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驱动医药产业升级 资本抢滩AI制药

经济参考报 2024/06/05
导语

随着全球创新药研发热潮持续,AI制药日益受到资本关注,不少A股上市药企和CXO(医药服务外包)企业都已涉足这一领域。一级市场上,相关领域投融资热度不减,部分AI制药龙头短短几年估值飙升,背后知名资本聚集。

多家市场研究机构认为,AI在医药工业中的应用,将为医药工业发展提供强大引擎。国内AI制药产业正迎来高速发展的成长初期,关注在医疗AI方向布局的公司。

上市药企竞相布局

利用AI技术创新药物发现、提升研发效率,传统药企纷纷涉足这一领域。

仟源医药近日公告称,公司于2024年3月16日召开了第五届董事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对外投资设立合资公司的议案》,同意公司与北京亿药科技有限公司签署《设立合资公司合同》,未来双方将聚焦基于AI制药技术前提下创新药物的研发、产业化和商业化的合作。5月24日接受机构调研时,仟源医药高研院执行副院长茅仁刚介绍了仟源亿药(上海)医药有限公司的基本情况。他表示,仟源亿药是由仟源医药与北京亿药科技合作成立的新药研发公司,成立时间为2024年5月,研发团队规模为20至50人,新公司将基于AI化合物设计、筛选技术以及药物合成、制剂、分析技术等打造创新药研发平台。

龙头药企恒瑞医药则早有布局。该公司在2023年年报中多次提及AI制药,包括“完善生物信息平台,整合并构建内部多组学数据库,利用AI建立靶点发现平台,用高质量的内部数据为公司早期开发策略选择提供支持”“尝试开拓结构生物学、AI药物研发等平台”等。

据介绍,恒瑞医药积极开发人工智能新药开发平台和临床研发系统,以AI+技术赋能新药研发和临床试验,助力产品和临床开发差异化创新。在公司的16个主要技术平台中,AI分子设计平台一方面结合CADD(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与AIDD(人工智能药物发现)技术应用于小分子药物发现和优化设计;建立AI辅助小分子设计和开发系统,利用内部数据建立和优化AI模型。另一方面,利用计算机辅助抗体发现和优化设计;建立AI辅助生物药设计和开发系统,应用AI技术进行大分子结构预测、性质计算和分子设计。

此外,对于在药物研发服务中积攒了大量数据的CXO企业而言,发力AI制药领域无疑具有巨大优势。

成都先导2023年年报显示,公司积极推进DEL(DNA编码化合物库)+AI在新药发现与优化方面的项目研发及能力建设,同时在公司内部搭建高通量化学合成和高通量化合物检测平台,旨在通过建设迭代式的“设计-合成-测试-分析”(DMTA)循环模式以加速临床前候选药物发现及优化过程。在5月中旬举行的业绩说明会上,成都先导多次被问及AI制药,如公司今年在AI+医药方面的具体项目或计划,与其他AI制药公司相比“DEL+AI”的核心优势为何。

泓博医药披露,公司于2019年设立了CADD/AIDD技术平台。截至2023年末,公司CADD/AIDD技术平台已累计为62个新药项目提供了技术支持,其中三个已进入临床I期,两个在临床申报阶段。

皓元医药在2023年年报中表示,公司紧跟行业科技发展前沿,积极探索AI+化学应用,并依托自身强大的研发实力,与德睿智药、临床阶段生物医药公司英矽智能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美迪西表示,公司将发挥一站式创新药研发服务优势,在已有与AI创新药研发公司合作的基础上,集粹各平台专业优势资源,初步构建基于结构生物学基础的AI创新药研究平台,利用虚拟药物的成药性评估预测平台、药物智能靶点数据库、药物-分子数据库、药物结合模式数据库、药物设计的AI生成模型及AI虚拟药物筛选系统等平台体系,提升候选药物筛选效率及合成效率,构建出一整条快速实现AI药物从青苗到IND批件的通路。

太平洋证券研究表示,近年来,不少国内知名CRO(医药研发外包)与AI技术相关的科技公司间的高频合作,反映了国内CRO巨头们对AI技术在药物研发过程中降本增效作用的认可。

知名投资机构扎堆入局

一级市场上,AI制药领域近年来备受资本追捧。两家已递表港交所的AI制药企业英矽智能和晶泰科技均在几年间估值飙升,并吸引了一众知名投资机构和医药企业入局。

今年3月再次递表港交所的英矽智能成立于2014年,是一家AI驱动生物科技公司。公开资料显示,英矽智能业务模式包括管线药物开发、药物发现服务及软件解决方案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英矽智能四年多时间完成了七轮融资,共计获得约4.08亿美元的投资。公司估值从2018年6月的A轮的5440万美元升至2022年7月D轮(第二次交割)的89470万美元,增长逾15倍。公司背后的资本不乏知名投资机构和医药龙头企业,如启明创投、礼来亚洲基金(LAV)、淡马锡、药明康德、创新工场、百度风投、红杉中国、清池资本、高瓴、复星医药、中国生物制药等。其中一些公司持股5%以上,如启明创投通过QVP VI、QMD VI、QVP VII及SIF VII共持股7.78%,药明康德通过WuXi持股6.45%,淡马锡通过Palace Investments持股6.07%。此外,利来亚洲基金通过LAV Biosciences V、LAV Fund VI及LAV Fund VI Opportunities共持股4.29%,创新工场通过Sinovation Fund IV及SV China共持股2.86%,复星医药持股2.54%。

另一家颇受资本看好的AI制药企业晶泰科技于去年11月向港交所提交招股书,并于今年5月26日通过港交所聆讯。据披露,晶泰科技是一家基于量子物理、以人工智能赋能和机器人驱动的创新型研发平台。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该公司客户群涵盖全球前20大生物技术与制药公司(按2022年收入计)中的16家。

晶泰科技的估值更是在六年间飙升1000多倍。招股书显示,公司估值自2015年10月Pre-A轮融资交易前的830万元人民币升至2021年10月D轮融资交易后的19.68亿美元,投资者阵容包括腾讯、红杉、国寿成达、人保健康养老基金、中金、中信证券、中信创业投资、招银国际、谷歌、中国生物制药、软银愿景基金等。

尽管2023年以来医疗健康领域投融资热度下降,但今年仍有多家本土AI制药企业进行了新一轮融资。例如,AI蛋白质设计服务商天鹜科技4月初宣布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该轮融资由金沙江联合资本领投,本草资本、晓池资本和四川交研资本跟投;4月1日,专注于靶向蛋白质液-液相分离的小分子药物研发的奕拓医药宣布开启B+轮融资,第一期资金由阿斯利康中金医疗产业基金和无锡投控集团领投,锡创投跟投;2月29日,生命科学领域数字化转型服务商明度智云宣布完成数亿元C轮融资,该轮融资由深创投领投、招商健康追加投资;成立于2023年的AI蛋白质设计公司途深智合今年2月底宣布,公司连续完成种子轮及天使轮融资,两轮投资方分别为光子芯谷、诚美资本。

市场看好AI驱动医药产业升级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推动数字化赋能医疗行业。《“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提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医药研发。探索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在研发领域的应用,通过对生物学数据挖掘分析、模拟计算,提升新靶点和新药物的发现效率。

地方层面的具体行动方案陆续出炉,政策持续下沉发力。例如5月23日发布的《北京市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2024—2026年)》提出,加快以医疗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产业发展。支持医疗大模型开发和落地应用,推进数字疗法、人工智能辅助治疗等产品的研发应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新药研发。

国内AI制药产业正迎来高速发展的成长初期。中商产业研究院报告显示,2021年AI制药企业投产获取第一轮成效,中国AI制药市场规模为1.63亿元,2022年增长至约2.92亿元。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3年及2024年中国AI制药市场规模将达到4.14亿元和5.62亿元。

“通过AI技术应用于药物研发各环节,较传统制药研发可以更显著的缩短研发所需周期,从而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同时提高药物研发成功率和投资回报率,一般AI技术在研发过程中的渗透率越高,其药物研发的效率也越高。”中国银河证券表示,数字技术和AI医疗的发展,为医疗行业产业升级带来革命性的变革,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和个性化的医疗服务,建议关注国内在医疗AI方向布局的公司,包括AI新药研发、AI制药工艺、AI器械、医疗器械物联网、AI诊等。

易凯资本认为,AI制药的生态闭环已现雏形,AI在医药工业中的应用已到了一个量变的前夜,将在未来十年为医药工业发展提供强大引擎。

编辑: 郭峰
关键字: 人工智能 AI制药

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