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眼镜成消费电子产业链重要增长极 多款产品计划今年上半年面市

证券日报 2025/02/11
导语

如果各个厂商的计划如期推进,今年上半年,消费者将看到一批AI眼镜的集中面市。据记者梳理,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信”)研发的AI智能眼镜产品最快将于今年5月份正式面市;小度AI眼镜预计将于2025年上半年正式面市;AI+AR眼镜RokidGlasses将于2025年第二季度面市开售;雷鸟V3AI眼镜则已在今年1月份正式面市。

“AI眼镜未来有望挑战智能手机的地位,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工具。”中国移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移动”)相关技术专家告诉《证券日报》记者,通过语音、手势或眼动控制,AI眼镜能够提供实时翻译、导航、日程管理、信息检索等功能,在部分场景下可以“解放双手”替代手机。随着技术的成熟,AI眼镜和智能手机的功能将进一步融合。

三大运营商纷纷布局

在AI眼镜赛道上,三大通信运营商已陆续布局。

在此前举办的2024数字科技生态大会上,中国电信携带自研AI眼镜产品亮相大会展台。《证券日报》记者在试用后了解到,这款产品已经能够做到识别物体、人像、拨打电话、编辑短信以及跨语种翻译等功能。

“我们还在研发各种各样的垂直场景,比如识别食物里的卡路里和营养成分等。”中国电信旗下的中电信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家庭和个人专线负责人朱培栋告诉《证券日报》记者,AI眼镜预计最快在2025年5月份正式面市。目前,中国电信正在全力进行研发,力争将成本控制在两千元以内。

AI眼镜还有望产生更大的社会价值,在上述大会上,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中国电信的AI眼镜迎来了一位视障使用者,通过中国电信打造的星辰大模型,AI眼镜能够对使用者面前的图像进行识别,通过语音传递信息,帮助视障人士实现对展台的参观。

谈及对于AI眼镜的布局,上述中国移动相关技术专家认为,公司向相关厂商提供了九天75B语言大模型的API接口,支持用户通过对话实现精准意图识别,可实现一语导航、一语听歌等服务。

“AI眼镜将通过AR/MR技术,将虚拟信息无缝叠加到现实世界中,广泛应用于娱乐、教育、医疗、工业等领域。”上述中国移动相关技术专家表示,在教育中,AI眼镜可以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在医疗中,医生可以通过眼镜实时查看患者数据或进行远程手术指导;在工业、设计、建筑等场景中,AI眼镜也有望通过展示3D模型等方式,成为这些行业中的重要的生产工具。

此外,中国联合网络通信股份有限公司与合作伙伴共同研发的eSIMAI运动眼镜已于去年下半年正式开售。

机遇与挑战并存

华泰证券发布研报称,在AI眼镜热潮之下,今年的“百镜大战”有望为消费电子产业链提供新的增长机遇,也将为国内大模型的落地提供理想的硬件载体和应用场景。

记者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注意到,今年以来,AI眼镜话题热度高涨,部分公司已积极就相关话题回复投资者提问。

1月份,兆易创新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表示,公司的通用NORFlash产品可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智能可穿戴设备等终端领域,包括AI耳机、AI眼镜、AIPC等领域。

利亚德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表示,公司子公司北京虚拟动点积累了LydCap无标记点识别算法以及LYDIA动作大模型等多项核心算法技术,进一步拓展了业务边界,在具身智能、AR/AI眼镜等领域已逐步与行业厂家建立起研发和合作关系。

炬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表示,公司智能穿戴芯片ATS3085搭载于INMOGO第一代智能眼镜产品并已量产面市。其他更多基于公司芯片的AI眼镜客户产品即将量产面市。

深圳佰维存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表示,2025年,随着AI眼镜的放量,公司与Meta等重点客户的合作不断深入,将推动公司智能穿戴存储业务的持续增长。

AI眼镜发展如火如荼,但产品真正得到广大消费者认可,仍有赖于技术进一步突破。

“AI眼镜需要高分辨率、宽视场角(FOV)和轻量化的显示技术,但目前的光学方案(如光波导、MicroLED)仍存在成本高、良率低、亮度不足等问题。”上述中国移动相关技术专家进一步表示,AI眼镜的高功耗导致续航时间短;AI眼镜的体积和算力有限,限制了AR渲染和大模型性能;AI眼镜需要自然、高效的交互方式(如语音、手势、眼动控制),但目前的技术在准确性和用户体验上仍有不足。

此外,行业标准不一以及设备兼容性等问题也限制了AI眼镜生态的完善。上述专家建议,AI眼镜的发展需要推动行业联盟的成立,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同时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市场的协同发展。

编辑: 郭峰
关键字: AI眼镜

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