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渐行渐近,产业链企业抢喝“头啖汤”?

财经网 2023/11/29
导语

雷军人生最后一次重大创业,押上其“人生所有积累的战绩和声誉”的造车项目,终于掀开其神秘面纱的一角。

11月15日,工信部公示了第377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新产品,“小米牌”两款纯电动轿车赫然在列,意味着小米汽车已拿到“准生证”。此前,雷军也曾公开透露,小米汽车有望于明年上半年正式上市。

作为消费电子领域的重磅玩家,小米自宣布造车之日起,便被放在聚光灯之下。随着小米汽车即将从“PPT”驶入现实,二级市场也“闻风而动”。

近期,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赛道反复活跃,11月16日起,奥特佳联、银宝山新连收4个涨停板,凯众股份、沃格光电当日涨停;11月28日,日盈股份、合兴股份、贵航股份、恒帅股份、东安动力、晋拓股份等15家汽车零部件板块公司涨停,其中,日盈股份、东安动力晋级5连板,合兴股份、贵航股份、晋拓股份等公司达成2连板。

与此同时,在沪深投资者互动平台上,有关小米汽车的提问涌向各家A股公司。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超20家企业回应了与小米汽车的合作情况,包括双林股份、超达装备、商络电子、一汽富维等多家产业链公司。

国泰君安在研报中指出,小米汽车首款车型将在2024年上半年上市。小米在智能生态、渠道运营以及品牌流量方面的优势将使其成为新能源车市场的有力竞争者,推荐关注潜在受益零部件标的。

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相关概念较受关注,但搭乘上“造车新势力”能否明显提振上市公司业绩仍未可知;从上市公司回应来看,多数表示“暂未合作”,有相关合作的企业也提示“销售比重较小”。

小米汽车“明年见”

从2021年小米集团正式官宣造车计划,并表示将由雷军亲自挂帅,预计投入近100亿美元押注智能电动汽车业务,小米造车的一举一动都备受瞩目。市面上关于小米汽车“招兵买马”、代工选择等传闻频出,并屡屡登上热搜。

10月25日,雷军在个人社交账户回应了网友热议的小米汽车话题,称小米汽车目前进展非常顺利,2024年上半年正式上市。“等合适的时候,向大家集中汇报。”

直到11月15日,工信部发布了第377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新产品公示,小米汽车的“真容”首度亮相。

1

图片来源:工信部官网截图

2

图片来源:工信部官网截图

据工信部官网披露信息,两款“小米牌”汽车均为纯电动轿车,申报企业名称为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下称“北汽越野”),型号为SU7和SU7 Max,车身长4.997米、宽1.963米、高1.455米,轴距为3米,定位为大中型轿车,两款汽车的尾标均为“北京小米”。

天眼查APP显示,北汽越野是北汽集团的全资控股子公司,与北汽蓝谷、北京汽车互为兄弟公司。而小米与北汽的合作也早有预兆。

据蓝鲸财经等媒体报道,11月8日,小米召开产业链闭门会,与会人员来自小米手机与汽车相关产业链企业,多辆北汽集团大巴车现身小米科技园,被业内解读为“双方合作将近”。此次工信部官网公布的信息,或印证了这一传闻。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申报企业为北汽越野,但小米汽车的生产地址为“北京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环景路21号院”,该地址即为小米汽车自建工厂所在地。

根据规划,小米北京汽车工厂的占地面积约72万平方米,一期、二期规划年产能均为15万辆。今年6月,小米汽车一期主体工厂已竣工,二期工程预计2024年动工,2025年完工。这意味着,到2025年,小米汽车或将拥有30万辆车的年产能。

而在11月20日小米集团公布的三季报中,更多有关小米汽车的细节被透露。

根据财报,今年三季度,小米的研发投入为50亿元,同比增长22%。小米称,研发支出增长主要源于智能电动汽车业务及其他创新业务的研发所致。

在财报后电话会议上,小米总裁卢伟冰对市场关切的小米汽车相关情况进行了回应。“小米汽车明年上半年量产目标不变,整体进度符合预期,马上要进行第二次冬测。”卢伟冰表示,按照原定目标上市没有问题,目前小米汽车的研发人员大约为3000人。他同时提到了小米汽车的目标,即“希望花15年到20年的时间能进入世界前五”。

雷军的“先手棋”

近年来,在技术进步、政策助推下,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势如破竹。

据乘联会数据,在小米宣布造车的2021年,国内新能源车的渗透率约16%,较2020年提升约10%;2023年11月,预计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39.4%,提升约23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零售约82万辆左右,同比增长36.4%。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曾预测,未来每年新能源车的渗透率提升幅度至少在10个点,2025年就会达到突破50%的状态。

在新能源车领域占据优势的比亚迪,则更加看好新能源车的前景,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认为,预估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60%,2025年中国品牌市场占有率达到70%。而据理想CEO李想公开预测,到2025年Q4,新能源乘用车占比会达70%以上。

综合汽车行业的多数观点,普遍认为造车“最后的窗口期”是在2025年,届时新能源车的市场渗透率已达较高状态。对此,在造车赛道上“姗姗来迟”的小米仍颇有信心。

“汽车是百年赛道,只要看好汽车产业,任何时间都不晚。其他造车新势力布局汽车比小米提前6-7年,但小米的优势在于电子技术和用户体验上,2024年发布时间刚刚好。”谈及小米造车的时机,雷军曾有过如此判断。

事实上,与燃油车时代发动机、变速箱、底盘“三大件”大多掌握在车企手中不同,新能源车的电池、电驱系统、芯片等零部件散落在不同大厂。华为高管王成录曾将未来的汽车形容为“带四个轮子的手机”。因此,手机厂商所储备的芯片和电池相关软硬件技术,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进军新能源车的门槛。

而从时间上来看,小米的产业链布局已久。早在2015年蔚来汽车刚成立时,雷军就通过旗下顺为资本参与了A轮融资;随后于2017年和2019年参与小鹏汽车的A+轮、C轮融资;2017年7月,小米与北汽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19年,小米还投资过主要从事新能源汽车电控的奥易克斯,以及车载激光雷达供应商北醒光子,与新能源车初步“绑定”。

官宣将造车后,小米在新能源车产业链的投资布局也大有其豪华“堆料”的特色。

3

2021年起,小米先后通过顺为资本、小米长江产业基金等,投资了黑芝麻智能、华羿微电、禾赛科技、纵目科技、云途半导体、旗芯微半导体、图达通、蜂巢能源、卫蓝新能源等多家产业链企业,涉及车载芯片、锂电池及材料、汽车零部件、车载激光雷达、自动驾驶相关技术、车辆网技术等。

其中,芯片作为基石般的存在,成为小米重点投资的赛道,包括比亚迪半导体、华羿微电、云途半导体、旗芯微半导体、慷智集成、傲芯科技、辉羲智能等芯片企业获得小米投资。

此外,加速造车的小米还先后投资了多家国产车载激光雷达头部企业,比如禾赛科技、图达通。

近几年,锂电材料的价格波动关乎新能源车的成本,小米在这一领域也投资布局了蜂巢能源、中创新航、卫蓝新能源等电池厂商,以及法恩莱特、碳什科技等电池材料“新势力”,深入产业链各个角落。

谈及小米造车的时间节点,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苏京春认为,小米选择的时点不排除是评估市场和自身后的有意选择,意在弯道超车。小米能够充分利用其制造经验和技术实力,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水平,为用户提供高品质的汽车产品。

中信证券则在研报中指出,供应链、用户、生态、渠道等方面的优势有助于小米在智能汽车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小米有望较其他造车新势力更快实现年销10万辆且毛利转正的目标,进而打开显著增量的估值空间。

上市公司回应合作情况,多家提示“占比较小”

在汽车智能化浪潮下,手机厂商跨界造车已渐成趋势,包括华为、OPPO、VIVO均已涉足新能源车领域。手机厂商拥抱新能源车的过程中,产业链也有望迎来新的增量空间。

此次工信部的公示也透露了小米汽车部分供应商。比如,两款新能源车的ABS生产企业均为博世汽车部件(苏州)有限公司,该公司为德国千亿级工业巨头博世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博世在消费电子和汽车市场的传感器位列全球第一。

动力电池方面,SUV7 Max采用三元锂电池,电芯单体及总成均由宁德时代提供,发动机为苏州汇川联合动力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该公司为A股上市公司汇川技术的控股子公司;SU7则采用磷酸铁锂电池,电芯单体由 A 股上市公司比亚迪旗下的襄阳弗迪电池有限公司提供,电池包总成为小米汽车自研,发动机由博世参股的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提供。

小米汽车供应链揭秘的同时,在互动平台上,“小米汽车”成为投资者问询的重要关键字。据不完全统计,已有20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与小米的合作进度。

譬如,凯众股份在互动平台回应称,北京小米智造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为苏州炯熠引入的战略投资人,公司投资的炯熠电子(苏州)有限公司在线控制动产品领域与小米汽车有同步开发业务。

津荣天宇表示,公司获得了小米等新能源车型产品的配套业务,公司在助力合资品牌新能源汽车配套的同时,致力于国产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的部品配套,在诸如长安、小米等诸多新能源主机厂项目上积极发力。

11月23日,贵航股份在互动平台回复称,公司正在进行新产品研发,而该产品将应用于小米汽车。万润新能则表示,公司已给小米所公示的电池厂商襄阳弗迪批量供货。

4

尽管相关概念股表现活跃,但多数企业表示,未与小米汽车进行合作,已进入小米汽车供应链名单的企业亦提示“影响较小”。

近期,鼎通科技、文灿股份、锴威特、福日电子、天安新材、冠盛股份、亚通精工、松芝股份等多家上市公司近期在互动易上回复称未与小米汽车合作。

已合作企业方面,凯众股份11月16日于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公司减震元件配套小米汽车(第二款)。小米汽车还未上市,今年未产生销售额。另外,凯众产品的单车价值也比较低,预计该业务对公司经营业绩影响很小;沃特股份称已有材料牌号进入小米汽车体系,并取得部分项目,目前客户产品尚未量产,相关业务占公司销售比重较小;广电计量表示,公司与小米汽车有业务合作,相关业务量很小。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信披监管趋严,交易所对于概念炒作“眼不容沙”,“造车新势力”概念股炒作也存在风险。

11月7日,上交所曾对凯众股份、西上海两家上市公司及董秘因事涉华为概念信披不准确、不完整,予以监管警示的决定。

在监管警示中,上交所表示,两家公司在华为汽车和问界相关概念处于当前市场高度关注的热点时期,发布业务涉及热点概念的相关信息,未充分完整地揭示相关风险,经监管督促后才予以澄清,相关信息不准确、不完整,可能对投资者产生误导。

李璐/编辑

编辑: 李璐
关键字: 小米 汽车零部件

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