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级赛道在前 人形机器人如何跨越“落地”门槛?

上海证券报 2025/04/11
导语

4月10日,在2025(第二届)高工人形机器人技术应用峰会(下称“峰会”)上,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发布了《2025年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蓝皮书》(下称“蓝皮书”)。GGII在蓝皮书中预测,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销量有望达到1.24万台,市场规模为63.39亿元;到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销量将接近34万台,市场规模将超过640亿元;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销量将超过500万台,市场规模将超过4000亿元。

回看产业侧,年内人形机器人产业“量产”声浪不断,多家本体厂商近期抛出了明确的量产节点。2025年是否会成为行业的量产元年?

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所长卢瀚宸认为,当前人形机器人市场仍以科研开发者和技术爱好者为主要参与者,面向实际应用场景的出货比例较低。他预计,2025年将成为场景化落地的起始年份,2026年可能实现批量化规模应用。B端市场将率先起量,C端市场的成熟预计将在2030至2031年左右。

多位与会嘉宾认为,人形机器人展现出的技能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真正实现量产还需要解决多种工程化的问题,在技术、供应链和市场等多个环节都需要持续优化。

产业链技术堵点、卡点在哪?

尽管个别人形机器人已经能完成高难度复合动作,但在业内看来,此类“杂技”“武术”均是经过特殊编程后的实现,暂时无法在通用场景中复现。围绕人形机器人在场景中的落地难点,多位嘉宾在峰会期间进行了深入探讨。

“成本不是卡点,能力才是。在硬件方案没有收敛之前,目前很多厂商的竞争是一种无效竞争。”卢瀚宸说。

目前,零部件硬件性能不过关,是制约量产的关键因素之一。人形机器人需要具备重量轻、体积小、能量密度高以及耐冲击性强等特点,但现有零部件材料和工艺难以完全满足这些需求。例如,传统电机能耗高、续航时间短,本体厂商需要高效率、低功耗的电机。

从上游供应链来看,六维力传感器、无刷空心杯电机、行星滚柱丝杠等人形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率低、成本高昂,需依赖供应商与人形机器人本体企业共同研发。有零部件厂商负责人认为,零部件技术的突破必须建立在规模化量产的基础上,而量产能力的形成不仅需要技术创新,更需要制造工艺的持续优化。

该负责人建议,应当以具体应用场景为切入点,逐步提升零部件性能。随着场景应用的深入,新的性能需求会自然显现。以人形机器人关节为例,初期可能只需要满足机器人基本运动功能,但随着任务复杂度提升,本体厂商会对扭矩密度、响应速度等参数提出更高要求,这些需求反馈将精准指导零部件厂商的研发方向。

此外,人形机器人底层算法尚未统一,多项核心技术亟待突破。在实验室样机转向大规模生产阶段,机器人需要更加稳定的运动控制平衡、上下肢协调能力,大模型应用仍面临实时性、可解释性等挑战,高质量、大规模数据集不足,以及能耗和续航也是制约人形机器人实际应用的关键问题。

先找到场景,还是先量产?

在落地过程中,人形机器人是先进入特定场景还是先量产,似乎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综合多位与会嘉宾的观点,两者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可以并行或分阶段推进的策略选择,最终取决于技术成熟度、市场需求、成本控制等多重因素。

从家用场景到工业应用,人形机器人对可靠性的要求由低至高。拓斯达总工程师张晓辉表示,以扫地机器人为例,在家用环境中,设备需要持续稳定运行至少1000小时,这是消费者能够接受的基本门槛。而在工业应用领域,可靠性要求则呈现数量级的提升,工业设备通常需要达到20000小时以上的稳定运行时间。

因此,人形机器人的可靠性至关重要。当前,许多人形机器人主要应用于科研院所等相对宽容的环境,一旦产品进入商业运营场景时,可靠性不足带来的问题将显著放大。“产线一停,成本就会很高,我们还是希望能找到更多场景,由场景和需求来驱动人形机器人慢慢成熟。”张晓辉说。

智平方副总裁邱巍同样表示,硬件的收敛必须依靠场景、技术的驱动。从商业的发展路径来讲,人形机器人的落地应当关注高附加值行业。目前,吉利科技集团旗下浙江晶能微电子有限公司与智平方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在半导体高端制造场景中,智平方研发的通用具身智能机器人“爱宝(Alpha Bot)”逐步实现晶圆装载、耗材智能更换、精密零件分拣等高精度工艺环节的自动化操作。

不过,卢瀚宸提示称,行业当前极其火热,对于外界所鼓吹的“量产”,应当明确,所追求的量产必须是有正向现金流的量产。

编辑: 郭峰
关键字: 人形机器人

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