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温州市冠盛汽车零部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冠盛股份”)在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公告上发布其固态电池进展,目前半固态电池的新量产线正在建设中,预计2026年下半年投产。
今年以来,中国宝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宝安”)、孚能科技(赣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孚能科技”)、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德时代”)等都相继发布了固态电池领域的最新消息。
使用场景更加多元化
有不少上市公司表示,2025年固态电池业务将进入产品产业化开发阶段,更有部分上市公司透露会进入小规模量产阶段。
研究机构北京伊维碳科管理咨询有限公司(EVTank)在《中国固态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年)》中预计,2030年,全球固态(含半固态)电池的出货量将达到614.1GWh(吉瓦时),在锂电池中的渗透率预计在10%左右,并且全固态电池的量产时间或将提前至2027年。
无论是应用场景的拓展,还是技术路线的选择,“多点开花”已成为固态电池迈向产业化的核心驱动力。
在应用端,除了乘用车领域,像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储能、商用车(例如重卡)、机器人、船舶等细分场景正加速向电动化转型,使用场景持续多元化。
“这些场景不仅对电池性能提出更高且差异化的要求,也从中长期角度推动固态电池的规模量产。”深圳市高工产业研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高工产业”)相关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在电池技术端,固态电池的产业化进程,体现在安全性和能量密度的技术突破,行业主要以聚合物、氧化物、硫化物、卤化物等路径进行布局,技术路线和产品类型呈现多元化态势。
根据高工产业不完全统计,我国2021年至2024年固态电池行业投扩产规划金额超2000亿元,从产能来看,固态电池已有产能超过15GWh,规划产能超过400GWh,固态电解质投产产能超过1GWh,规划产能超过10GWh。当前,固态电池仍处于发展初期,出货较少,主要以半固态电池为主。
“固态电池技术通过减少对液态电解质的使用,能够在安全性、耐高温性能以及能量密度等多个维度上实现显著提升,突破液态锂电池性能上限;此外,不同技术路线在产业化进程和技术特性上各有差异,能够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因此,近年来固态电池的产业化进程持续加速,展现出广阔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万联证券高端装备行业首席分析师蔡梓林向记者表示。
上市公司披露研发生产情况
2025年开年以来,多家上市公司披露自身在固态电池的研发及生产情况。从公开的信息来看,半固态电池在当下被不少企业所青睐,不过从中长期而言,则以实现固态电池规模量产为目标。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固态电池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尤其是在能量密度和安全性能方面仍需取得突破。根据“液态—半固态—准固态—全固态电池”的发展路径,半固态电池是关键的过渡产品,短期内具有更大的市场优势,然后逐步向全固态电池过渡。
今年年初,宁德时代取得一项名为“掺杂型卤化物固态电解质及其制备方法、全固态电池和用电装置”的专利。此外,其凝聚态电池(一种半固态电池)已实现量产,计划在2027年实现固态电池的小批量生产。
孚能科技董秘办相关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公司即将量产的第二代半固态电池,采用新型氧化物/聚合物固态电池电解质涂覆和致密化技术,进一步提升能量密度与安全性,获得了高端乘用车和低空经济领域的头部客户认可。公司第二代半固态电池有望于2025年量产,并同步推进第三代半固态电池车规级认证及产业化开发工作。”
中国宝安则对外透露,在固态电池用硅负极材料研发和产业化方面,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公司研发的固态电池用硅基负极已经吸引多家国际客户的关注,并正在进行测试。
冠盛股份信息显示,公司正致力于实现第二增长曲线,聚焦新能源领域,特别是固态电池技术,利用自身的资源禀赋进行适配和复用,目前半固态电池的新量产线正在建设中,预计2026年下半年投产。
蔡梓林认为,在市场需求强烈的背景下,企业采取“边推进边研发”的策略,既是为了抢占市场先机,也是为了通过实际应用反馈来优化技术,提升研发和产业化效率。这种策略虽然可能面临研发成本高、技术方向不确定等风险,但有助于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创新,加速产业化发展。
高工产业预计,到2035年,储能市场及以eVTOL、机器人等为代表的新兴领域和3C数码产品,将分别贡献固态电池出货量的20%以上、10%以上和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