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江湖不缺故事。从三元锂到磷酸铁锂的电池路线之争,到“锂焦虑”下钠离子电池异军突起,近年来,锂电产业的技术革新,时刻牵动着资本市场的神经。
如今,随着一众车企的积极布局、商业化进程的加速,被视为锂电池“终极形态”的固态电池,又一次引燃了市场情绪。
3月下旬以来,固态电池概念持续活跃,三祥新材录得10天8板,德福科技、瑞泰新材、利元亨、翔丰华等多股涨停。4月22日,布局固态电池设备的金银河“20cm”涨停,曼恩斯特涨超15%。与此同时,在二级市场,多家上市公司在互动平台密集作出回应;一级市场上,固态电池厂商也在加快吸金,投融资热度升温。
资本的嗅觉是商业的风向标。凭借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安全性高等优势,固态电池似乎正以“颠覆者”的形象杀入产业。不过,繁荣背后,固态电池“上车”还要迈过多道门槛。比如,有关固态电池与半固态电池“白马是马”的争议尚存,全固态电池制造成本高企,从实验室走向量产还存在不小的挑战。
按照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给出的“时间表”,全固态电池在车辆上实现规模化应用,要等到2030年左右。
车企发力,固态电池“走红”
近期,固态电池领域频频传来产业化落地的喜讯,使这项技术再度走到聚光灯下。
3月25日,智己汽车联席CEO刘涛在社交平台打出“王炸”,透露智己L6将搭载行业首个量产的900V超快充固态电池,续航里程突破1000公里。4月8日,搭载“第一代光年固态电池”的智己L6正式亮相,可实现充电12分钟续航400公里。
公开信息显示,智己汽车成立于2020年,由上汽集团、张江高科和阿里巴巴集团三方联合打造,今年3月初宣布完成超80亿元的B轮股权融资。此次智己L6搭载的固态电池由清陶能源提供,该公司同样也是上汽集团的投资版图之一。
紧接着,4月12日,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在2024年广汽科技日上表示,广汽全固态电池计划于2026年上车,首先搭载于昊铂车型。广汽方面介绍,凭借第三代海绵硅负极和高面容量固态正极技术,实现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到400 Wh/Kg以上,可轻松实现超1000公里续航,并已经“从实验室走向量产应用”。
对于固态电池来说,1000公里续航似乎只是开端。早在2023年12月,蔚来ET7就宣布搭载了150KWH半固态电池,实测续航超1000公里。4月3日,蔚来汽车宣布150kWh超长续航电池包正式步入量产阶段,计划在第二季度上线投入使用。
日前,汽车巨头也对外公布了其固态电池生产计划。日产汽车计划于2025年3月启动全固态电池的生产,并定于2028年实现量产目标。据日产介绍,这种全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可达传统锂离子电池的两倍,从而大幅减少充电时间。
4月10日,据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消息,该研究所硫化物电解质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解决了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叠层工艺的行业痛点及瓶颈问题。
随着固态电池量产上车、产业化提速的消息纷至沓来,资本市场亦闻声“起舞”。
已开展固态电解质研发,并向清陶能源等企业送样的三祥新材,10天收获8个涨停板;提供固态电解质或添加剂供应的瑞泰新材收获20%涨停,东方锆业、腾远钴业、当升科技等多股跟涨。
上市企业密集回应,资本与创业团队联袂加持
除了车企相继“秀肌肉”,随着固态电池概念的走热,在二级市场上,日前,多家上市公司在互动平台上作出回应。
中天科技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前期已经布局固态电池研究,目前基于已有产线半固态电池已经中试完成。
锂电正极材料商容百科技表示,针对全/半固态电池正极材料与固态电解质等关键材料进行了持续开发,其中半固态电池正极材料配套的电池产品已应用于终端客户1000公里超长续航车型,全固态电池正极材料获得行业头部客户充分认可。
锂电设备厂商利元亨表示,公司具备生产固态电池生产线相关设备的技术方案,并具有单机/整线设备的交付经验,目前正陆续与国内外主流固态电池生产商开展技术方案交流。
凯盛科技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生产的纳米氧化锆在新能源领域可做为三元锂电正极、固态电池电解质、固体燃料电池的掺杂材料,用于锂电池正极材料相关产品已成功导入多家新能源龙头企业并批量供货。
一级市场上,产业资本、投资机构们也早已提前布局,等待行业拐点的到来。
比如,清陶能源的(半)固态电池之所以能“上车”,离不开上汽集团的支持。2023年5月,上汽集团披露,向清陶能源追加投资不超过27亿元,追加投资后,上汽集团通过嘉兴创颀、嘉兴颀骏一号及嘉兴创荣将间接持有清陶能源约15.29%的股权。随后,上汽集团于2023年8月与清陶能源合资成立上汽清陶,加快推进半固态及全固态电池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落地。
2023年6月,固态电池制造商卫蓝新能源完成其D+轮融资,在其9轮融资中,已吸引包括小米集团、蔚来资本、华为等在内的知名企业投资,最新估值为157亿人民币;同年7月,固态电池企业太蓝新能源获数亿元Pre-B轮融资,由中金旗下基金、正奇控股联合领投,君联资本、继联投资等机构持续追加投资。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包括中科固能、毅华新能源、融固新材料等多家固态电池及产业链企业完成天使轮融资,合计融资额超亿元。
技术、成本掣肘,产业化面临挑战
长期以来,凭借稳定性好、能量密度高等优点,全固态电池被业内视为新能源汽车“游戏规则的改变者”,有望解决新能源车续航里程不足、安全性能等各类焦虑。
传统锂电池包括正极、负极、电解液、隔膜四大关键材料,锂离子在液态电解质中迁移,完成正负极间的穿梭,实现充电放电。但液态电解质也存在漏液、热失控等潜在风险。
与之相比,全固态电池采用固态电解质替代了原本的液态电解质和隔膜,不存在泄漏引燃的问题,在碰黄、针刺、高温等极端环境下也能保持电池的稳定性,同时可以兼容高比容量的正负极材料,从而大幅提升其能量密度和充放电功率。
“固态/半固态电池技术是突破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上限的关键路径。”华金证券在研报中指出,固态电池使用的固态电解质,具有较高的化学稳定性,绕开了液态电解质的浓度梯度问题,同时对锂金属负极锂枝晶的形成及硅的膨胀起抑制作用,其较高的电化学平台对富锂锰基等新型正极材料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使用可行性。
国金证券认为,固态电池的优势在于安全性和高能量密度,可完全消除电解液腐蚀和泄漏的安全隐患,使用寿命更长。
因具备诸多优势,固态电池的商业化应用备受瞩目。近年来,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出台了系列政策,支持固态电池产业的发展。2020年,国务院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首次将固态电池列入行业重点发展对象并提出加快研发和产业化进程;2023年9月,工信部等七部门印发《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年)》,其中明确提出“支持开展车用芯片、固态电池、操作系统、高精度传感器等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进一步提升产品性能”。
在4月10日举办的十二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上,工信部电子信息司金磊也提及,“加快钠电、固态电池、光伏制氢等突破和示范应用”。
不过,受制于成本与技术因素,全固态电池从实验室走入量产应用仍有不小的距离。
例如材料层面,目前,全固态电池的固态电解质以氧化物、硫化物、卤化物和聚合物四类为主,但各有优缺点。中国科学院院士孙世刚在2024年百人会论坛上介绍,固态氧化物机械和热稳定性好,缺点是离子电导率低,界面问题严重;卤化物的优点是离子电导率高,缺点是稳定性差、成本很高。
欧阳明高院士也曾坦言,“硫化物电解质化学稳定性、空气稳定性很差,批量生产很难,基础硫化锂很贵,需要压低价格。此外,硅碳负极体积膨胀大,而锂金属负极现在还不成熟。”
蔚来汽车曾透露,一块150kWh的半固态电池价格就已接近30万元。高成本仍是阻碍固态电池商业化路上的“拦路虎”。
另外,全固态电池还存在生产工艺不成熟、产业链配套需降低成本等问题。
日前,宁德时代在2023年度业绩说明会上称,目前固态电池还有很多基本的科学问题待解决,如大多数固态电解质中的离子扩散速率与液态电解质存在数量级差异、固固界面难以始终保持良好接触等,在突破这些科技问题后,还会遇到产业化的问题。
半固态电池量产先行,或加速产业链迭代升级
在技术、成本等多重因素限制下,不少厂商将半固态电池作为“折中路线”,即用固态电解质部分替代液态电解液,从而提升电池的容量和安全性。这一技术路线与现有产线兼容度高,生产工艺挑战小,在理论上可以提前进入产业化阶段。
比如,蔚来ET7搭载卫蓝新能源的半固态电池,智己L6固态电池的合作供应方清陶能源也透露,智己“第一代光年固态电池”属于半固态电池,为增强固态电解质的锂离子导电性,其在电解质中加入了10%的浸润液。
国泰君安在研报中指出,从商业化进程来看,考虑到全固态电池研发和加工门槛较高,固液混合电池作为中间形态电池方案工艺门槛更容易突破,短期内有望成为国内率先规模生产的主要路线。
不过,也有部分人士认为半固态电池与真正的全固态电池仍有较大差距。
“全固态电池开发难度巨大,堪称动力电池中的珠穆朗玛峰。”广汽埃安电池研发部负责人李进表示,目前市场上搭载的固态电池多是半固态电池,仍然需要加入传统的液态电解质,与当前常规液态锂离子电池并无本质的差异。
尽管业内对于半固态、全固态电池之间“白马是马”尚存争议,但某种程度上来说,随着政策扶持、车企布局、资本涌入,有望带动固态/半固态电池的商业化进程,不少券商仍看好锂电产业链技术迭代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东莞证券在研报中指出,在当前传统锂电池行业面临产能过剩的背景下,通过技术创新和材料迭代实现降本增效是行业正在发展的趋势。年内半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有望提速,将为锂电池产业链带来迭代升级的发展机遇。建议关注拥有优质产能的头部企业,以及固态电池等电池新技术带动需求增量环节。
东方证券研报指出,固态电池材料体系全面优化,产业链存在较多潜在机会。电解质为固态电池关键创新点;正负极材料向高性能方向迭代,打开高镍三元、硅基负极乃至锂金属负极的应用空间;封装多采用软包路线,铝塑膜需求有望提升,看好固态电池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