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机器人是制造业的皇冠,那么医疗机器人就是皇冠顶上的明珠。
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手术机器人创口小、恢复快、更高的精确度进行更复杂的操作,无疑是外科手术的一次巨大革新。
外科手术机器人最早出现于1985年,美国洛杉矶医院将工业机器人PUMA560用于神经外科颅内活检手术,这是机器人第一次参与到临床手术当中。
1992年,第一个为临床手术设计的手术机器人ROCODOC机器人诞生,其可协助外科医生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2000年,美国直觉外科公司研制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面世。
经过30多年发展,手术机器人已广泛应用于骨科、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妇科和普通外科等多个领域。按照医疗应用领域划分,可将手术机器人分为骨科手术机器人、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窥镜手术机器人和血管介入治疗手术机器人等。
其中,腔镜手术机器人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手术机器人。
相比国外,国内手术机器人研究起步较晚。达芬奇自2006年引进国内后,长期垄断着国内的手术机器人市场。
直到近几年,随着技术不断迭代发展及政策支持,国产手术机器人进入高速发展期。近日,一家由哈工大教授创业打造的手术机器人公司——哈尔滨思哲睿智能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思哲睿”)拟冲刺科创板上市。
哈工大教授创业打造
思哲睿成立于2013年,创始人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杜志江。
2001年至2022年,杜志江历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讲师、 副教授及教授;2008年至2022年,其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副所长。
在哈工大求学四年后,杜志江获得了机器人研究所的研究生保送资格,其博士课题是为上海一家钢铁企业做自动清渣机器人。
2001年博士毕业后,杜志江继续从事机器人事业,带领团队研制了煤矿探测机器人,成功地实现了产业转化。此后将研制目标转向医疗机器人。
2013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成功研制微创腹腔外科手术机器人系统,并通过国家“863”计划专家组的验收。杜志江担任该863项目负责技术的副组长,哈工大担任技术的牵头单位。这也是思哲睿的前身。
招股书显示,2013年9月,杜志江、孙玉宁、孙立宁、崔亮、王伟东、闫志远、董为、 王建国签署了《哈尔滨思哲睿智能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章程》,公司注册资本500万元,其中杜志江认缴170万元出资额。
财经网注意到,董为、王伟东、闫志远均为杜志江当初在学校的教师团队成员,并参与了此次创业。他们同样签署了离岗创业协议,目前在哈工大职位都属于兼职。
成立以来,思哲睿获得了深创投、博实股份、安信证券、哈创投集团等众多投资机构的青睐。外部股东中,上市公司博实股份(002698.SZ) 持股13.46%,为思哲睿第一大外部股东。
经过多次股权转让和增资变动后,思哲睿“身价”也水涨船高。
到2022年1月,根据外部第三方投资者龙江基金、晟汇投资等的入股价格,该轮增资思哲睿投后估值达到了83.6亿元。半年之内,估值上涨3倍。
目前上市公司中,核心产品为腔镜手术机器人的微创机器人-B总市值304.83亿港元,核心产品为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天智航-U总市值为49.92亿元。
巨资研发
招股书显示,思哲睿拥有五条产品线,包括腔镜手术机器人、经尿道柔性手术机器人、经口腔手术机器人、人工耳蜗手术机器人、脊柱内镜手术机器人,公司核心产品是康多机器人®。
作为国内最早专注于腔镜手术机器人及系统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思哲睿的腔镜手术机器人研发进展最快,其余四款产品则正处于样机开发阶段。
图源:思哲睿招股书
但由于核心产品康多机器人®刚获批上市,尚处于商业化起步阶段,未形成产品销售,思哲睿尚未实现盈利。
2019年至2021年以及2022年1-6月(下简称“报告期”),思哲睿营收分别为527.52万元、66.31万元、103.89万元及3.28万元,均为偶发性的其他业务收入,包括销售实物收入、技术服务收入、设备租赁及培训收入;公司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3247.85万元、-3228.89万元、-6663.26万元、-1.27亿元。
在腔镜手术机器人领域,除思哲睿外,主要国产厂商还有微创机器人、威高机器人、精锋医疗和北京术锐等。目前,国内腔镜手术机器人市场形成“1+3”格局,即1家外资+3家国产,包括美国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以及威高的妙手S手术机器人、微创的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和康多机器人®。
图源:思哲睿招股书
从获批时间看,威高的妙手S和微创的图迈®要早于思哲睿的康多机器人®。2021年,威高的妙手S系统获批上市,打破了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国内这一领域长达十余年的垄断。2022年1月底,微创的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获批上市。
近几年,思哲睿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报告期内,公司研发费用金额分别为2862.44万元、2889.53万元、6062.97万元和6928.62万元,主要研发投入项目为康多机器人®,研发投入金额占比达85%以上。
手术机器人研发是吞金巨兽,思哲睿此次科创板IPO募集资金也主要用于研发。根据招股书,思哲睿拟募集资金20.29亿元,其中10亿元用于手术机器人研发项目,6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3.27亿元用于手术机器人产业化项目,剩余1.02亿元用于营销网络建设项目。
商业化“硬骨头”难啃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研究报告,2021年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为41.9亿元,2025年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88.8亿元,2021年至2025年的复合增长率为45.7%。预计未来中国腔镜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2025年中国腔镜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13.6亿元。
“我国腔镜手术机器人市场还是以达芬奇为主,我们国内手术机器人所占份额寥寥无几。”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导,科技部智能机器人重点研发计划专家段星光在公开活动中指出。
从价格来看,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单台售价在2500万元左右,机器臂单条价格约为10万元,最多只能使用10次,使用次数超过上限就必须更换新的机械臂才能重启。2021年,直觉外科总收入达57.1亿美元,其中仪器收入仅占29.64%,耗材和服务收入分别占54.29%和16.04%。
东北证券医药生物分析师刘宇腾表示,达芬奇手术系统拥有包括多自由度手术机械臂、前端手术器械、三维立体视觉定位、人机交互等的4000多项相关专利,几乎覆盖了现有同类手术机器人的所有技术保护点,且目前尚未出现更好的替代技术,并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实现 产品不断升级换代。直觉外科依靠核心技术专利构筑的壁垒,牢牢把握市场主导权。
在招股书中,思哲睿披露了其核心产品康多机器人®SR1000与对照组达芬奇Si手术机器人的临床试验结果。
结果显示,康多机器人® SR1000与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主要有效性终点手术成功率方面均达到100%。在试验的主要及次要有效性评价指标、安全性评价指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在医生使用体验上,康多机器人®SR1000有相对优势。
整体而言,手术机器人在临床手术上的商业化应用在中国尚未普及,尚处于起步期。相比直觉外科公司,国产手术机器人企业的销售情况并不乐观。
据众成数科统计数据,2021年,达芬奇腔镜手术机器人已经占据了国内手术机器人67.52%的市场份额。
更重要的是,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本土化进程也在提速。
今年8月,直观复星(直觉外科和复星医药合资公司)医疗机器人制造研发中心在上海浦东开工建设,预计2025年竣工,2026年达产,聚焦本土化研发,生产包括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内的尖端医疗设备。而此前中国医院使用的所有达芬奇机器人是完全从美国进口。
“手术机器人行业的标杆是国外的达芬奇机器人,相比之下,国内尚未有能与之媲美的厂商,国内手术机器人的市场前景可以概括为道阻且长,前途光明,仍需要较长时间的技术攻关与市场培育。”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所长卢瀚宸对财经网表示。
他认为,手术机器人需要解决稳定可靠性的问题,这需要深厚技术的加持和保障,这是建立医生信任的基础;另一方面,手术机器人企业需要解决易用性的问题。
东北证券研报认为,中国手术机器人正处于从依赖进口手术机器人转向基于国内参与者的技术创新的阶段,长期看好国产手术机器人未来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