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他奶由盈转亏,提价撑业绩是否可行

北京商报 2022/06/30
导语

维他奶业绩再下探。6月29日,维他奶披露截至3月31日止年度业绩报告显示,维他奶年度收入减少14%至65.01亿港元,该公司股权持有人应占亏损为1.59亿港元,而去年取得溢利为5.48亿港元。对于营收净利双下滑,维他奶将其归因于新冠疫情以及中国内地业绩表现不理想。

或许是为了保障利润,维他奶在部分市场调高价格,并将继续选择性提价。在业内人士看来,维他奶面临的问题除了原料成本上涨外,还有严重的客户流失,其依赖涨价转嫁成本压力的空间有限。此外,当下国内植物奶以及茶饮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激烈,维他奶想恢复盈利不易。

北京商报

由盈转亏

延续半年报业绩颓势,维他奶2021/2022财政年度业绩营收、净利双双下滑。

根据维他奶财报,截至3月31日止,维他奶年度收入减少14%至65.01亿港元,该公司股权持有人应占亏损为1.59亿港元,而上年取得溢利为5.48亿港元,同比减少129%。

分地区来看,在中国内地,维他奶收入按港元计值下跌23%,本年度经营亏损2.8亿元,较上年度的溢利4.57亿元下跌;关于香港业务,维他奶年度销售净额为19.34亿港元,较上年上升4%。经营溢利下跌44%至1.99亿港元;在澳洲及新西兰,维他奶收入以当地货币计算增长12%;在新加坡,维他奶收入以港元及当地货币计算均有所增长,年度经营亏损为219.8万新加坡元。

对于营收、净利双下滑,维他奶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疫情区域性反复,导致供应链及消费端受到影响,加上中国内地市场作为公司最大的市场,去年上半年的销售疲弱,但去年下半年的销售情况则已有所改善。

与此同时,受销量下滑、原材料上涨等因素影响,维他奶毛利及毛利率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数据显示,维他奶毛利为30.71亿港元,与2020/2021财年39.54亿港元的毛利相比减少22%;毛利率也由上年的53%下跌至47%。“毛利下滑主要是销售表现下降所致,毛利率下滑主要是由于销量下降、销售组合、材料成本上涨,以及推广费用支出较高所致。”维他奶在公告中表示。

事实上,维他奶业绩下滑颓势早已显现。早在2021年11月,#香港维他奶半年利润大跌95%#话题冲上热搜。根据财报数据,截至9月30日止6个月的2022财年,维他奶净利润3280.4万港元,同比下降95.1%,其中,维他奶在中国内地业务亏损3300万港元。

“从宏观市场来看,维他奶营收、净利下滑,一方面受今年市场消费疲软以及饮料产品陷入疲弱态势影响;另一方面,维他奶所在的植物奶及茶饮赛道同质化竞争严重,价格战四起,维他奶不得不进行促销、压低产品价格,造成利润下滑。”独立乳业分析师宋亮表示。

“从维他奶自身来看,其业绩下滑主要是因为产品线具有老化现象,与目前最为活跃的年轻消费群体的需求存在脱节问题。”广科院旗下广科咨询首席策略师沈萌表示。

提价撑业绩是否可行

业绩承压之下,“提价”成为维他奶反复提及的关键词。

“我们已在部分市场调高价格,并将继续选择性提价,并采取严格的内部成本控制措施以保障利润率。”维他奶在业绩报告展望中表示。

北京商报记者查询维他奶天猫官方旗舰店了解到,截至记者发稿,该店铺内销量最高的“vitasoy维他奶多口味豆奶及豆奶饮料组合250ml×30盒”产品售价为84.9元,每盒均价为2.83元,而同规格豆本豆“唯甄谷物豆奶”和“维维经典原味豆奶”售价分别为2.65元和2.67元,均低于维他奶。

对于维他奶的提价举措,在沈萌看来,当前包括食品制造业在内,出现全行业性的原材料等成本价格上涨,企业为了保证正常收支平衡,不得不通过涨价将压力向下游转嫁,这并不是在原有基础上扩大收益空间,而是为了尽量保证收益空间不收缩,但涨价对于非刚性消费品难免会遇到需求下滑的风险,从而影响业绩。

宋亮也表示,从根本上来说,维他奶提价一方面是想消化原料成本上升带来的成本压力,另一方面通过提价改善其与渠道的盈利关系。但目前维他奶不仅要面对植物奶市场伊利、蒙牛等巨头的竞争,还要应对茶饮领域康师傅、农夫山泉等的挤压。这些龙头企业通过规模效应大打价格战,不断压低售价,此时维他奶涨价需要承受的压力不容小觑。

纵观以维他奶发家的植物奶领域,养元饮品、OATLY等传统品牌持续发力,每日盒子等新兴品牌在资本的加持下也日益崛起。2020年以来,养元饮品先后推出了高端产品六个核桃2430、“六个核桃+”系列产品等;2021年5月20日,OATLY在纳斯达克敲钟上市,募资金额超过14亿美元。此外,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以来植物基饮品赛道至少完成7起融资事件,包括每日盒子、可可满分等新兴品牌。

“在健康概念风潮的带动下,植物蛋白饮料和茶饮料的品牌不断推陈出新,但是目前来看各品牌之间的差异化程度不高,研发和创新方面不鲜明,竞争处于浅层次水平,因此仍有很大的蓝海空间有待开发,各企业需要沉下心脚踏实地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技术基础。维他奶更多是品牌印记的积淀,在研发和创新方面也没有更突出的优势。”沈萌表示。

在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看来,因区位限制以及战略拖累,维他奶未能收割早期植物奶增长的消费红利,而随着植物奶市场竞争加剧,维他奶创新升级以及迭代的速度,也跟不上消费升级节奏,致使其目前在中国内地植物奶市场持续走低。

关于未来如何提振中国内地市场,维他奶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将继续推出全新品牌营销活动,并增添新产品系列,策略性打入新兴潜力市场,把握新商机。此外,公司亦会继续选择性地逐步将我们的产品带到中国内地更多极具潜力的地区”。

编辑: 焦子航
关键字: 维他奶 消费

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