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修改合同 降频控制风险 私募自查整改迎新规

上海证券报 2024/07/29
导语

在业内人士看来,《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指引》的正式施行将促进行业优胜劣汰,私募管理人须明确合规底线,坚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持续提升机构化、专业化水平

◎记者 马嘉悦

修改基金合同、整理历史档案、完善风控系统……面对将于8月起正式施行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指引》(以下简称《运作指引》),各家私募正在马不停蹄地自查整改。

近日,多家私募根据《运作指引》要求调整了基金合同中关于场外衍生品交易、投资比例限制等方面的条款。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量化私募在监管引导下进一步降低换手率,完善交易风控系统。

在业内人士看来,《运作指引》的正式施行将促进行业优胜劣汰,私募管理人须明确合规底线,坚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持续提升机构化、专业化水平。

多家私募批量修改基金合同

批量修改基金合同,是近期私募管理人的“集体动作”。

近日,希瓦私募发布公告称,根据《运作指引》要求,将变更旗下40多只基金的相关合同条款。从变更情况来看,多只基金在合同中新增了涉及场外衍生品投资的限制性条款。

6月以来,贝元瑞泽、红思客资产管理(北京)、汨水资本、领路私募等私募,通过公告变更形式增加了场外衍生品相关投资限制。另外,有部分私募直接删除了基金合同中的场外衍生品投资范围。

“《运作指引》将于8月1日起正式施行,根据《运作指引》及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要求,涉及场外衍生品(场外期权、收益互换、收益凭证)的存量私募基金,应在8月1日前完成合同层面、投资层面的整改。因此,很多私募管理人最近在修改基金合同,完善关于场外衍生品交易、投资比例限制等方面的条款。未来,暗藏投资者适当性风险的雪球通道业务和DMA产品很难再有生存空间。”沪上某百亿级私募人士坦言。

记者采访获悉,除了修改合同,不少私募管理人近期还积极组织员工学习新规,按照《运作指引》要求进行自查和整改,比如完善信息披露、清理“僵尸”产品等。

量化降频是大势所趋

在程序化交易监管不断完善下,量化私募近期也动作频频。

黑翼资产相关负责人透露:“公司旗下的基金产品目前均已按照监管部门要求,落实了程序化交易报告制度,进一步降低了换手率,拉长了预测周期,目前年化换手率在40倍至60倍之间。同时,不断完善交易风控系统,设置多层级风控指标等。”

某百亿级量化私募创始人也称:“今年以来,程序化交易监管不断加强,高频量化交易差异化收费安排后续也将进一步明确。因此,公司适时调整和优化了自身交易策略与合规流程,在降低交易频率的基础上,规避异常交易行为,提高基本面因子的占比。”

公开资料显示,今年以来部分量化私募开始招募股票中低频基金经理、股票中低频量化研究员等岗位人才。

多位量化私募人士称,在程序化交易监管不断完善的背景下,量化行业或发生四个方面的深刻变化:一是管理人会逐步降低交易频率,加速向中低频策略转型;二是管理人更加注重研发长周期投资策略,提升基本面因子占比;三是管理人更加注重对机器学习和另类数据的应用,提升超额收益的稳定性;四是管理人更加注重风控合规,充分发挥量化在交易风控系统上的技术优势。

行业生态将持续优化

风起于青蘋之末。在业内人士看来,私募业刮起的风就是监管引导下各家私募管理人的自我审视、自我纠偏、自我整改……这股“风”将助推行业从量变到质变。

“《运作指引》的正式实施,为私募行业指明了发展路径。”畅力资产董事长宝晓辉表示,未来私募行业的透明度和规范性将显著提升,优胜劣汰格局的形成会推动管理人从不能违规向不愿违规转变,从而促进行业重拾投资者信任,成为资本市场和资产管理行业的重要力量。

中基协的公示信息显示,今年以来已有近千家私募注销登记,上百家私募因违规受到纪律处分或收到罚单,其中包括保银投资、灵均投资、竹润投资等知名头部私募。

“未来的私募要看质量,而非规模。”沪上某私募研究员直言,《运作指引》明确了私募的展业标准,消除了此前的模糊地带、灰色地带。《运作指引》的正式实施将引导越来越多的私募聚焦主业,依靠真本事获得投资者的认可,因此后续很多私募会“挤掉水分”,比拼投研、公司治理等方面实力,构建起良性的行业生态建。

编辑: 郭峰
关键字: 私募 监管

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