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IPO现回暖迹象:上半年47家企业IPO募资超400亿,医疗器械赛道最热

财经网 2023/07/27
导语

2020年新冠疫情催化下,医药行业备受资本市场追捧,投融资热度高涨,不少龙头企业股价创下新高,估值也一路节节攀升。但从2021年下半年起,生物医药行业迎来了“挤泡沫”的阶段,估值大幅回调,医药投融资市场步入“寒冬”。

过去三年,医药行业从狂热到理性,经历了较大的波动。

进入2023年,随着国内疫情管控措施放开,疫情对医药行业扰动的影响退出,诊疗和服务逐步复苏,刚性需求恢复。今年上半年,医药各板块估值出现明显修复,但板块估值整体仍处于历史低位。

回顾2023上半年医药行业IPO市场,A股方面,无论是新增受理,还是融资规模,均较去年上半年增加;港股方面,新增递表企业较去年上半年减少4家,但上半年成功登陆港交所的7只新股中,6只新股上市首日股价上涨,板块景气度回升。

IPO募资超400亿,医疗器械“独领风骚”

众所周知,医药行业是一个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和长周期的行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和投入。IPO是医药企业发展道路上最主要的融资渠道之一。

今年以来,随着A股全面注册制的推行和港交所“18C”的开闸,以及境外上市备案管理相关政策的出台,生物医药企业有了更多上市地的选择和更宽的融资渠道。

据Wind数据统计,目前,在A股排队上市的生物医药企业共98家。从IPO审核进度来看,有4家生物医药企业“注册生效”,8家企业“提交注册”,11家企业已过会,建发致新被暂缓审议,64家企业处于“问询与回复”阶段,轩竹生物、键嘉医疗、捍宇医疗、北芯生命和澎立生物均因财务资料过有效期而“中止审查”。

聚焦到今年上半年(截至2023年6月30日),Wind数据显示,先后有67家生物医药企业向资本市场发起冲击,其中A股新受理企业47家,港股20家。

相比2022年,据Wind数据,2022年上半年A股共有45家生物医药企业IPO申请获受理,今年上半年增加了2家。

微信图片

 

IPO募资金额方面,去年上半年,A股45家企业合计拟募集资金367.7亿元,平均募资额8.17亿元;今年上半年47家企业合计拟募集资金414.74亿元,平均募资额8.82亿元,其中锦江电子拟募资金额最高,达26.91亿元,爱科百发以19.97亿元募资额位居第二。

就受理时间而言,A股二季度生物医药企业IPO申报量明显增加,仅6月份IPO新受理企业达到26家,占据上半年“半壁江山”。47家IPO企业中,小方制药IPO进程领先,已过会;海昇药业、无锡晶海两家拟在北交所上市的企业,目前处于二轮问询阶段。汉王药业则因保荐人兴业证券撤销保荐而止步IPO。

上市板块方面,科创板为生物医药企业的“首选”,47家IPO企业中有15家选择在科创板上市,选择创业板上市的企业有14家,仅次于科创板;拟登陆上证主板和北交所的企业均为7家,仅有4家企业剑指深证主板,分别为主营人用狂犬病疫苗的卓谊生物、创新药企知原药业、中药企业百神药业和主营植介入生物材料类医疗器械的赛克赛斯。

从拟上市企业的主营业务及生物医药行业细分领域来看,医疗器械领域“独领风骚”,今年上半年以新增14家IPO企业数量成为最热IPO赛道;其次为化学制药和CXO,分别有10家、9家企业IPO申请获受理;原料药企有4家申报IPO,中药和生命科学领域各有3家,医疗保健领域有2家;另外,医美和疫苗领域各1家。

图片1.1

 

港股方面,也在6月份迎来IPO申报高峰。今年二季度,递表港交所的生物医药企业共12家,其中6月份递表的企业有8家。

图片2

 

在细分领域分布上,今年上半年赴港IPO的生物医药企业主要为创新药企(7家)和医疗器械企业(6家),例如加立生物、AI制药公司英矽智能、友芝友生物制药,微创心律、上海英诺、一脉阳光等。

值得一提的是,自去年底,上交所、深交所便声明要从严审核涉核酸检测企业的上市申请。今年上半年,臻和科技、优迅医学、海普洛斯三家NGS(高通量测序)检测企业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赴港上市。其中,臻和科技大部分收入来自肿瘤检测,而优讯医学和海普洛斯的主要收入则都来自核酸检测。

19IPO折戟,IVD企业成“重灾区”

在生物医药企业不断冲刺IPO的背景下,今年以来,已有多家企业IPO折戟。

Wind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共有121家企业IPO折戟,其中生物医药行业共19家(去年上半年共10家),占比约15.7%。财经网注意到,除太美科技和天松医疗两家上会被否,冀衡药业终止审查外,上半年频繁出现生物医药企业扎堆撤材料的情况,共有16家企业主动撤回了IPO申请材料。

图片3

 

分板块来看,创业板占据了几乎一半的撤单项目,上半年共有9家生物医药企业从创业板撤单,科创板、北交所、深证主板分别有5单、4单、1单。

对于太美科技和天松医疗上会被否原因,据科创板和北交所审议会议结果公告披露,太美科技被要求说明公司持续经营能力以及核心技术对公司的重要性、利润贡献;天松医疗销售费用率和研发费用率远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经销模式的商业合理性等被北交所追问。

而在16家主动撤回上市申请的生物医药企业中,IVD(体外诊断)企业为撤回“重灾区”,包括致善生物、中翰生物、雅睿生物、硕华生命、联川生物。

其中,致善生物于2022年9月过会,过会近10个月后,公司选择撤回上市申请材料。业绩方面,2020年疫情暴发后,公司业绩获得大幅提升。2019年至2021年,致善生物分别实现营收9858.22万元、3.29亿元和4.76亿元,净利润分别为885.74万元、1.02亿元和1.14亿元。到了2022年上半年,公司业绩开始回落,扣非净利润同比下滑24.76%。

新冠检测收入拉高业绩,同样成为中翰生物IPO的“底气”。招股书显示,2020年、2021年和2022年1-6月,公司自有新冠检测试剂实现的营收分别为2463.66万元、8.33亿元和1.85亿元,其收入占比从8.19%,依次涨至72%和52.45%;受新冠检测试剂收入快速提升的影响,公司2021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265.91%。

与致善生物、中翰生物情况类似,雅睿生物2019年的营收、净利润分别为8044万元、2022万元,而2020年和2021年,公司营收分别为4.4亿元、7.41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9亿元、2.79亿元;硕华生命2020年、2021年来自新冠类产品收入分别为6213.7万、5586.7万元,营收占比分别为40.43%、29.77%。

不难看出,受益于新冠病毒检测,不少IVD企业前两年实现业绩巨幅增长,并选择冲刺资本市场。但在监管从严的态势下,IVD企业IPO纷纷黯然退场。

财经网还注意到,IPO终止审查的冀衡药业业绩同样受益新冠疫情拉动,公司主营产品为对乙酰氨基酚,2019年至2021年,冀衡药业的营收分别为8.7亿元、9.7亿元和13.29亿元,净利润分别为5592.61万元、1.2亿元和2.76亿元。

此外,今年上半年,有着医疗器械界“黄埔军校”称号的深圳安科、飞依诺、爱得科技、垠艺生物等也先后撤回了IPO申请材料。

52家企业研发投入超40亿,盈利者寥寥

财经网查阅问询函及审议会议结果公告发现,基于生物医药行业特性,无论是科创板、创业板、主板,还是北交所,在发行审核过程中,生物医药企业依赖单一药品或单一业务、持续经营能力、盈利情况以及研发能力被重点关注。

当前,生物医药企业能够实现自我“造血”能力的较少,创新药企和医疗器械企业中具备自我“造血”能力的更是寥寥无几,绝大多数企业仍需要借助外部融资来支撑研发。

据Wind数据显示,除汉王药业IPO撤回外,今年上半年获受理的46家生物医药IPO企业中,有35家企业实现盈利,2022年净利润在亿元以上的共8家,小方制药以1.75亿元的净利润位居榜首;亏损的企业共11家。

图片4

 

具体来看,亏损的企业主要为创新药企和医疗器械企业,创新药企包括长风药企、爱科百发等;医疗器械企业中,已经披露2022年业绩情况的锦江电子、艾柯医疗分别亏损104.24万元、1.03亿元,键嘉医疗、北芯生命、赛诺威盛、捍宇医疗四家企业暂未披露2022年经营数据,但历史财报数据显示,四家公司近年来连年亏损。

研发投入上,已经披露2022年财报数据的36家生物医药IPO企业研发费用合计达21亿元,平均研发费用0.58亿元。

36家公司中,研发投入最高的是被称为“基因编辑第一股”的百奥赛图,公司2022年研发费用高达6.99亿元,亏损6.02亿元,此次IPO拟募资18.93亿元,用于药物早期研发服务平台建设、抗体药物研发及评价、临床前及临床研发和补充流动资金;其次为创新药企爱科百发,公司专注于儿科疾病、呼吸系统和肺部疾病领域,尚未实现产品的商业化生产和销售,去年研发费用为1.96亿元。

相比A股,港股正在排队等待港交所聆讯的20家生物医药企业中,绝大多数处于亏损状态,仅亿腾医药、海普洛斯、上海多宁生物、喜曼拿医疗四家去年盈利,净利润分别为3.06亿港元、1.58亿港元、0.35亿港元和825.1万港元。

图片5

 

研发投入方面,16家已披露2022业绩情况的生物医药企业合计研发费用达20.25亿港元,平均研发费用1.27亿港元。去年研发费用超2亿港元的企业共三家,分别为宜明昂科、荃信生物和臻和科技。

20只新股上市,港股医药板块景气度回升

全面注册制正式实施以来,IPO市场监管持续从严。Wind数据显示,相比去年,今年上半年顺利A股上市的生物医药企业仅13家,而去年上半年共22家生物医药企业登陆A股。

上市板块分布上,2022年上半年,在创业板、科创板、上证主板上市的企业数量分别为10家、9家和3家。今年上半年,在科创板、创业板和北交所上市的企业数量均为4家,北交所对生物医药企业的“吸引力”提升,在深证主板上市的企业仅一家,为海森药业。

上市募资方面,2023年上半年,13家生物医药企业募资额达151.88亿元。其中,有7家企业超募,占比过半。具体来看,宏源药业超募15.45亿元,医疗器械企业西山科技、安杰思分别超募9.7亿元、8.8亿元,三博脑科超募5.62亿元。

从上市后市场表现来看,去年上半年在A股上市的22家生物医药企业中,有15只新股上市首日股价上涨,仅7只新股上市首日破发,破发率31.82%。今年上半年医药行业破发率上升,13只新股中仅7只新股上市首日股价上涨,6只新股上市首日破发,破发率达46.15%。

微信图片_20230727165456

 

上市首日,以神经专科为特色的医疗服务集团三博脑科大涨77.36%,涨幅最高,公司上市至今股价涨幅42.76%,市值超百亿。

百利天恒上市首日涨29.76%,上市至今股价涨幅达178.56%,并以358亿元市值位居今年上半年13只新股之首。公司以化学仿制药和中成药业务起步,经过25年发展,形成了化药制剂、中成药制剂业务板块和创新生物药业务板块,目前创新生物药业务板块尚未产生收入。

不过,港股方面,今年上半年,共有7只新股登陆港交所,与去年上半年(7只)持平。

从上市后市场表现来看,去年上半年在港股上市的7只新股中有3只破发,破发率42.86%。而今年上半年,港股生物医药板块景气度持续回升,7只新股中,仅创新疫苗公司绿竹生物上市首日破发,收盘跌32.93%,其余6只新股上市首日股价均上涨,美丽田园医疗健康涨53.47%,其次为来凯医药,上市首日收涨20.87%。

图片7

 

最受市场关注和看好的是被称为“医药界拼多多”的药师帮,公司于6月28日在港交所挂牌上市,上市首日收涨5.5%,收盘价21.1港元/股,上市至今股价涨幅超130%,最新收盘价为49.45港元/股。上市仅一个月,药师帮股价翻倍。

招商银行研究院近期发布的研报表示,2023年随着疫情防控措施放开,一级市场投资的积极性恢复较快,相比2022年悲观情绪过度主导市场的情况已经有所改变。由于二级市场股价较弱,一级投资回报仍未达到预期,市场仍处于谨慎情绪。

随着医药企业中期业绩披露拉开序幕,多家券商看好医药板块下半年回暖。

国信证券表示,截至2023年7月21日,共有101家A股医药生物上市公司预告中报业绩,其中预喜公司61家,占比60.4%。医药行业整体已迎来业绩层面的复苏。兴业证券研报认为,医药板块业绩总体保持较好趋势、医保政策边际宽松、估值在低位具备修复空间,板块性价比正在提升。

文/樊梦迪

编辑: 樊梦迪
关键字: 医药IPO 医疗器械 创新药企 IVD

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