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88家企业IPO“搁浅”,拟募资约1300亿元

财经网 2024/04/03
导语

一季度进入尾声之际,因公司及保荐人主动撤回发行上市申报材料,拟募资650亿元的农化巨头先正达主板IPO申请终止,引发广泛关注。

实际上,近期“零容忍”的严监管信号持续释放,不仅拟上市企业“闯关”出现降速,主动“撤单”的企业数量也明显增加。

据京沪深交易所披露,今年一季度仅有25家公司被安排首发上会,较去年同期减少77家,同比下滑约75%。与此同时,有88家企业IPO终止,其中86家企业均为主动撤回,较2023年同期增加约三成,合计拟募资金额达1298.47亿元。

从拟上市板块来看,撤回IPO企业主要集中在创业板、北交所,沪深主板IPO撤回数量增幅明显;广东、上海、浙江是撤材料最多的地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撤回企业数量居前。

近期,证监会打出政策“组合拳”,强调压实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从保荐机构来看,一季度IPO终止项目共涉及37家保荐机构,5家券商IPO撤回项目超过5起;由于项目数量较少,有4家券商撤否率达到100%。

北交所、沪深主板“撤单”数量翻倍

年初至今,A股新受理2家IPO企业,分别为东昂科技、今大禹,均拟登陆北交所。

新增受理企业数量降至个位数的同时,拟IPO企业主动“弃考”的情况频频出现。2023年一季度,含撤回、审核未通过、终止注册在内,共88家企业终止IPO,超过2023年同期的67家、2022年同期的57家,为近年来新高。

除胜华波因被否、蓝色星际因未及时更新材料而被动终止IPO之外,其余86家企业均因公司或保荐人主动撤回上市申请IPO终止。

据上交所披露,在对胜华波的现场问询中,上市委会议重点关注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客户与收入、关联方与关联交易、应收账款与现金流等问题。蓝色星际则是因未能在三个月内消除中止审核情形或补充提交有效文件而终止。

一季度撤单数量高企,与年报更新这一特殊时点密不可分。由于1-3月是年报更新的关键期,过往也曾出现密集撤单的情况。尽管整体来看,撤单企业数量明显抬升,但分板块来看,主要因北交所、沪深主板撤单量增加所致。

据统计,2024年一季度,创业板终止项目居多,有26家企业主动撤单(包括2家终止注册企业),较去年同期的42家减少约38%;科创板有10家企业撤回申报材料,同比下滑约44%。

图片1

与此同时,沪深主板IPO终止企业分别为19家、10家,2022年和2023年同期均未有企业主动撤回;北交所IPO终止企业为23家,较去年同期增加16家,主要因更多企业“改道”或筹划登陆北交所,北交所在审IPO企业数量同比大幅增长。

最长排队44个月,最短65天即撤回

从排队时间来看,上市终止的88家IPO企业中,创业板IPO企业一通密封排队时间最久,达1365天。该公司早在2020年7月向深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并获受理,于2021年6月顺利过会,但“提交注册”后迟迟未有进展。

排队时长同样逾千日的还有拟登陆创业板的菲鹏生物和博菱电器,前者于2020年12月申报受理,2022年3月过会,最终在注册环节“铩羽而归”;后者在2021年4月申报获受理,次年11月上会并获得通过,但未提交注册即撤回申报材料。

排队时间较短的为创业板IPO企业思索技术,该公司于去年12月底获受理,然而仅隔2个月即主动“撤单”,上市之路戛然而止。

从审核进度来看,上述IPO终止的企业中,有80家企业在受理问询过程中撤回,占比超过9成,多数在被交易所问询后才撤材料。

图片2

据统计,有56家企业已回复审核问询函,其中答复首轮、第二轮审核问询函的企业合计有43家,主要集中在沪深两市。

与之相比,北交所“撤单”企业遭问询轮次相对更多。统计区间内,有14家企业经历三轮及以上审核问询,其中有4家来自创业板,其余10家均来自北交所,拟登陆北交所的南麟电子,在撤回前已回复四轮审核问询函。

也有部分企业获受理后,上市进度迟迟未有实质性进展。据统计,有21家部分企业未答复首轮问询即撤回;也有4家沪市主板企业,自受理后未获交易所问询,包括认养一头牛、剑牌农化、药都银行、毛戈平。上述企业均为核准制时期申报的IPO,随着全面注册制落地,于去年2月-3月平移至交易所审核,但迟迟未进入问询阶段。

除此之外,有4家企业在过会后“撤单”,分别为浙江控阀、博菱电器、先正达、聚合科技;2家企业止步于注册环节,分别为道尔道、得一微。

通过对交易所审核问询函进行梳理发现,业绩波动情况、关联交易的必要性、募资规划及现金分红的合理性、实控人过往纠纷等,是企业在主动“撤单”前被交易所重点关注的问题。

合计拟募资1300亿元,计算机、制造业掀“撤单潮”

3月29日,因先正达及其保荐人撤回发行上市申报材料,上交所终止对其发行上市审核。随后,先正达集团公开回应称,基于对自身发展战略与全球行业环境的全面考量,经审慎研究,决定撤回主板首发上市申请。

先正达的上市进程可谓“一波三折”。2023年3月,先正达科创板上市审议会议临时取消,同年5月公司撤回科创板上市申请,“改道”沪市主板,并已于2023年6月“火速”过会。但直至其撤回前,公司未向证监会提交注册申请。

除了行业地位外,先正达之所以备受关注,与其募资规模不无关系。先正达拟主板IPO募资650亿元,这一募资规模颇为罕见,能与之比肩的只有募资685.29亿元的农业银行、668亿元的中国石油、665.82亿元的中国神华。

从整体募资规划来看,今年一季度IPO终止企业的募资金额合计约1298.47亿元。其中,拟登陆沪市主板、创业板的IPO公司,拟募资金额合计1006亿元,占比近八成。

地域方面,广东、上海、浙江是撤材料最多的地区,分别有13家、10家、10家;紧随其后的是江苏、四川,分别为9家、7家;北京、山东、河南的撤回企业数量分别为5家。这与上述地区经济活跃,拟上市公司众多有关。

图片3

从行业分布来看,按证监会行业分类(CSRC),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IPO终止企业数量最多,有16家企业,占比约18%;其次是专用设备制造业,有10家企业IPO终止,占比约11%。整体来看,来自制造业的拟IPO企业终止数量居多,该行业历来也是申报IPO的热门领域。

涉及38家券商,监管盯紧“一查就撤”

全面注册制改革下,券商、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看门人”的执业责任被压实,在IPO中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

从撤否情况来看,今年一季度IPO终止项目共涉及38家保荐机构,撤否数量较多的主要为头部券商。据同花顺iFind数据,中信建投证券有10家IPO项目终止,民生证券、中信证券、中金公司均有7家,海通证券有5家,另外,华泰联合证券、中原证券、国金证券均有4家IPO终止。

由于保荐项目数量较少,中小券商的撤否率较高,世纪证券、华源证券、西南证券、九州证券撤否率达到了100%。这四家券商保荐的项目均仅有1家,目前均已撤回。

此外,中原证券保荐5家企业,已有4家撤回,撤否率达80%;五矿证券保荐5家企业,已有3家企业撤回,撤否率为60%。

近日,证监会重申,制度规则明确对于“一查就撤”的现象追究到底、责任到人,在日常监管工作中,特别关注撤否率比较高等市场比较关注的突出问题,严格落实“申报即担责”,督促保荐机构切实强化内控,履行好核查把关职责。

值得注意的是,一季度撤单企业中,也存在“一查就撤”“一问就撤”的情况。

中鼎恒盛是2024年首家被抽中现场检查,随后主动撤回的IPO企业。该公司于2023年5月获受理,同年7月在2023年第三批首发企业信息披露质量抽检抽签时,被抽中现场检查,随后于今年4月主动“撤单”终止IPO。中鼎恒盛的保荐机构为国泰君安。

“光速”撤回的思索技术,则是在收到审核问询函的4天后,选择主动终止IPO,该公司的保荐机构为五矿证券。

会计师事务所方面,今年一季度IPO终止的企业共涉及22家会所,容城、立信、天健是服务客户IPO终止最多的会计师事务所,分别有17家、12、12家;中审众环、大华、信永中和、中汇四家会计师事务所IPO终止项目均超过5家。

律师事务所方面,共涉及30家律所,上海锦天城律师事务所的终止项目最多,为10家;北京中伦律师事务所、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广东信达律师事务所、北京市君合律师事务所等终止项目超过5起。

严监管信号不断,从源头处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表示,IPO撤否率的提升是从严把好“入口关”的表现,严格的审核问询和现场检查可以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降低投资风险,提升上市公司质量,防范滥竽充数的不良企业涌入。

当前,严把IPO入口关,已成为注册制下证监会严监管的重点之一。

证监会主席吴清在今年两会期间答记者问时强调,企业IPO上市绝对不能以圈钱作为目的,更不允许造假、欺诈上市。因此,注册审核的各个环节都要依法依规、严之又严,督促发行人真实、准确、完整披露信息,全力把造假者挡在资本市场的门外。

3月15日,证监会发布《关于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试行)》,提出要同步加大对拟上市企业的随机抽取和问题导向现场检查力度,大幅提升现场检查比例,形成充分发现、有效查实、严肃处置的监管链条,有力震慑财务造假。证监会介绍,现场检查覆盖率不低于拟上市企业的三分之一。

此外,从监管近期动作来看,IPO全流程严格监管的政策风向更加清晰。

2月9日,证监会发布公告称,对思尔芯申请科创板首发上市过程中欺诈发行违法行为作出行政处罚。思尔芯及相关责任人合计被罚没1650万元。该案系新《证券法》实施以来,发行人在提交申报材料后、未获注册前,证监会查办的首例欺诈发行案件。

中信证券认为,证监会的一系列政策文件,围绕夯实资本市场基础、提升上市公司质量打出了一套强有力的“组合拳”,体现了证监会“两强两严”的监管思路以及积极回应市场关切、完善资本市场体制机制的改革方向,是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走好中国特色资本市场发展之路的重要举措。

编辑/李璐

编辑: 李璐
关键字: ipo 撤回

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