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庆哲:打造零碳园区正当时

《财经》杂志 2023/12/29
导语

“双碳”实践,从零碳园区、零碳企业、零碳小镇、零碳乡村做起。

“碳达峰”和“碳中和”已经成为中国坚定的发展方向。但实现“双碳”目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从具体的事情做起,更好地找到抓手?

2023年12月21日,在《财经》杂志主办的“2024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上,中国国际碳中和经济研究院院长、对外经贸大学原党委书记蒋庆哲给出了新的思路,“从碳排放大国到实现碳中和,我们不可能一步实现。在实际工作中,可先从具体线路入手,从局部区域入手,包括低碳企业、低碳园区、低碳小镇、低碳乡村,做出可推广、可复制的模式以后,往更大的范围复制,最后来实现低碳中国,乃至碳中和国家。”

在未来碳减排实现路径方面,蒋庆哲提出四大路径选择:

第一,技术创新是第一动力。碳减排的技术大概分四大类:减碳、固碳、替碳和埋碳。其中,减碳就是节能、减排、提质、增效,像资源回收、流程再造等等。比如减少燃煤发电煤炭的使用,就必须倒逼企业提高技术水平、提高转化率,这是实现“双碳”最现实的手段。

第二,碳减排技术集成。单一技术抗风险能力是弱的,甚至有时候影响于推广和利用。技术集成从效果来说,一定会减弱单一技术的风险,同时对碳减排的转化效率、利用效率、推广都会有好处。

第三,区域碳中和协同创新。它是在特定区域或者园区内,以实现碳中和为目标,坚持系统观念,构建多元一体的区域治理新模式,利于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强化区域协同减排,促进区域绿色低碳和高质量发展,形成多元系统集成、政产学研融一体协同创新发展的综合模式。为此,需在“供给端、消费端、固碳端”三端共同发力,同时聚焦五大抓手——区域碳循环和利用、区域绿色资源价值、区域复杂交易系统协同、区域碳评估与碳资产管理和区域碳减排技术支撑。

第四,系统治理。如果放到更大的区域范围,还要有系统思维。系统思维是要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和绿色低碳发展。

蒋庆哲认为,系统治理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是零碳园区建设。因为园区是产业聚集发展的核心来源,建设零碳园区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重要的抓手。零碳园区建设应关注产业低碳化发展、能源绿色化转型、设施集聚化共享和碳要素智慧化管理。另外,零碳园区未来建设需侧重考虑零碳园区发展方向、零碳园区的顶层设计和定位、零碳园区的评价标准以及清洁能源的利用问题。

城市与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对推动绿色革命深远发展至关重要。在当天的论坛上,《财经》杂志携手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绿色低碳宣传专业委员会、中国国际碳中和经济研究院等正式成立区域合作与行业可持续发展ESG专家委员会,并发起零碳园区案例征集仪式。

10001



以下为蒋庆哲发言节选:


各位专家,各位来宾,非常高兴能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研究的成果。刚才听了两位大专家的发言,很受启发。从我们研究的角度,结合我们这次会议的主题,我今天分享的题目是《从系统治理到企业绿色低碳转型》。

要说这个话题,我们先看一个背景。我列出的这张图,因为大家都熟悉,我讲几个共识。第一个就是双碳已经成为中国坚定的发展方向。从习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做了庄严承诺以后,在不同场合,特别强调言必行、行必果,我们说到做到。

第二个共识,双碳已经落实到我们的具体行动。在我们一系列党和政府的工作安排上,都提到重要日程。大家看无论是从我们的“十四五”发展规划,还是1+N政策体系的逐渐形成,双碳目标已经实实在在地落实到我们各项工作的具体行动中。

第三个共识,中国为全球气候治理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任务依然艰巨。我们看一组数据。去年一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51%,超过50%,我们目标是2030年下降65%。刚才有专家讲,我们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全球第一,保有量1800万辆,世界一半以上。中国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提高至50.9%,全面停止新建境外燃煤电厂,供应了全球50%的风电和80%的光伏设备。另外我们在全球治理中间,为南南合作专项基金投资超过12亿人民币,中国政府的行动是实实在在的。

但是我们也看下面这组数据,2020年的数据,大家看看,中国的碳排放占全球30%,在所有的排放中,化石能源排放大数占90%左右,这是我们的一个现实,我们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时候,大家注意,中国政府往往强调两个方面,首先强调历史排放,这对发展中国家有利;二是强调人均排放,因为我们是人口大国,大家看一看,实际上从历史排放的角度来说,如果按照现在的速度排放下去,很快超过欧盟,会追赶美国。那么从人均碳排放来说,全球的人均排放年人均4.5吨,我们现在8吨多,欧盟6.3吨。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面临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

另外大家注意一下,前面专家也谈到了,欧盟碳边境调节税的出台,引起大家关注,但同时也要关注美国正在讨论的外国污染费法案。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办?从实现双碳目标来说,2030年是碳达峰,从2030年到2050年是快速的降碳期,2050年到2060年是碳中和时期。从碳排放大国到实现碳中和,我们不可能一步实现。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一个比较好的思路就是先从具体线路来入手,包括局部区域入手,包括低碳企业、低碳园区、低碳小镇、低碳乡村,做出可推广、可复制的模式以后,往更大的范围复制,最后来实现我们低碳中国,乃至碳中和国家。

从具体路径选择来说,我们怎么选择?

刚才有专家提到,双碳目标的实现是系统工程,里面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技术创新,它是第一动力。我们每天面对着纷繁复杂的世界,每天面对很多新技术的出现。从分类的角度来说,大概分四大类,减碳、固碳、替碳和埋碳。减碳就是节能、减排、提质、增效,像资源回收、流程再造等等,要抓住可操作的地方。它为什么重要?有人测算了一下2030年之前,我们在双碳实现过程中间,靠节能减排的贡献率达到70%,是超过新能源的。那么到2050年贡献率达到37%。我们再聚焦到一个行业,比如煤炭这个行业,煤发电,全国平均转换率是37%。要用超临界、超超临界技术,转换率可以达到38%-45%,如果用IGCC、IGFCCC,将提高一倍的转换率。现在煤炭减少,倒逼要提高技术水平、提高转化率,这是最现实的,也是实现双碳预期最稳定的目标。新能源、可再生能源这块到2060年国家有一个硬约束,我们非化石能源要达到80%以上,换句话说,化石能源不会超过20%,所以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一定要有大的发展。当然加上固碳、埋碳技术,我们的碳中和目标是有望实现的。

我们再进一步细化一下。因为我们看到的很多技术都是单一技术,迭代非常快。单一技术一定是有减排效果的。但有时候不见得那么好推广。举个例子大家看看。大家知道CCS+EOR,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就开始做实验,我们最近二三十年也做了大量实验,但现在并没有做到商业化运行,为什么这么难?我列了一张图,要做好这项技术推广,第一取决于油价,国际油价越高越有利于这项技术。它取决于二氧化碳价格,二氧化碳越便宜,越有利于这项技术。还取决于换油率的大小。大家想一想,从投资角度来说,我投资这项技术有一个变量预测是准确的,有两个变量可以假设,有三个变量就不好假设了,有越多变量越不好预测,所以这个从投资角度来说是要慎重的。换句话说,单一技术抗风险能力是弱的,有时候不利于推广和利用。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提出来第二项,叫碳减排技术的集成。集成从效果来说,一定是减弱它的风险,同时它的转化效率、利用效率、推广都会有好处。比如二氧化碳,我们从转化角度来说,如果这个技术不好转化,我们可以在园区里进行转化。从这个意义讲,它比单一技术推广效率要好得多。这里有一个案例,这是从开展石油的上下游角度来说,原油开采以后,就地加工炼制,在这个中间把炼油厂的二氧化碳捕集以后进行回收,碳回收达到64.4%。大家想一想,一个大型炼油厂60%的碳可以转换,是不是可以叫低碳炼油厂。这个给我们一个启发,我们现在想做到低碳,乃至零碳是有希望的,给我们增加了信心。

放到一个区域的角度来说,光靠技术创新是不够的。我们要提出区域碳中和的协同创新。先给大家一个定义,它是在特定区域或者园区内,以实现碳中和为目标,坚持系统观念,构建多元一体的区域治理新模式,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强化区域协同减排,促进区域绿色低碳和高质量发展,形成多元系统集成、政产学研融一体协同创新发展的综合模式。具体来说,就是三端共同发力,聚焦五大抓手。所谓三端就是供给端、消费端和固碳端。一个是改善能源结构,另外一个是尽可能取代化石能源。第三个从固碳端,发展更多低碳、减碳、负碳技术。五大抓手,我们的立足点,一个是区域的碳循环和利用,这里重点强调促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资源的优化配置。第二个强调的是绿色资源价值,加快绿色赋能。第三个是区域复杂交易系统协同。第四个就是碳评价、碳资产,这是我们要重视的,早期容易忽视的地方。第五个是技术支撑。

如果放到更大的区域范围,我们还得有一个系统思维。结合二十大报告,系统思维就是要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和绿色低碳发展。这句话抽象一点,我们具体来展开一下。我把它分解成四个方面,第一个从领域角度来说,我们要做到系统治理,像工业、交通、建筑等等,这是几个排放大户。第二是防治系统治理,包括大气、水环境、土壤、固废。第三个是模式系统治理,我们从区域、城市、园区、企业等不同模式进行系统治理,进行复制和推广。第四个是政策系统治理,法律、法规、标准、政策体系,包括统计、监测、监管能力系统治理。系统治理其实也不是一句容易的话,一个很重要的切入点,我们在这里提出零碳园区的建设问题。大家注意近年来,像生态示范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低碳示范园区、绿色园区、近零碳园区等等,都在不断推进。现在我们做研究,还是建设园区,视野要适度超前一点,现在提出零碳园区建设。因为园区是产业聚集发展的核心来源,建设零碳园区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重要的抓手。同时我们要认识到零碳园区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从系统化的角度来进行考虑。

具体到园区建设上来说。

第一个产业低碳化发展是必须的。如何做到现有园区产业低碳化呢?可以从能效的评估和提升角度做一个抓手,加大评估。包括清洁能源技术、负碳、零碳这些技术的应用。

第二个是能源的绿色化转型,能源结构的调整还是一个大问题,如何尽可能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如何来提高改善清洁能源的比例。

第三个是设施聚集化的贡献,核心是信息基础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大家早期对市政基础设施,水电气能、道路交通,这个考虑比较多,但是信息基础设施这一块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其实它也是一个高能耗领域,一定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所以在园区建设的时候,这也是作为一个部分。

第四个是碳要素智慧化管理,监测、管控、交易等等。我们在碳交易中间很容易忽略的问题,就是监测的准确性,防止造假,尽可能减少人为干预,现在就是怎么保证监测的准确性,这是很重要的问题。

明确了零碳园区建设,我们从未来的角度来说,零碳园区建设还有几个重要的关注点。现在全国各地零碳园区建设热度很高,全球都在关注这个事情,为什么显得有点乱呢?关键是有几个地方需要我们关注。

第一,零碳园区发展方向问题。我们不是为了零碳而零碳,零碳的发展一定要和我们的园区的长远方向要结合起来,哪是我们的主导产业,包括我们所在的区位优势和特色,一定要把它分析出来。

第二,零碳园区在发展中间的定位问题。我们定位零碳从它的整个顶层设计的时候,我们就要注意,怎么构建零碳产业共同体,你对它的碳排放要有基本评估。

第三,最重要的就是标准问题。为防止乱象,必须有统一的标准,有了统一标准,我们才能够去评估、去引导、去规范发展。

第四,清洁能源的利用问题,一定放到一个重中之重的地方。没有清洁能源的改善,我们零碳园区是实现不了的。

利用这个机会简单把我们的研究成果给大家做一个汇报。我们从单一技术如何过渡到技术的集成,怎么过渡到区域的创新协同上,如何进一步发展到整个系统治理上。从目前状态来看,系统治理的抓手,我们建议从零碳园区来抓起,从零碳企业来做起,从零碳小镇、零碳乡村做起。

谢谢大家。

编辑: 郭峰
关键字: 零碳园区

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