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时间”已经开启。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关键之年,“中国号”巨轮如何继续行稳致远,备受关注。
“高质量发展”再次成为两会热词,“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标定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方位,一张张“路线图”“施工图”正据此绘就。
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不动摇
今年春节假期,国内旅行出游4.74亿人次,同比增长34.3%;春节档票房突破80亿元,再创历史新高;1月18日至2月6日“年货节”期间,网络零售额接近8000亿元……龙年经济开局热气升腾。
“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良好基础和有利条件,经济长期向好态势将持续巩固和增强。”在3月3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大会新闻发言人刘结一说。
过去一年,中国经济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交出了一份来之不易的发展答卷。2023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126万亿元,经济增速5.2%,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仍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观其落笔之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八成;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升至15.7%;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首次跃居世界第一;“新三样”产品出口突破万亿元大关……这份答卷高质量发展成色更足。
2024年,高质量发展仍是首要任务。从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今年经济工作重点作出的部署,到今年两会前夕中央政治局会议、国务院全体会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稿,“高质量发展”都是关键词。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一系列重要任务明确了方法路径,旨在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在落实“硬道理”中夯实“硬实力”
“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这是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的重要论断。
“从‘发展’到‘高质量发展’,从‘硬道理’到‘新时代的硬道理’,既有历史渊源的一脉相承,又有与时俱进的理论跃升,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并抓好贯彻落实。”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说。
聚焦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向创新要发展活力——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立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是科技创新。要着力构建创新安全的技术生态体系、完善开放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促进原创性、颠覆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
全国政协委员、奇安信科技集团董事长齐向东表示,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而民营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升级的主体,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可以发挥更大作用。
向改革要发展动力——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张军扩认为,要不断扩大市场经营主体自主权、不断加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要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以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保障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董事长宋曙光建议,强化金融改革先行先试。稳步扩大规则、管理、标准等开放,在金融机构市场准入、业务经营、离岸金融发展等方面深化“放管服”改革,用好自贸区改革经验,加强自贸区、自贸港之间的改革联动。
向开放要发展潜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昌林建议,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与国家区域重大战略融合对接,为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说,要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全国“一盘棋”的稳外资工作机制,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开展国际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规则对接先行先试。
新的一年,要以新质生产力之进引领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跃升,在落实好“硬道理”中夯实现代化建设的“硬实力”。
高质量发展有信心有底气
锚定目标抓落实,高质量发展有底气。
经济增长“势头好”,发展“韧性强”,改革开放“红利多”,宏观政策“空间广”……在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看来,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条件在不断积累增多,预判今年中国经济将持续回升向好。
锚定目标抓落实,高质量发展有信心。
中国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是全球第二大商品消费市场、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高品质消费需求正加快释放;还是世界第二大“数据富矿”,应用场景丰富……这些都将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锚定目标抓落实,高质量发展有干劲。
龙年开工第一天,多地“新春第一会”密集召开。广东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江苏召开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工作推进会,山东召开全省高水平开放暨高质量招商引资大会……主题侧重不同,但目标导向一致,都是锚定高质量发展,强化实干担当。
新征程新姿态。中国经济要锚定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聚力前行,汇集向上的力量,把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一步一步变成美好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