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前事中事后预警机制全面守护消费者 金融业反诈打赌治理体系基本形成

导语

央行支付结算司3月2日在官网“关注‘两会’共话金融”专栏发布文章指出,金融业反诈打赌治理体系已基本形成。

3月初,央行支付结算司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累计向公安部门移送可疑账户线索430万户,推送资金预警信息242.8万条,成功避免145.5万群众受骗。

此外,央行还组织商业银行、支付机构共同推进反诈打赌“资金链”环节治理。2021年,月均涉案单位银行账户数量降幅92%;涉案个人银行卡户均涉案金额下降21.7%。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电信网络诈骗资金查控平台协助公安机关紧急拦截涉案资金高达3265亿元。

央行方面表示,金融业反诈打赌治理体系基本形成——按照“谁的账户谁负责”“谁的商户谁负责”原则,商业银行、支付机构主动作为,严格履行风险防控主体责任,及时拦截涉诈涉赌资金。与此同时,商业银行、支付机构与各地反诈中心协同作战,快速响应资金查控需求并协助处理紧急诈骗事件。一位股份制银行风控部门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如今银行的金融反诈应对举措,正从“事后追惩打击”,延伸到“事中阻断与事前防范”。比如他们正着手建立大数据研判模型与人工反诈客服相结合的风控体系,当大数据模型判断消费者在转账或申请贷款时可能遭遇骗局,系统就会自动提醒人工反诈客服人员介入,通过电话对消费者进行及时劝阻,帮助他们认清诈骗套路。

在他看来,随着金融诈骗套路不断“翻新”且形成专业的诈骗“产业链”,防范打击金融诈骗依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与各类市场参与者的协同应对,共同打击此类犯罪行为发生。

一位美团金融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相比电信运营商与银行,互联网平台在上游端接触不到用户通信数据,在下游端掌握不了用户资金转移路径,事中拦截就成了他们防范金融诈骗的最关键一环。只要守住这道防线,就可以最大限度减轻消费者的经济损失。

他向记者透露,去年美团金服人工劝阻团队通过事中实时劝阻,累计劝阻潜在被骗用户27000余名,累计帮消费者挽回直接损失逾4亿元。

“随着金融反诈日益形成专业产业链,我们一方面在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等部门的指引下,采取多项活动持续扩大反诈知识传播,令越来越多消费者对各类金融诈骗套路提高警惕;另一方面则持续加大技术研发与数据分析资源,构建更完善的反诈防护体系,并借助延迟放款、短信提示等功能协助消费者认清骗局,及时止损。”这位美团金服相关负责人指出。

记者多方了解到,要构建更强的金融业反诈治理体系,还需各类金融机构在相关部门指导下形成“信息共享”。具体而言,目前不少诈骗分子会诱导受骗者前往那些反诈风控能力相对较弱的金融机构借款并实施诈骗,若各家金融机构能实时了解消费者在其他金融机构申请借款被“甄别”遭遇骗局的信息,就能迅速采取措施协力“唤醒”他认清骗局,阻止经济损失持续扩大。

“与诈骗分子的对抗,仍将是一场没有尽头的马拉松。只要各方合力令金融诈骗行为无所遁形,消费者合法权益就能得到最大程度保护。”上述美团金服相关负责人指出。

央行方面强调,人民银行将继续组织商业银行、支付机构坚决推进反诈打赌“资金链”环节治理,协助公安机关切断犯罪分子资金转移通道,守护老百姓“钱袋子”。

多维度遏制金融诈骗行为“反弹”

上述股份制银行风控部门人士指出,随着金融反诈知识的持续普及推广,当前民众对冒充公检法人员行骗的套路已产生足够高的警惕性。于是,不法分子开始主打“感情牌”与“领导牌”。

“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发现三类金融诈骗套路有所反弹。”他指出。一是被拉进“投资者”微信群,受到群主的高额投资回报“诱惑”,被骗走数十万元积蓄;二是按照某些冒充企业领导的人要求,向他们转账公司资金,一下子令企业“损失”大量资金;三是被“网络情人”蒙蔽,大额转账或大手笔借款帮他们解决资金周转难题,最终受骗。

针对这类金融诈骗行为“反弹”,他们一方面在用户转账或申请贷款时,在操作界面“弹窗”进行风险提示,另一方面则积极采取事中电话拦截劝阻,让消费者及时醒悟认清骗局“止损”。

但他发现,部分受骗者仍然深信骗子的“骗术”,要么不愿承认自己上当受骗,要么搪塞了事。目前他们最担心的,是即便他们“拦截”了这笔涉嫌欺诈的借贷或转账申请,部分消费者仍然无视弹窗、短信提示,在骗子诱导下继续从其他金融机构借款或转账,并向骗子打款。

“面对这种情况,人工劝阻团队一方面需要通过对方语气情绪的微妙变化捕捉漏洞,让他自己感受到自己正深陷骗局,另一方面则要据理力争,用大量案例与事实唤醒他尽早认清骗局。”前述美团金服相关负责人指出。有时美团人工劝阻团队需要用最能让客户认识到问题严重性的语气,让用户尽早清醒过来,但当他们意识到受骗上当后,则语气需要变得温和,帮助用户尽快冷静,协商如何有效避免经济损失扩大。

他强调,事中劝阻拦截能否见效,还取决于大数据模型能否及时甄别用户所遭遇的骗术。此前,美团金服反欺诈中心以时间、IP、用户行为等数据维度,研发出可应对十多种常规诈骗场景的主动风控体系,一旦用户借贷申请“涉及”其中的诈骗场景,主动风控系统不但会通过弹窗、短信等方式提醒用户注意欺诈风险,告知人工劝阻团队相关信息以便他们采取合适的劝阻拦截策略,还迅速启动延时放款等措施阻止欺诈交易发生。

目前,借助多地公安部门的严格训练指导,美团金服人工劝阻团队平均每人每天需拨打约120通电话了解用户是否遭遇“骗局”,从中成功甄别并拦截大约10-12笔欺诈交易。

在他看来,要构建更全面完善的金融反诈治理体系,机构需构建一整套集宣传教育、截停劝阻、风控预警、挽回损失、提供线索打击诈骗分子于一体的反诈防护方案。

记者多方了解到,当前不少银行正尝试构建全面的信息共享机制——当银行在实际业务操作环节发现涉嫌金融欺诈的可疑账户或受骗者时,及时将相关信息共享给其他金融机构,一方面提升各家金融机构的反诈风控能力,共同从严打击可疑账户与诈骗分子,另一方面在更大范畴减轻受骗者的经济损失。

央行支付结算司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银行网点累计协助公安机关发现可疑涉诈开户人员线索8872个。

“若这些可疑账户与可疑人员信息快速实现共享,我们就能通过延迟发款、弹窗提示、事中人工干预等手段,阻止更多金融诈骗行为发生,有效保护消费者权益。”一位助贷机构风控总监向记者强调说。

新网银行副行长兼首席风险官徐志华此前表示,为了保护客户的账号安全,新网银行在前端使用高安全性的活体检测技术,在后端对影像做多重分析和校验,基于循环神经网络的算法所构建的人工智能去识别每一笔放款是否处在电信诈骗状态,进而采取相应风控举措。

社会联防共治机制日益完善

在多位金融业内人士看来,金融业反诈治理体系的持续完善,需相关部门、金融机构、电信等机构打造新型“社会联防共治”机制。

围绕金融反诈的社会联防共治机制建设,不少银行正开展诸多探索,在事前预防端,在相关部门指引下,他们正推进“反诈知识进社区”活动推广,传播大量反诈知识与案例,提升民众的警惕意识;在事中劝阻拦截端,他们则积极通过引入AI、大数据等技术建立反诈风控监测系统,配合人工反诈团队及时劝阻可疑的欺诈行为;在事后配合端,他们则劝导受骗者积极提供线索,还原梳理新型骗术的实施步骤,协助公关部门更高效地打击诈骗团伙。

平安银行深圳分行消费者权益保护中心消保管理岗人员张志表示,平安银行建立了高效的银警协调合作机制,一方面第一时间将成功堵截的电信诈骗案件报告给警方,协助警方开展案件调查和案情分析,加强新型电信诈骗案例的研判和预防;另一方面对客户不听劝阻类的可疑电信诈骗,也会通过与警方的敏捷协作,发挥警方的权威性和说服力,帮助客户有效识别电信诈骗,杜绝客户财产损失。

记者获悉,由于不同金融机构自身资源配置不同,他们在社会联防共治机制所扮演的角色也各有差异,比如有些金融机构侧重反诈知识传播普及,在事中拦截劝阻方面主要依靠柜台人员与风控团队的“个人经验”,有些金融机构则积极引入大数据等风控模型,着力提升针对欺诈行为的甄别率,以及事中拦截劝阻的成功率。

“目前,我们已构建立体式的反诈防护体系,分别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方面全方位守护消费者。事前端通过骑手宣传等方式加强反诈提醒科普,事中端采取有效劝阻拦截措施提醒用户尽早认清骗局,事后端向受骗者提供帮助,包括指导用户报警、配合警方调查取证等。”前述美团金融相关负责人指出。究其原因,是社会联防共治机制需在各个环节构筑强大的防火墙,进而大幅提升诈骗分子的操作成本,令他们的诈骗套路从“无孔不入”变成“无所遁形”。

“当诈骗分子发现其行骗成本远远高于行骗收益时,他们只能被迫离场,民众的经济利益随之得到最大限度保护。”一位国有大型银行反诈部门主管向记者表示。要实现这个目标,各方还需加强协调合作力度,比如不少互联网金融平台只掌握借贷过程的信息,缺乏前端通讯信息与后端资金流向信息,难以还原金融诈骗分子的诈骗实施步骤与路径,令金融反诈难度加大。此外,当前中小型互联网金融平台尚未建立人工劝阻团队,令诈骗分子“有机可乘”,诱导受骗者前往这些平台申请贷款行骗,无形间给金融反诈“社会联防共治”机制构成新的挑战。

“当前我们正与地方政府、辖区各类金融机构紧密沟通,尽早实现可疑账户相关信息的共享,及时分享新型诈骗套路实施步骤与相应防范策略,督促当地金融机构落实完善金融反诈措施,实现更强的合力构筑社会联防共治机制。”一位地方金融办人士告诉记者。

编辑: 李慧楠
关键字: 预警机制 消费者 金融业

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