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港股回购额近900亿港元,腾讯稳坐“回购王”

导语

港股市场持续回暖。

从4月22日开始,恒生指数连续10个交易日上涨,实现“十连涨”,创下2018年2月以来最长连涨纪录。虽然近日恒生指数出现了回调,但依然站稳18000点。

与此同时,港股上市公司回购不断升温。今年一季度,港股回购额创历史新高;二季度,回购大军持续扩容。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3日,今年以来港股有168家公司实施回购,回购金额累计接近900亿港元,同比增长175%。

其中,腾讯控股、汇丰控股、友邦保险、美团-W和东岳集团回购金额位居前五,成为今年港股回购主力军。特别是,港股“回购王”腾讯控股的回购金额已超300亿港元。

业内人士认为,在具备较强回购能力的情况下,大规模的股票回购能够对股价产生正面的推动效应。

“产业资本回购是今年上半年港股资金面的重要支撑。”华泰证券研究所策略首席分析师王以认为,今年港股产业资本延续2023年的回购热度,从高频数据看,今年以来共有六周的产业资本单周回购笔数超200起,处2008年以来的历史极高位。向前看,随着市值管理的深化,除科技互联网巨头外,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尤其是央国企)参与到回购热潮中。

龙头公司加码回购

在本轮港股反弹中,腾讯控股领涨,扛起港股反转大旗。作为龙头股,腾讯控股是国际资本回补的首要选择。

近两年来,腾讯开启大规模回购模式。2023年全年,腾讯控股回购金额为484亿港元;2024年一季度,腾讯控股累计回购股份18次,累计回购5104万股,回购金额达到148亿港元。

截至6月3日,今年以来腾讯控股已回购股份1.07亿股,总回购金额接近343亿港元,占港股公司回购总额的三成以上。

此外,公司的现金流支撑起腾讯控股回购的底气。2023年,腾讯控股经营活动所得现金流量净额为2219亿元,同比增长52%。截至2023年末,公司账上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为1723亿元。

今年3月20日,腾讯发布年报时宣布2024年度将投入不少于1000亿港元回购股份,是2023年回购额度的两倍以上。回购力度加倍之外,腾讯还表示,将继续加大股东回报力度,2023年度计划派息每股3.4港元,合计达约320亿港元,同比增长42%。

在腾讯控股超300亿港元级的带动下,多家港股龙头公司纷纷加入回购的大军,银行股也成为今年港股回购主力军。

今年5月28日至30日,汇丰控股分别回购2.28亿港元、2.39亿港元、2.38亿港元。截至6月3日,汇丰控股回购总额超过160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增长626%。

恒生银行也加入了回购大军,今年以来回购金额达15亿港元,而去年同期恒生银行并未实施回购。

从行业来看,互联网公司依然是回购的主力军,除腾讯外,美团、快手等公司的回购金额均超过10亿港元。

业内人士认为,今年港股回购主要表现两大特征,一是龙头公司大幅加码回购;二是多家生物医药公司开展回购,维护股价。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港股医药行业多家上市公司进行股票回购操作,以应对市场波动、稳定市值和提振投资者信心,医药行业回购升温。

中泰国际认为,公司回购股票并注销后股本将减少,在盈利总量不变的情况下,会提升股东的持股比例,使股票“升值”。此外,公司回购也有利于承接市场沽盘,稳定投资者信心。

央国企回购仍有较大提升

事实上,今年以来港股的单周回购金额多次创历史纪录,其中4月12日当周港股单周回购金额达93亿港元,远超2018年以来的历史高点。

从企业性质方面来看,港股民企和公众企业回购活跃度明显更高,截至5月28日,今年以来,港股民企和公众企业累计回购金额达732亿港元,是港股回购的主导力量。

王以认为,随市值管理的深化,除科技互联网巨头外,还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尤其是央国企)参与到回购热潮中。同时,产业资本回购是重要的市值管理工具之一,有助于提振投资者情绪、稳定股价、改善流动性;注销式回购更有助于提升股东回报。

对于港股市场,浙商国际表示,5月前三周港股市场的行情基本延续了4月的强劲走势,在强劲的政策面预期和情绪催化下,结合科技互联网、地产、有色、红利、航运等行业板块的轮番拉抬,恒生指数一度涨幅高达11%。随后,在市场缺乏强力政策接力、基本面数据疲软、美联储降息预期回调、 短期过大涨幅透支情绪面等利空的共同作用下,港股市场迎来剧烈回调。截至5月31日收盘,恒生指数自月内高点快速回撤近8.3%。

对于港股市场短期走势,浙商国际重回偏谨慎的态度;而对于中长期走势,浙商国际则表示继续保持以往的观点,认为港股市场估值较其他市场仍具性价比,底部分批配置的性价比较高。

编辑: 郭峰
关键字: 港股 回购

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