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投观察:具身智能企业何时能走出A轮?

证券时报网 2025/04/18
导语

近年来,“++轮” 融资现象屡见不鲜。今年,具身智能赛道尤为明显。

自2025年起,具身智能赛道不断传出企业融资的消息。4月17日,工商信息显示,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头部企业智元机器人获得腾讯增持。

烯牛数据显示,2025年人形机器人行业共发生22起融资事件,总融资金额约49.67亿元。这些融资涵盖天使轮、Pre-A轮、A轮、A+轮、E轮以及股权投资等多种轮次。

记者注意到,在众多具身智能企业中,不少已历经多次融资,却仍处于A轮以内的发展阶段。它们多以A轮、A+、A++,甚至A+++轮这种 “小步快跑” 的模式,实现一次次小额融资。

智元机器人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天眼查数据显示,2023 年上半年至2024年9月期间,智元机器人共有6次融资纪录,且均处于A轮阶段。直至2024年9月,才完成A++++++轮融资。今年3月,该公司成功进阶至B轮融资,由腾讯领投,并引入多个产业投资人。

此外,松延动力、逐际动力等企业近期也进行了A+轮融资。松延动力自2023年3月进入A轮后,已开展4次A轮系列融资。逐际动力的A轮系列融资同样持续近2年。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除宇树科技和智元机器人外,具身智能赛道中鲜少有企业能进入B轮融资。据直面AI统计,2022年以来成立的13家明星机器人公司,普遍存在 “在单一轮次徘徊”的融资特点。数据显示,这些企业在进入B轮融资前经历了多次融资。除智元机器人在A轮融资6次后成功挺进B轮外,还有6家企业仍在A轮阶段挣扎,尚未晋级至B轮;另外6家至少完成3次融资的企业,还停留在天使轮和Pre-A轮的早期阶段。

通常情况下,按照过往企业正常的融资节奏,企业会在取得阶段性技术进展时进行融资,融资轮次依次为天使轮、A—D轮,且每一轮融资的估值都会高于前一轮。若企业在两轮融资之间出现特殊情况,也会发起中间轮次融资,如 Pre-A、A+轮。

然而近年来,“++轮” 融资现象屡见不鲜。原本完整的融资周期被拆分为两次甚至多次融资,这种情况不仅在当下的具身智能赛道频繁出现,此前的半导体赛道也有类似情形。

企业同一轮融资周期为何会拉长?记者与业内人士交流后了解到,这背后既有融资的技术性因素,也反映了行业当下的发展特性。从技术层面来看,企业在融资时,常采用分批打款、分批交割的方式。由于各投资机构的沟通和交割时间存在差异,每次交割,企业都可将其包装成一次融资,以此提升自身融资热度,向外界展示资本对项目的持续青睐。

更为关键的是,半导体和具身智能等行业都具有产品研发周期长、资金投入量大的特点。这对企业和投资方而言,都是巨大的挑战。对于企业来说,在如此高额的投入下,单笔几千万元的融资可能一年就会花完。在当前资金出手愈发谨慎的融资环境中,如何在短期内再次获得资金支持,成为企业面临的难题。

而对于投资方来说,具身智能的商业化路径尚不清晰,大规模投入意味着更高的风险。从当前头部人形机器人企业的商业落地情况来看,无论是深圳的 “八大金刚”,还是杭州的 “六小龙”,虽部分企业已开启商业化销售,但总体订单量较少,且主要购买方为科研机构和同行企业。例如,高校机器人研究所通常仅购买1—2台机器人用于研究,这种购买行为缺乏复购率和商业可持续性。

在此背景下,企业将一次融资拆分为多次小额融资,既能缓解自身融资压力,又能减轻投资方对商业路径不确定性的担忧。对于每一次融资的节点,有投资人表示,对于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而言,新一轮融资意味着企业需实现一定的技术突破,如经过特定训练后能顺利完成某个动作,或者获得科研机构、产业客户的订单等重要节点。

但不可忽视的是,面对具身智能目前较高的估值,且商业化路径尚未明晰,投资人普遍持谨慎态度。毕竟,商业可持续性是资本最为看重的因素。正如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退出松延动力时所说,“我们青睐的是可持续的、能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商业化模式。”

对于具身智能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刚刚获得1亿美元融资的云鲸智能创始人张峻彬认为,具身智能的发展可参照无人驾驶领域。无人驾驶历经十几年发展,最终存活下来的公司寥寥无几,且大多是车企,因为车企本身具备一定的业务规模和经营体量,能够支撑无人驾驶业务长期的研发投入。具身智能同样如此,它无疑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但需要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他强调,想要在这一赛道扎根发展,企业不仅要有尖端技术,还需具备一定规模的业务体量、充足的现金流以及强大的经营实力,这样才能支撑起对新业务场景的长期探索。

编辑: 郭峰
关键字: 具身智能 创投

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