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航天“破局”:如何跨越三大瓶颈?

经济参考报 2025/02/20
导语

当太空“大航海时代”序幕拉起,商业航天已成为其中重要力量。过去一年,商业航天首次被作为新增长引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投运、可回收火箭技术取得重要进展……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首个十年稳步向前。

当前,在技术、应用等领域取得明显进展的同时,我国商业航天产业也面临着政策空白仍存、资源供给不及预期和配套设施建设不足等发展瓶颈。站在“下一个十年”的起点,业内人士建议,还应从技术、政策和资源投入三方面发力,为打造覆盖全产业链的商业航天产业生态奠定良好基础。

商业航天“高光时刻”:多领域实现从“0到1”的突破

我国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首次10公里级垂直起降飞行试验圆满成功、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首次发射任务告捷、千帆星座及GW星座卫星相继首发成功……过去一年,我国商业航天“高光时刻”不断涌现。

随着《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出台,提出鼓励社会资本进入航天领域,我国商业航天发展大幕正式拉起。此后,在新型举国体制的背景下,商业航天的技术、资本、人才等资源正加速聚集,为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在多领域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从技术层面来看,商业火箭、卫星完成了“从无到有”到“从有到多”的跨越。这背后,不仅是民营火箭与卫星公司的不断成长,我国商业航天领域整体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

蓝箭航天、深蓝航天、星际荣耀等商业航天企业,在探索液体火箭的回收和重复使用这一主流降成本方式中取得进展,已有百米级和万米级验证火箭垂直起降飞行的成功试验经验。“接下来的两年,朱雀二号和朱雀三号按计划将稳定进入商业运营阶段。”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CEO张昌武表示,“我们期待在未来三年内,商业航天领域能出现火箭可重复使用技术取得成功的‘iphone时刻’,届时中国的商业航天将被推进至下一个时代。”

商业卫星正从“少量定制模式”向“批量生产模式”转变。在银河航天首席科学家张世杰看来,“像生产电脑一样生产卫星正在成为可能”。

随着柔性太阳翼即将带来“超大能源”、软件定义卫星让卫星更智能、“太空计算机”算力加速提升……可以预见的是,卫星正处于“老式台式机”向“笔记本电脑”的进化阶段。

为推动商业航天产业向好发展,2024年,商业航天作为新增长引擎之一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此后,从顶层设计到地方实践,越来越多与产业发展更加适配,促进产业集群加速形成的政策措施不断出台。不久前,北京商业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继在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将商业航天列为“2025年重点培育的20个未来产业”之一后,北京还提出了计划于2026年实现更高技术水平的可重复使用火箭首发的目标。

除北京外,上海、广东、海南等地也密集出台支持政策,产业发展上形成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的三大商业航天产业集群,构建了完整的产业体系。通过政策联动和资源整合,全国范围内的商业航天产业协同正在出现。

产业腾飞的“绊脚石”:三大瓶颈亟待破解

当前,商业航天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5至2021年,我国商业航天产业保持着22.3%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预计到2030年,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将达到12万亿元。

但对标商业航天领域一线的SpaceX、蓝色起源等海外公司,我国商业航天公司距离技术的完全成熟和商业实现闭环,仍存在一定距离。受访人士认为,即将开始的商业航天“下一个十年”,将是我国商业航天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实现加速发展需破解三大瓶颈。

短期来看,政策法规空白仍存和资金资源供给不及预期是最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随着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商业航天技术迭代的速度已超过政策适配节奏,部分领域存在“创新倒逼政策”的现象。

不仅如此,商业航天是典型的重资产、高风险行业,我国商业航天的整体投入仍显不足。投资回报周期较长、市场后劲不足、退出渠道有限等情况令社会资本难以放心加入。一家商业航天企业负责人介绍,目前有很多商业航天公司同时与多个地方政府合作,形成了“一批地方政府领投的一个公司”的模式,也出现了投资小而散,不聚焦的现象,有时候甚至背离企业发展道路。

去年11月,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首发发射任务告捷,我国商业航天自此拥有“专属机场”。但从长期来看,国内商业发射场资源仍供不应求。尤其是千帆星座和GW星座两大目标成为“万星星座”的卫星相继发射升空,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一段时间商业火箭发射需求将呈“喷发”态势,尽管海南发射场已顺利投用,但产能释放仍需时间。江苏深蓝航天有限公司创始人霍亮坦言,除发射场外,商业航天测控站的数量也相对有限,高频次发射需要与“国家队”资源共享,发射灵活性受到干扰。“商业航天的持续发展仍需统筹规划商业发射场集群,推动测控网络市场化开放”。

迎接下一个十年:技术、政策、资源的多重驱动

作为迎接太空经济时代的序曲,商业航天的发展目标不仅仅是更多的火箭发射和更为密集的卫星组网,而是搭建起覆盖全产业链的商业航天产业生态。

无论是可回收火箭投入使用进入倒计时,还是商业卫星大规模组网进入进行时,我国航天的商业化毫无疑问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但真正实现“从1到100”更多需要的是技术、政策和资金的多重驱动。

多位受访对象介绍,我国商业航天企业大多在各自产业上尚未形成集成闭合,只有局部产业形成商业闭环。这意味着推动火箭和太空应用降成本、信息化与创造更多应用场景成为产业良性发展的必然。

霍亮认为,商业航天企业“下一个十年”的发展目标,应聚焦在可回收火箭、卫星互联网、高精度导航定位技术等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同时,企业也应开发包括通信、导航、遥感、科学实验等在内的多领域应用产品,满足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多元化需求。

张世杰认为,当前世界正在加速商业航天布局,一些国家不仅从顶层设计、技术转移等多个维度推动,还在国家任务的研发、制造、应用等环节采用开放市场的策略,通过充分竞争,获取性价比最高的方案,进而推进商业航天产业的发展,提高国家整体航天实力。

“下一阶段,我们希望开放更多商业航天产业的关键资源,提升生产要素流动效率,释放给民营商业航天企业更多政策空间。”张世杰说,同时充分发挥“有效市场”的作用,在创新体制机制、市场准入、包容监管、新业态规则等方面进行探索,破除一批制约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制度障碍。

在资源投入方面,由于商业航天的行业属性和尚未形成完整商业闭环的现实情况,企业在发展早期资金压力较大。多位受访对象期待,进一步推出便利民营商业航天企业上市融资的“绿色通道”,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耐心资本进入行业,并进一步明确国家发射订单商业采购政策机制,出台更多对航天全产业链的引导和扶持政策,为企业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同时,加紧商业发射工位等配套设施建设,建议秉承安全可控、择优扶强、社会协作、高效合理的原则,加速现有发射场商业发射工位建设,并进一步遴选其他区域推动新发射场建设,并支持企业按照自身需求共同设计、建设、管理发射工位。

编辑: 郭峰
关键字: 商业航天

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