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将公布

导语

“十年来,我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中小企业呈现又快又好的发展态势。”

8月3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举行“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新闻发布会,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局长梁志峰在会上介绍,截至2021年末,全国中小微企业数量达4800万户,比2012年末增长2.7倍,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2021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平均营业收入利润率6.2%,比2012年末高出0.9个百分点,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升。

展望未来,梁志峰表示,我国内需市场巨大,要素保障充足,产业配套体系完善,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还蕴藏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小企业发展前景更加广阔。下一步将不断完善惠企政策体系,强化精准服务,优化发展环境,支持广大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纾困:上半年新增税费优惠近1.8万亿

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是实现经济内生性增长和活力的关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显示,我国中小微企业法人单位占全部规模企业法人单位的99.8%,吸纳就业占全部企业就业人数达79.4%,拥有资产占77.1%,营业收入占68.2%。

但今年以来,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国内疫情多点散发,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面临诸多困难。

7月份,由于外部环境仍然复杂严峻,国内疫情仍有零星散发,“三重压力”持续显现,经济恢复的基础依然薄弱、回升动力不强。7月份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SMEDI)在上个月回升的基础上又回落至88.3,环比下降0.1点,低于2021年同期水平。同时,7月份制造业PMI中,中型企业PMI和小型企业PMI分别为48.5%和47.9%,比上月下降2.8和0.7个百分点,均位于临界点以下。

梁志峰表示,为应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利影响,国家和地方层面出台了多项助企纾困政策。在具体政策举措方面,包括增值税所得税减免、房屋租金减免、延期还本付息、社保费公积金缓缴、水电气费缓缴、上网和宽带费用降低、稳岗返还和留工补助、稳投资促消费等,政策力度空前。

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以来国家层面出台各类政策措施33项,各省区市出台配套政策文件120余个,在帮助中小企业纾困解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减税降费为例,今年上半年,中小微企业享受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近1.8万亿元。

在融资方面,工信部中小企业局副局长王海林表示,截至2022年上半年,累计有38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A股上市,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累计投资金额也达到近300亿元。接下来将以更大力度推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继续实施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降费奖补政策,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更多符合条件的优质中小企业上市、挂牌融资。

“总的来看,在法律法规的保驾护航和各类政策的支持下,我国中小企业经受住复杂严峻形势考验,今年1-7月,全国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同比增长8.1%和1.6%,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呈企稳向好态势,展现出强大的韧性,为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梁志峰说。

培优: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将发布

发布会上,梁志峰介绍,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目前已完成公示,将于近期发布。目前公示的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超过4300家,从规模看,中型企业占比44%,小微型企业占比56%。从类型看,民营企业占比84%,国有企业占比9%,合资和外资企业占比7%。

此外,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创新性强,研发投入高,企业平均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比重10.4%,平均拥有I类知识产权16项、发明专利14项。

赛迪顾问投融资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目前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超六成属于工业的基础领域,超七成是深耕行业十年以上,超八成进入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链,超九成是国内外知名大企业的配套专家。“小巨人”企业的平均研发强度达到10.3%,高于上市企业1.8个百分点,在强链、补链、稳链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工信部在今年6月份印发《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建立了涵盖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专精特新企业的评定,首次有了全国统一标准。

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专精特新服务部处长尹晓萌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标准不统一会造成部分地区的优质企业出现多而不优、全而不精、大而不强的问题,但处在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遇到的困难各有不同,难以找到企业的共性问题,只能开展一些普惠型的服务,谈不上精准解决企业痛点、难点、堵点,对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形成服务标准都造成了障碍。

“统一标准后,不同层级的中小企业能够对标优质企业,明确自身发展方向,看清差距和短板。对于地方政府而言,优质中小企业分层分类,也便于量化培育现状,从而精准施策,提高企业的获得感。”尹晓萌说。

21世纪经济报道通过梳理发现,自《暂行办法》印发后,北京、广东已正式发布《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实施细则》,上海、云南、内蒙古以及福建也已公布相关征求意见稿,对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认定范围作出了明确划分。

尹晓萌表示,《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实施细则》在统一标准的同时,也提供了适度灵活性。主要是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特色指标的设置上,《暂行办法》为地方留出了结合实际创造性开展差异化工作的空间。而且在评价认定工作中,创新型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审核均由地方自主进行,为地方提供了工作抓手。

此外,梁志峰表示,工信部还在通过加强资金支持力度、创新培育举措、优化培育环境等方式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予以支持,已经将“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作纳入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第三方评估指标体系,引导地方从重视企业规模转向重视创新,36个省区市(含计划单列市)累计安排超40亿元地方财政资金,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下一步将继续落实好《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办实事清单》,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营造更好更优的发展环境。

融通:大型企业仍需主动作为

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增长迅速,截至2021年末,全国中小微企业数量达4800万户,比2012年末增长2.7倍。但想要激发中小企业发展潜力,则离不开上下游之间的合作与协同,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良性生态至关重要。

梁志峰介绍,2018年印发的《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已经培育了一批大中小企业融通型特色载体,初步形成融通发展微生态体系。今年印发的《关于开展“携手行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2022-2025年)的通知》,则将通过促进大中小企业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数据链、资金链、服务链、人才链“七链”全面融通,进一步推动工作体系的完善。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创新创业研究中心主任李耀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目前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程度仍有不足,不同企业间的信息“剪刀差”问题突出。由于缺乏前沿技术、知识的获取渠道和市场创新需求的对接渠道,中小企业多以单点创新为主,在创新方向选择方面存在天然弱势,对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及再创新路径较为盲目。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大企业融通创新意愿不足。李耀华在调研中发现,部分市场份额稳定、竞争压力小的大企业融通意愿不强,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合作仍以包装材料、物流运输、短期劳务等非核心辅助性业务的外包、分包形式存在,在创新研发领域的协作并不活跃。

“大企业的经营状况直接影响到协作配套的中小企业的发展方向,大企业主动寻求合作,能更直接、更有力地推进合作进程,促成合作成功概率。”尹晓萌建议,未来可以尝试以大项目、大工程为依托,引导大型企业主动寻求中小企业合作配套。同时,构建功能齐全、层次明晰、系统合理的中小企业协作服务平台,打通小企业与大企业合作难、配套难的路径藩篱。

“融通创新的难点在于中小企业和大企业能否接得上、接得准、接得紧。”梁志峰介绍,为深入推进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合作对接,工信部联合国资委、工商联在全国推动开展“百场万企”大中小企业融通对接活动,已征集110余家大企业和1200余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2000多项对接需求。目前已安排的第一阶段15场对接活动正在有序推进。

编辑: 李慧楠
关键字: 工信部 融资

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