然是在线音频行业绕不开的话题,喜马拉雅近三年半合计净亏损逾23.6亿元。2018年-2020年喜马拉雅的营收分别为14.8亿元、26.97亿元、40.76亿元;净亏损分别达7.55亿元、7.47亿元、5.39亿元,三年亏损逾20亿元。招股书披露的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喜马拉雅营收同比增加55.5%至25.1亿元,但上半年继续亏损3.23亿元,同比亏损还在扩大。

对标荔枝,最新财报显示,2021年上半年,荔枝营业收入10.5亿元,同比增长46.2%。不过,净利润方面,喜马拉雅2021年上半年亏损是荔枝的3倍。荔枝财报显示,同期荔枝总计亏损0.93亿元。

事实上,荔枝上市的第二个交易日便跌破发行价。2021年以来,荔枝的市值不断缩水,截至10月7日,荔枝股价收报3.13美元,较发行价11美元下跌71.54%,目前市值仅有1. 57亿美元。

喜马拉雅2021上半年的销售及营销开支同比增加了近一倍之多,达到12.33亿元。

除了营销开支,亏损的另一面在于,喜马拉雅的营业成本居高不下。招股书显示,2018-2020年,营业成本一直是喜马拉雅最大的成本开支,占据其总支出的50%以上。营业成本主要包括内容创作者的收入分成和购买版权的内容成本。据招股书披露,喜马拉雅与140家出版商建立合作,与阅文签订了一份20年在线音频授权。同时,还与德云社、吴晓波等演艺团队或作家建立合作,搭建内容护城河。

大量合作带来高额的内容成本。招股书显示,2020年喜马拉雅支付给内容创作者和签约方的收入分成达到12.93亿元,占总营收比例约为32%;而购买版权的内容成本为2.55亿元,占总营收比例为6.3%。

在高企的营业成本之下,除了扩大用户群外,在线音频平台未来可能需要讲更多的“故事”,建立护城河,继续探索盈利路径。

喜马拉雅创始人余建军曾公开回应“没有制定任何盈利的时间表”这一问题,称“希望继续去坚持创造用户价值,继续把基础做好……一年不行两年、三年、四年,我们做的品类音频就是这个特点,你很着急反而做不好,需要长期的打磨。”

在线音频还需“烧钱”求发展。自2012年成立后,喜马拉雅先后完成了9轮融资,相关资料显示,从2014年来的A轮融资,到2021年的E轮融资,喜马拉雅至少获得50亿资金。其战略投资者包括腾讯、阅文、百度、小米、好未来、索尼音乐,主要财务投资者包括美国泛大西洋投资集团、挚信资本、高盛、兴旺投资、创世伙伴资本、普华资本、合鲸资本等。

成立九年之后,喜马拉雅不仅亟须凭借上市缓解资金压力,更要面对来自越来越多竞争者的追赶。除荔枝FM和蜻蜓FM竞争者外,2020年,腾讯、字节、网易等巨头先后入局在线音频行业,试图分一杯羹。字节跳动旗下番茄小说推出“番茄畅听”、微信上线“微信听书”、快手推出了播客类APP“皮艇”、腾讯音乐发布全新长音频品牌“懒人畅听”、网易云音乐上线“声之剧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了“云听”等。

这些新入局竞争者无不背靠巨头,拥有丰富的内容资源以建立壁垒,同时还能通过自有平台引流,竞争之下,喜马拉雅加大营销力度,补充流量资源以稳固市场份额,在残酷的资本竞争下,不进则退。

喜马拉雅还面临资不抵债的处境。招股书显示,2018至2020年及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6个月,喜马拉雅资产总值达20.18亿元、27.71亿元、41.63亿元、45.28亿元;同期,负债总额分别达95.73亿元、124.23亿元、158.52亿元、225.48亿元。

和讯科技报道称,内控上的缺陷可能成为喜马拉雅的“致命一击”。2020年4月8日,喜马拉雅因“虚假宣传”等问题被浙江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约谈。两天后,喜马拉雅又被曝出高管受贿等消息。

中国基金报报道指出,喜马拉雅近年来深陷多起司法纠纷之中。数据显示,目前喜马拉雅有近两千起司法纠纷,其中超过70%为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此外还有著作权权属侵权纠纷、广告合同纠纷等。王宝强、彭于晏等明星也曾因名誉权纠状告过喜马拉雅。

中国经济网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喜马拉雅,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音频龙头IPO转战港股 腾讯、阅文、小米等为战略投资者

据上海证券报,9月13日,喜马拉雅提交赴港上市招股书。此前的5月1日,喜马拉雅曾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了IPO申请,计划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为何变动如此之大?针对此次上市地点的变动,喜马拉雅回复表示:“我们基于对当前市场整体环境等综合因素的考虑,公司管理层决定撤销拟在美国进行的首次公开招股,选择香港联交所作为更适合的上市地点。”

以“成为全球声音生态的领导者及全球最佳内容创作平台”为愿景,喜马拉雅成立于2012年,定位于在线音频平台。据披露,该公司移动端平均月活跃付费用户达到1420万。

本此公司计划将IPO募资用于丰富内容库、继续激励内容创作者在平台创作优质内容,加大研发投入、提升AI及大数据能力,以及潜在的战略收购等。

招股书显示,截至2021年6月30日,喜马拉雅平均月活跃用户数达到2.62亿,包括1.11亿移动端平均月活跃用户和1.51亿通过物联网及其他开放平台收听音频内容的平均月活跃用户。其中,移动端平均月活跃付费用户达到1420万,较2020年同期增长65.5%;付费率约为12.8%。平台音频内容总时长约21亿分钟。以用户时长计算,2018年到2020年,喜马拉雅移动端用户日均收听时长从平均123分钟增长至141分钟。

根据灼识咨询统计,喜马拉雅移动端主应用程序平均月活跃用户在中国在线音频应用程序中排名第一;截至2021年6月30日,移动端用户共花费8478亿分钟收听喜马拉雅平台的音频内容,约占中国所有在线音频平台移动端收听总时长的70.9%。

腾讯、阅文、小米等为公司战略投资。IPO前,喜马拉雅创始人余建军担任董事会主席、CEO,持股13.53%。此外,腾讯、阅文、百度、小米、好未来、索尼音乐为喜马拉雅的战略投资者。主要财务投资者包括美国泛大西洋投资集团、挚信资本、高盛、兴旺投资、创世伙伴资本、普华资本、合鲸资本等。

过去三年亏损逾20亿 今年上半年继续亏损3.23亿

据中国企业家,喜马拉雅赴港上市,虽是一则喜讯,但却依旧无法扭转互联网企业亏损上市的企业命运。有数据显示,当前喜马拉雅的用户渗透率达67.1%,占据市场近七成的份额,为行业妥妥的头部企业,而排在第二梯队的则是荔枝与蜻蜓FM。

据招股书显示,截至2021年6月30日,喜马拉雅上半年营收为25.1亿元,同比增长55.5%;月活跃用户已达到2.62亿,其中包括IoT及其他第三方平台月活用户1.51亿。

尽管位于在线音频第一梯队,但喜马拉雅三年“声意”亏损超20亿,依旧是个“大坑”。2018-2020年,喜马拉雅的营收分别为14.8亿元、26.97亿元、40.76亿元,呈持续上涨的趋势,但实际增幅在放缓;与此同时,同期净亏损分别达7.55亿元、7.47亿元、5.39亿元,三年亏损超20亿元。

另据招股书披露的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喜马拉雅继续亏损3.23亿元,同比亏损继续扩大。值得一提的是,喜马拉雅2021上半年的销售及营销开支同比增加了近一倍之多,达到12.33亿元。

亏损之问,不仅是在线音频行业,甚至是整个互联网行业,都普遍存在的问题,以用户、流量变现割韭菜的方式,是否可持续?

这大约是互联网世界灵魂拷问一样的难题。

销售及营销开支倍增 内容成本高昂

据21世纪经济报道,即便已跻身行业头部,喜马拉雅仍然面临众多新入局玩家的竞争。除了荔枝FM和蜻蜓FM之外,互联网巨头也纷纷入局:字节跳动旗下番茄小说推出“番茄畅听”、微信上线“微信听书”、快手推出了播客类APP“皮艇”、腾讯音乐发布全新长音频品牌“懒人畅听”、网易云音乐上线“声之剧场”。此外,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也推出了“云听”等。

这些新入局竞争者无不背靠巨头,拥有丰富的内容资源以建立壁垒,同时还能通过自有平台引流,围堵之下,喜马拉雅加大营销力度,补充流量资源以稳固市场份额,在残酷的资本竞争下,不进则退。

招股书显示,喜马拉雅2021上半年的销售及营销开支,同比增加了近一倍之多,达到12.33亿元。销售及营销开支主要用在渠道推广、品牌推广及广告以及支付分销商及其他平台的佣金。

喜马拉雅表示,未来会计划进行更多营销及推广活动以吸引用户及广告客户,并提升品牌知名度及内容渗透,销售及营销开支还将继续增加。除了营销开支,亏损的另一面在于营业成本居高不下。

从2018到2020年的数据来看,营业成本一直是喜马拉雅最大的成本开支,占据其总支出的50%以上。营业成本主要包括内容创作者的收入分成和购买版权的内容成本。目前,喜马拉雅与140家出版商建立合作,与阅文集团签订了一份20年在线音频授权。同时,还与德云社、吴晓波等演艺团队或作家建立合作,搭建内容护城河。大量合作带来高额的内容成本。2020年,喜马拉雅支付给内容创作者和签约方的收入分成达到12.93亿元,占总营收比例约为32%,而购买版权的内容成本为2.55亿元,占总营收比例为6.3%。

内容的门槛提高,使得成本也在增加。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室副主任曹祎遐认为,音频作品与剧本类似,有一个二次创作的过程,对于创新的转化能力要求也比较高。“第一个门槛在于人才,尤其是创意行业;第二在于产业链的分工,内容细分度也很高。在这种情况下,到底要满足一大部分人需求,还是一小部分人的小众需求,需要找到很好的平衡。”

四年股份支付开支近8亿

据中华网财经,喜马拉雅2021年上半年股份支付4.658亿,四年合计股份支付开支7.899亿。

根据招股书显示,截至2018年、2019年及2020年12月31日止年度,喜马拉雅股份支付开支分别为人民币3310万元、人民币6610万元及人民币2.249亿元。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喜马拉雅股份支付开支为人民币4.658亿元。总体过去四年合计股份支付开支为7.899亿。

资不抵债

据和讯网,喜马拉雅的营业成本及营销开支一直居高不下。招股书显示,2018至2020年,喜马拉雅营业成本占总收入比始终维持在50%以上,占比分别高达55.2%、55.5%、50.9%。喜马拉雅的营业成本主要包括收入分成成本及內容成本,仅2020年喜马拉雅支付给内容创作者和签约方的收入分成达12.93亿元,占总营收比约31.7%,而购买版权的内容成本达2.55亿元,占总营收比达6.3%。

营销开支方面,喜马拉雅2018至2020年及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6个月销售及营销开支分别为9.47亿元、12.18亿元、17.07亿元、12.32亿元,占其总收入比分别高达64%、45.2%、41.9%、49.1%。

此外,喜马拉雅还面临资不抵债的处境。招股书显示,2018至2020年及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6个月,喜马拉雅资产总值达20.18亿元、27.71亿元、41.63亿元、45.28亿元;同期,负债总额分别达95.73亿元、124.23亿元、158.52亿元、225.48亿元。

营收需要更多“故事” 继续探索盈利路径

据第一财经,内容成本与渠道成本居高不下的同时,招股书显示,喜马拉雅主要变现渠道包括付费订阅、广告、直播以及其他创新产品和服务。

其中,订阅付费和广告是其主要收入模式,占据近八成的营收。首先付费订阅占据了其约一半的收入,2021年上半年,喜马拉雅营收25.1亿元,其中订阅就贡献了超过13.7亿元,占比达到54.6%;其次是广告,贡献了超过6亿元收入,占比24.5%。

付费订阅是喜马拉雅的基本盘,招股书显示,2021年上半年,平台的月均活跃移动端付费用户数量为1420万,平均月活跃用户付费率约为12.8%。

中国在线音频市场用户群的渗透仍不足,未来增长仍有巨大潜力。从用户数量来看,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在线音频市场,而据灼识咨询的资料,2020年美国移动在线音频月活跃用户数的渗透率为46.5%,中国仅为16.1%。iiMedia Research数据则显示,2018年以来,我国在线音频行业用户规模呈现逐年稳步增长趋势,2020年用户规模达到5.7亿人,同比增长16.3%;预计2021年用户规模将达到6.4亿人。

除此外,音频行业的优势在于,其内容接收门槛较低,可以覆盖从全年龄层的用户。

喜马拉雅在其招股书披露,截至2021年6月30日,其约24%用户是80后,28%是90后,25%是00后。地区方面,用户53%来自中国一二线城市,37%来自三四线城市,10%来自低线城市和农村地区。

从披露信息来看,喜马拉雅几个年龄层用户没有明显的差距,年龄结构影响并不大。但在地区方面,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地区还有可以挖掘的空间。喜马拉雅也提到,将继续扩大在三线及以下城市的用户群。

在高企的营业成本之下,除了扩大用户群外,在线音频平台未来可能需要讲更多的“故事”,建立护城河,继续探索盈利路径。

喜马拉雅创始人余建军曾公开回应“没有制定任何盈利的时间表”这一问题,称“希望继续去坚持创造用户价值,继续把基础做好……一年不行两年、三年、四年,我们做的品类音频就是这个特点,你很着急反而做不好,需要长期的打磨。”

融资9次 资本究竟砸了多少钱?

据科创板日报,这只音频界的独角兽,创立迄今已融资9次。从2014年来的A轮融资,到2021年的E轮融资,喜马拉雅至少获得50亿资金。喜马拉雅的上市步伐比预期晚,但市场依然好奇资本的持股成本。

数据显示,腾讯、阅文、百度、小米、好未来、索尼音乐为喜马拉雅的战略投资者。主要财务投资者则包括美国泛大西洋投资集团、挚信资本、高盛、兴旺投资、创世伙伴资本、普华资本、合鲸资本等。

其中,腾讯旗下的Image Frame持股为5.4%。2019年3月4日,喜马拉雅向Image Frame发行了E-2系列优先股,证券数量为1487.39万股,交易金额为14000万美元;2021年2月5日,Image Frame又在E-3轮中,接受了230.2958万股系列优先股,交易金额为2499.9万美元。自此,Image Frame共计持股1717.69万股,对应的持股成本为9.6美元/股。

而2020年1月,喜马拉雅的同行公司之一荔枝FM率先登陆美股,发行价为11美元。不过,目前荔枝FM股价仅有3.92美元,由此可以看出目前资本市场对音频类公司的态度。

其次是小米集团。记者看到,小米集团通过天津金星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持股喜马拉雅。2019年5月19日,天津金星创业在B-2轮中,以5618.3万元人民币获得1090.2万股,对应持股成本为5.15元人民币/股。这一成本远远低于腾讯的9.6美元/股。

而好未来教育集团分别在C-2轮、E-2轮中,动用6500万元人民币、2500万美元分别获得297.9万股和265.6万股。粗略计算,持股成本为6.23美元/股,这一价格低于腾讯。

不过,有消息称,2019年4月23日,喜马拉雅FM主体公司上海证大喜马拉雅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好未来旗下公司——欣欣相融教育科技退出该公司股东行列,同时该公司注册资本减少近86万元人民币。

财务投资者方面,2020年12月24日,喜马拉雅向美国泛大西洋投资集团发行了92.11万股E-3系列优先股,总代价为1000万美元,对应持股成本为10.8美元/股。

2020年12月17日,向Trustbridge(挚信资本)发行了736.94万股E-3系列优先股,总代价为8000万美元,对应持股成本为10.85美元/股。可以说,在E轮融资下,不管是财务投资者,还是战略投资者,持股成本均较高。

对此,一位音乐圈资深人士表示,喜马拉雅这个成立9年的公司,总算媳妇熬成了婆,启动上市之路。在该人士看来,资本的退出压力应该是上市的重要因素,2014年喜马拉雅A轮融了1150万美金,2021年E轮融了9亿美金。“资本不可能一直投入,上市已是必然。”

他分析认为,对于内容平台来说,版权问题非常重要。“版权是一切原创内容的咽喉,尤其是对于音乐行业,腾讯音乐控制了版权,就等于彻底垄断了整个音乐行业,所以国家要求放开。音频内容本质上也遵循这个道理。”

移动端流量见顶 依赖 IoT端加速渗透增长

据搜狐网,今年上半年,喜马拉雅平均总月活跃用户达到2.6亿,其中包括1.1亿移动端平均月活跃用户,和1.5亿通过物联网及其他开放平台收听音频内容的平均月活跃用户。

物联网及其他开放平台的第三方用户活跃度,已经超过喜马拉雅主站活跃度,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喜马拉雅等长音频平台所处的市场现状――即移动端流量见顶,依赖IoT端加速渗透增长。

喜马拉雅招股书显示,2018至2020年平均月活跃用户数分别为5480万、8230万及1亿,同比增长从50%降至21.5%,而今年上半年该数据同比仅增8.6%。

另一边,IoT用户活跃度三年间同比增长率,则从78.6%进一步提升至96%。

长音频与各类物联网场景的合作,得益于近年来智能音箱等设备的增长。根据喜马拉雅招股书披露,国内智能音箱的年度销售量由2016年不足10万台增长至去年的4000万台;去年国内约49%的新车装有最新的物联网设备。根据灼识咨询预测,数字音频物联网/车联网端月活规模由去年的6500万将增长至2025年的4.23亿,年均复合增速达到45.4%。

不过,从竞争环境来看,物联网市场的空间并不能为其免去危机感。

股权结构动荡 管理层巨变

据国际金融报旗下新媒体IPO日报, 实际上,喜马拉雅要上市的消息已经流传多年。

比如,2018年5月就有媒体报道称,喜马拉雅想重新搭建VIE架构,把前海兴旺等国内老股东“翻出去”,然后在港股上市。在2018年7月,又有媒体报道称,喜马拉雅正与腾讯进行新一轮融资,并决定2019年在港股上市,目标估值500亿元。不过,上述消息均被喜马拉雅官方否认。

在此背景下,喜马拉雅的众多股东选择了退出。

天眼查显示,2019年5月24日,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天津金星创业投资有限公司退出了喜马拉雅。

同时,喜马拉雅的管理层发生巨变,13位董事中有12位退出,其中便有小米副总裁洪峰,董事仅剩余建军一人没有退出。

一个月后,即2019年6月24日,喜马拉雅的股东也大变,21位股东中有18位选择了退出。

在喜马拉雅股权结构动荡时,其竞争对手荔枝却在2020年1月17日登陆美国纳斯达克。

“虚假”的用户权益 “缺失”的内部管控

据和讯科技去年报道,2020年4月8日,喜马拉雅因“虚假宣传”等问题被浙江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约谈。两天后,喜马拉雅又被曝出高管受贿等消息。一时之间,喜马拉雅被推上了风口浪尖,而除此之外,大量的投诉与无尽的侵权诉讼,也导致喜马拉雅陷入困局之中。

据了解,此次约谈中提到,消费者开通会员服务往往是因为可以免除广告,而喜马拉雅等平台也将免广告作为其卖点之一。但在这之下,不同“免广告”的宣传词也成为了平台们的“暗箱操作之地”,存在着“跳广告”、“免广告”等不同说法。由此,或涉嫌虚假宣传。

2020年4月9日,经济日报报道称,喜马拉雅在非会员状态下收听显示为“开通会员免广告”,会员开通页面也显示为“免广告”,点击进入会员服务页面依然显示“免广告”。但点击查看“免广告”的详情介绍却为“可免除播放页面的图片广告、节目前的声音广告”,并非免除全部广告,且在实际体验中还是有开屏广告,在收听页面暂停后还会弹出其他节目的广告。

对于上述问题,喜马拉雅表示正在整改之中。

据黑猫投诉、聚投诉等投诉平台显示,关于喜马拉雅的投诉已超过百条,其中“虚假定价”、“乱扣费”、“拉新奖励不发放”等投诉较为集中。2020年4月25日,有用户反映在喜马拉雅平台出现了不知情扣费的情况。2020年4月14日,用户La-Grace投诉称,在喜马拉雅买课后,却遭到了虚假宣传、没有赔偿服务、客服甩锅等问题,质疑喜马拉雅存在着虚假定价销售价格混乱的情况。

如果将遭到约谈、投诉视为喜马拉雅增长上的障碍,那么内控上的缺陷则可能成为喜马拉雅的“致命一击”。

在高管受贿事件发生后,喜马拉雅表示,公司早在2019年8月就发布了《阳光行为准则》,准则规定:不收受贿赂、不弄虚作假、不侵占公司资产、不泄露保密信息、不参与违法乱纪活动、避免利益冲突。

但喜马拉雅内部信中称,上述二人是因为喜马拉雅监察部接到了举报而东窗事发,并非是喜马拉雅自查而发现的。基于此,外界有声音认为这是喜马拉雅内部管控机制不完善。而类似的问题不仅出现在人力管理上,喜马拉雅的内容管理也存在着侵权、版权流失等问题。

天眼查资料显示,喜马拉雅目前的自身风险已高达307条,曾因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而被他人或公司起诉194次,因侵害录音录像制作者权纠纷而被他人或公司起诉9次、因著作权权属、侵权纠纷而被他人或公司起诉6次。仅2020年,喜马拉雅就因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而被他人或公司起诉175次,相当于喜马拉雅每天都会被起诉1.65次。《斗罗大陆》、《左耳》、《如懿传》等知名IP持有方都曾状告过喜马拉雅的侵权行为。

中国基金报最新报道指出,数据显示,目前喜马拉雅有近两千起司法纠纷,其中超过70%为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此外还有著作权权属侵权纠纷、广告合同纠纷等。王宝强、彭于晏等明星也曾因名誉权纠状告过喜马拉雅。

荔枝业绩不佳 喜马拉雅上市后能否创造新奇迹?

据中国基金报,在招股书中,喜马拉雅指出,“耳朵经济”时代已经到来。虽然音频行业在过去几年中迅猛增长,但音频的真正价值才刚刚开始显现。此外,蓬勃发展中的物联网及车载场景,会为“耳朵经济”的繁荣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和无限的可能。

在“耳朵经济”的带动下,国内音频行业蓬勃发展,并逐渐形成了“音频三巨头”,分别为喜马拉雅,还有荔枝和蜻蜓。其中蜻蜓FM刚获得国际私募机构微木资本的新一轮投资;而荔枝则在去年1月率先在纳斯达克上市,正式成为中国音频行业第一股。

不过,荔枝上市后的股价走势却令人惋惜。据报道,荔枝首次公开发行确定发行价为每股11美元,且上市当天股价最高涨至15.25美元,最终报11.63美元,涨跌幅超过5%。然而在第二个交易日便跌破发行价。

财报方面,荔枝第二季度净营收为5.59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9%;净亏损为2900万元人民币,与去年同期相比扩大了32%。其中播客、广告和其他收入421.2万元,同比下降37.9%。且从营收结构来看,荔枝主要营收依旧来自音频娱乐业务,播客、广告等业务对整体营收贡献有限,营收结构单一的问题仍未解决。

对比之下,喜马拉雅此次冲击港股IPO后,能否用声音创造新的奇迹,似乎依旧是个未知数。

编辑: 文静
关键字: 喜马拉雅

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