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4月13日,已有超过230家生物医药行业上市公司披露2024年度经营数据
25家公司营收突破百亿元大关,上海医药以2752.51亿元的营收一骑绝尘
近半数企业盈利能力持续上升,26家公司归母净利润超过10亿元,药明康德以94.5亿元的归母净利润领跑行业
超过半数的企业研发投入持续增长,其中百济神州全年研发费用高达19.53亿美元,同比增长9.8%,占营收比例约为52%
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下,生物医药行业展现出强劲的韧性与活力。梳理上市公司年报可见,2024年,政策引导、技术创新与全球化布局共同推动着生物医药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一批公司在创新突破、国际化拓展中书写着充满新意和活力的成绩单。
Wind数据显示,截至4月13日,已有超过230家生物医药行业上市公司披露了2024年度经营数据(含年报、业绩快报)。其中,25家公司营收突破百亿元大关,上海医药以2752.51亿元的营收一骑绝尘;有近半数企业盈利能力持续上升,26家公司归母净利润超过10亿元,药明康德以94.5亿元的归母净利润领跑行业;超过半数的企业研发投入持续增长,其中百济神州全年研发费用高达19.5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2.79亿元),同比增长9.8%,占营收比例约为52%。
创新研发多点开花
药企业绩攀上新高度
从整体情况来看,创新药与高端医疗器械领域成为行业增长的核心引擎。
百利天恒凭借首付款收入与核心产品BL-B01D1的海外合作,展现出创新药国际化布局的潜力。公司2024年实现营收58.23亿元,同比增长936.31%;实现归母净利润37.08亿元,上年同期亏损7.8亿元;研发投入总额达14.43亿元,同比增长93.34%;毛利率达95.46%。
微电生理也迎来业绩转折点。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13亿元,同比增长25.51%;实现归母净利润5207万元,同比增长815.36%;实现扣非净利润508万元,同比扭亏为盈。报告期内,通过TrueForce压力导管等产品的技术突破,海外市场营收增长超60%,推动整体利润稳中向好。
医药行业龙头恒瑞医药则在报告期内持续加码创新药研发,2024年全年研发投入超65亿元,同比增长32.88%,多款新药进入临床后期,夯实了长期竞争力。公司营收、净利润均创出新高。
“创新药一哥”百济神州亏损进一步收窄,2024年公司原研第二代BTK抑制剂泽布替尼销售额高达26.44亿美元,在公司总营收中占比超六成。此前,公司公开表示,预计2025年全年将实现经营利润为正。
药企研发投入强度提升,也为未来持续增长蓄能。百利天恒、君实生物、恒瑞医药等企业研发费用增速均超20%,重点投向肿瘤、自免疾病等前沿领域。ADC(抗体偶联药物)、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等赛道成为热点,如科伦药业多款ADC产品进入临床,智翔金泰的IL-17A单抗获批上市,荣昌生物的泰它西普拓展至重症肌无力、IgA肾病等适应症,覆盖人群扩大。而中小型Biotech企业如诺诚健华则通过License-out(对外授权)模式,加速核心产品奥布替尼的全球商业化,2024年该产品总收入突破10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约49%,彰显了本土创新的国际认可度显著提升。
优化全球布局策略
重塑药企国际竞争力
尽管行业整体呈现积极发展态势,但挑战仍不容忽视。面对集采常态化与市场竞争加剧,传统药企通过精益管理与业务重构实现逆势增长。
云南白药2024年实现营收400.33亿元,同比增长2.36%;实现归母净利润47.49亿元,同比增长16.02%;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45.23亿元,同比增长20.18%,创历史新高。报告期内,公司聚焦制药核心业务,通过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生产要素的运营,保持了强劲增长。
中药企业亦焕发活力,东阿阿胶深化“药品+健康消费品”双轮驱动,铁皮枫斗与复方阿胶浆销售放量,2024年归母净利润增长35.29%;达仁堂通过出售非核心资产聚焦主业,净利润增长125.94%。
整体来看,传统药企通过战略聚焦与运营提效,仍能在存量市场中挖掘增长潜力。
再看医疗器械领域,技术壁垒高、临床需求迫切的细分赛道,正成为企业突破同质化竞争的关键。威高骨科积极应对带量采购政策,通过优化产品线、开拓人工骨与运动医学等新业务,2024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99.22%。赛诺医疗的冠脉支架与球囊产品在集采中放量,带动2024年营收增长33.6%,净利润同比扭亏为盈。
与此同时,全球化布局为企业开辟着第二增长曲线。海普瑞依托海外营销网络,肝素制剂在欧洲、美国等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君实生物的特瑞普利单抗在欧美多国获批上市,海外商业化进程提速,为国产PD-1出海树立标杆。与此同时,CDMO(合同研发生产)企业如凯莱英虽受大订单退潮影响短期承压,但小分子业务恢复性增长与多肽、核酸等新领域突破,凸显了中国医药制造产业链的全球竞争力。
医药行业人士对记者分析称,政策端对创新药“全生命周期”支持力度加大,医保谈判规则优化与DRG/DIP支付改革深化,将加速行业优胜劣汰。企业需围绕临床未满足需求,强化源头创新能力,同时借助AI制药、合成生物学等技术降本增效。国际化方面,新兴市场拓展与欧美高端市场突破并重,构建全球供应链与合规体系将成为必修课。此外,跨界融合趋势渐显,药械联动、医疗消费化、数字疗法等新模式或催生新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