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国证监会于2024年11月15日发布《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10号——市值管理》(以下简称《市值管理指引》)以来,多家公司积极响应,发布并实施市值管理制度。
据数据统计(下同),自《市值管理指引》发布以来,截至2025年2月11日,已有56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市值管理制度。其中,近七成公司总市值在100亿元以上(以2月11日收盘价计算),近六成公司属于民营企业。
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忠云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市值管理是上市公司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通过提升公司的内在价值以及投资者对公司的认知,实现公司市值在合理范围内的最大化。未来,随着市场进一步成熟和投资者结构的优化,价值投资理念将得到更广泛的认同,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将更加注重其内在价值的提升;同时,监管机构对市值管理和信息披露的要求将越来越严格,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将更加透明,公司治理更加规范,这有助于投资者更充分理解公司市值管理行为。此外,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将建立市值管理制度,通过设立相关部门或聘请专业机构进行市值管理。
市值管理日趋系统化
近年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一直是监管部门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主线。《市值管理指引》从上市公司董事会、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等相关方的责任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
《市值管理指引》发布后,市场积极响应,上市公司或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将积极加强市值管理,或制定颁布市值管理制度。其中,龙头企业积极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数据显示,上述56家公司中,有39家公司总市值在百亿元以上。包括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立讯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苏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等4家龙头企业。
民营企业进行市值管理的积极性也较高。例如,西安诺瓦星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2024年2月份刚登陆资本市场的“新鲜血液”,已于2025年1月份发布公司市值管理制度。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以来,多地纷纷表态,将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纳入地区建设重要举措,以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与资本市场活力。例如,今年1月份,广东印发的《关于高质量发展资本市场助力广东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措施》、贵州印发的《贵州省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广西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和浙江印发的《关于加强省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若干事项的通知》均提及了相关内容。
谈及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趋势,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政策的指引下,会有越来越多上市公司将市值管理纳入企业战略,并与绩效考核挂钩,市值管理工作也将更加制度化与系统化。
三维度丰富管理手段
从前述公司已披露的市值管理制度来看,上市公司正围绕价值创造、价值实现与价值传播等三个关键维度,不断丰富市值管理“工具箱”。
在价值创造环节,部分公司锚定核心业务拓展,以实现公司内在价值的持续增长。例如,中核华原钛白股份有限公司在市值管理制度中明确表示,适时开展并购重组业务,强化主业核心竞争力,发挥产业协同效应,拓展公司业务覆盖范围。
此外,还有部分公司计划借助资本市场增强盈利能力,如海看网络科技(山东)股份有限公司在市值管理制度中明确表示,结合公司实际需求,审慎、灵活运用再融资策略,充实公司资本金或降低财务成本,增强创利能力。
在价值实现环节,一些公司强调注重资本运作的重要性,提升公司的市场价值。例如,北京指南针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在市值管理制度中专设“资本运作”章节,提出或将借助并购优质资产、剥离不良资产和积极灵活运用再融资策略等手段实现公司价值提升。
在价值传播环节,相关公司计划通过投资者关系管理、公共关系维护和信息披露等方式,将公司的价值理念与业绩成果传递给市场,加深市场对公司的认知和信任。例如,北京宇信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称,根据公司经营业绩情况或发生的重大事项,通过主动召开分析师会议、业绩说明会等,加强与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金融机构的交流互动,争取价值认同。
在董忠云看来,提升公司的内在价值是市值管理的根本,具体包括以下方面:增强公司的盈利能力、资产质量、成长性等;通过有效的市场策略和运营管理,提高公司运营的透明度和效率,将创造的价值转化为实际的市场收益;通过有效的信息披露和沟通,建立和维护良好的投资者关系,增强投资者对公司的信任和信心。
避免市值管理沦为“股价管理”
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生态正日渐完善与优化。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在这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难点、堵点。
“资本市场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增加了市值管理的难度,宏观经济波动、行业竞争加剧、突发的市场事件等,都可能对公司市值产生显著影响。”董忠云说。
此外,田利辉表示,部分公司侧重短期题材炒作,忽视研发投入等长期价值建设;战略运营失衡,忽视主业竞争力提升。
为了避免上市公司价值管理沦为“股价管理”,董忠云建议,上市公司需要坚持长期价值导向,市值管理的核心应始终围绕提升公司的长期内在价值,而非仅仅关注短期股价表现;同时,需及时准确进行信息披露,对于回购和增持行为应充分披露其目的、计划、执行情况以及对公司长期战略的影响,以增强市场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