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一度遭遇挫折的量化行业,近期正在稳步复苏。
据券商中国记者从业内了解,伴随市场环境的回暖,国内量化行业管理规模已经有所修复,量化私募的新产品备案速度有所加快。从行业发展看,出海和产品创新成为当下的重要趋势。
行业整体复苏
“去年,国内量化规模从高峰时候的1.2万亿元,最低降到了7000亿元,去年10月以后逐步回升到约9000亿元,现在还在平稳复苏。”有业内人士估算。
融智投资FOF基金经理李春瑜指出,此前量化管理规模的回撤,背后有多方面原因:一是2024年一季度受流动性冲击影响,量化私募产品净值回撤,同时权益市场波动较大,投资者风险偏好降低,市场募资难度加大;在9月之后的市场大幅上涨中,净值虽有所回升,但客户回本后赎回较多。二是在监管趋严等因素影响下,量化私募行业“去劣存优”,部分策略难以存续,例如DMA量化策略规模大幅缩水。
私募排排网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量化私募备案产品数量为2432只,其中百亿量化私募备案产品数量为795只,较上年分别下降52.5%和51.9%。不过,自去年12月起,量化私募的新产品备案情况已经明显改观。2024年12月,量化私募当月备案新产品300只,百亿量化私募备案新产品103只,环比11月几乎翻倍。今年1月,量化新产品备案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当月备案新产品289只。
国内量化的复苏有着不少积极信号。例如英国量化巨头宽立资本旗下宽立(上海)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首只产品“宽立中国钻选CTA一号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在2月初火速完成备案,距离公司完成登记不到两个月。
一家百亿量化私募相关负责人认为,量化策略迎来了相对有利的运行环境。虽然2024年权益市场波动较大,但随着风险出清和A股修复,量化超额逐步回归。2025年,市场流动性增强,交投活跃度显著回升,为量化策略提供了较好的运行环境。尤其中证A500赛道的开启,为量化策略带来新的投资机会。指增策略有望获得“Beta+Alpha”叠加的配置机会。
新趋势引人关注
在李春瑜看来,未来,随着市场环境的改善和投资者对量化投资认知的深化,量化规模有望重新进入增长通道,不过增长速度可能会更加平稳理性。行业头部化进程将加速,不同管理人的规模将持续分化,头部机构凭借更强的投研能力、风控体系和品牌影响力,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提升,而中小机构则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行业出清速率会加快。
华北某大型量化私募人士向券商中国记者表示,现在国内量化私募发展主要有两大趋势:一是出海,以往出海募资基本都是投向国内市场,如今有些正在尝试投向海外市场;二是产品策略的多样化,策略组合从单一的Alpha、CTA等策略,开始组合为多策略。
这两大趋势中,最令人振奋的无疑是出海投资。据券商中国记者了解,当前国内量化私募出海投资更多还处在试水阶段,部分机构已经在东南亚市场取得了不错的投资业绩,还有一些头部量化私募,正在积极布局欧美市场,有望在未来几年取得突破。
“随着DeepSeek的出圈,市场对量化的认知加深。未来,量化行业将更加规范化,量化机构更加国际化,量化策略更加多元化。在头部效应和口碑效应的作用下,具有业绩、技术、人才、风控、渠道、品牌等综合优势的量化私募有望持续扩大市场份额,获得长远发展。”前述百亿量化私募相关负责人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