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网资本市场讯 奉行专业化分工的光伏硅料、电池片“双龙头”通威股份(600438.SH),打起光伏组件降价战。
8月17日,华润电力公示第五批3GW光伏组件集采中标候选人,通威股份以1.942元/W的最低投标单价成为第一候选人。老牌光伏组件厂商亿晶光电、隆基绿能入围前三。
通威股份这一动作被业内解读为通过硅料高收益,补贴“光伏组件”,抢占市场。截至8月19日收盘,通威股份涨4.88%,天合光能(688599.SH)跌15.07%,晶澳科技跌9.89%,包括隆基绿能、晶科能源、东方日升等多家组件厂商股价受挫。
“本质上还是垂直一体化降本。”谈及对于通威参与光伏组件招标的事项,一位光伏产业人士对财经网表示,硅料曾长期处于不赚钱的状态,如果后续硅料产能饱和,可以自用硅料做电池片、组件,进而保障其硅料的利润。
通威摒弃专业化?
“分工是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将有利于公司的长远价值” “聚焦在自己所精所长的地方,和别的环节相互做强,相互携手,才是长治久安之道”。
在今年5月份举办的2021年年度股东大会上,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通威股份董事刘汉元曾重申公司对于“专业化”路线的坚持。
同时,其表示通威股份对于组件、硅片等领域的研发投入,是为了做到心中有数,了解产业链上下游的情况,并非大规模制造。
但时隔仅3个月,通威股份便开始了光伏组件扩大战。
从华润电力公示的招标信息来看,通威股份此次单瓦报价,较亿晶光电低了5分钱,较龙头企业隆基绿能低了8分钱。要知道当前组件公司,一瓦的利润在5分到1毛左右。
如无意外,通威股份将独揽华润电力3GW订单,这也是其首次获得光伏组件大单。
“这次通威股份直接参与终端光伏组件的招标动作值得关注,毕竟通威股份具有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环节的全产业链垂直一体化的光伏企业,这种投标组件的行为很是令人瞩目,其全产业链的成本优势几乎没有对手可言,可以任意降维打击其他竞争对手,这种光伏“航母级”企业的出手动作威慑力还是很大的。”
北京特亿阳光新能源总裁祁海坤对财经网称,硅料和电池片这两个环节是光伏行业的核心,谁掌握了这两个环节的产能和关键技术,谁就有一定的定价权。
天风电新分析认为,通威股份在组件环节抢市场,市场已有预期的,同时组件先打国内地面电站市场,最后打海外分布式市场,也是市场有认知的。
财经网注意到,在近期的机构调研中,通威股份曾透露,基于行业发展趋势,在组件方面适当延伸,组织架构方面,人员人才做准备,但基于信息披露原因,不做过多说明。
据南方财经报道,对于此次公开参与组件招标,通威股份相关人士表示,此前公司一直有组件(业务),但是(规模)比较小。
晶澳科技相关人士称,通威股份的光伏组件行为,不会对公司有太大影响。
“一体化”保障硅料利润?“价格战”或为时尚早
“其实组件赚不赚钱不重要,重要的是做组件可以保障硅料利润,所以组件可以很低报价。”当被问及如何看待通威股份此次以较低价格投标,上述光伏产业人士认为,介入光伏组件市场,确实能够提高通威股份的盈利预期。
通威股份是光伏硅料及光伏电池片环节的“双龙头”。2020年底开始,硅料的供应问题成为光伏产业链的“卡脖子”环节,供需错配等原因促使硅料价格一路上行。
通威股份可谓本轮硅料涨价中的“大赢家”。据其最新披露的财报,2022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603.39亿元,归母净利润122.24亿元。其中,“高纯晶硅业务”产能利用率达到119.28%,实现高纯晶硅产量10.73万吨,同比增长112.15%。公司已形成23万吨高纯晶硅产能。
据光大证券研报预计,通威股份今年上半年的硅料销售均价约25万元/吨。
在披露业绩的同时,通威股份还宣布了合计40万吨硅料,总投资140亿元的扩产计划,预计2024年内建成投产。此外,按照规划,2024-2026年公司硅料产能将达80-100万吨。
这一产能规模不仅是其现有产能的3到4倍,甚至超过当前全国硅料产能75.55万吨。
除了通威股份外,包括保利协鑫能源、大全能源、天合光能等企业也纷纷扩建硅料产能。
“硅料价格明年或许就要见顶了。”某券商电新行业分析师曾做出此预测。
“2023年之后,硅料产能将严重过剩,光伏组件产业链的定价权将回到组件端,而通威通过近一两年的布局,已进入组件头部企业,可以不依赖于其它企业,消化自己的硅料和电池片。”兴储世纪总裁助理刘继茂对财经网如是说。
对此,有投资者在网上评价称,通威股份从硅料环节赚钱来补贴组件,可以与其他组件企业打价格战、抢夺市场份额。
“是否出现价格战得看市场增量和产能匹配情况,如果出现市场(尤其海外市场)受到影响,国内市场竞争肯定加剧,竞争白热化。”在前述光伏产业人士看来,长期来看,海外市场增量持续,空间很大。
天风电新则认为,通威股份的进入,实质上是大幅提高了组件企业的壁垒,全一体化的产能与品牌渠道资金需求巨大,新进入者几乎不再可能完成对传统组件企业的冲击。或将进一步挤压二三线企业,尤其是主打国内地面电站的小企业。
因此,组件环节的最终格局会更具确定性的集中在头部具有品牌渠道、规模优势、先进技术与供应链管理能力的企业手里。
李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