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 崔文静 北京报道
随着创业板第三套标准、科创板第五套标准的开闸与扩容,未盈利企业上市迎来春天。
截至6月29日,近半月以来已经有4家未盈利企业IPO申请获受理,包括冲刺创业板的大普微,以及计划科创板上市的视涯科技、兆芯集成、上海超硅。
那么,此阶段是否会涌现大批未盈利企业上市?原计划冲刺港股上市的未盈利企业会否组团回A?在受访投行资深人士们看来,答案大概率是否定的。
一方面,尽管未盈利企业上市的大门已经敞开,但标准依然很高。另一方面,选择港交所上市的未盈利企业,大部分看重港股IPO的“确定性”。虽然科创板、创业板已经开始受理未盈利企业IPO,但对于多数未盈利企业而言,港交所上市的可能性仍然更大。对于追求尽快上市融资而将港股作为上市首选地的企业来说,短期来看回A的动力整体有限。
半月内4家获受理
6月27日,大普微首发上市申请获深交所受理,成为2025年创业板首家获受理的未盈利企业。
根据Wind数据,截至6月29日,正在排队的未盈利企业共14家。除了6月27日创业板新受理的大普微,以及北交所2024年11月受理、目前已经二次回复的天广实以外,其他12家企业拟冲刺板块均为科创板。
从受理日期来看,半数(7家)受理时间为2023年“827新政”以前。在2023年7月至2024年10月的15个月内,没有一家未盈利企业被受理。直到2024年11月,才有北交所(天广实)、科创板(西安奕材)各一个项目获得受理;2025年3月28日,科创板项目昂瑞微被受理,成为2025年首个获得受理的未盈利企业。
2025年6月18日,证监会主席吴清明确表示支持未盈利企业上市,科创板“1+6”新政出台,创业板同步正式启用第三套标准。未盈利企业上市的新一轮热潮涌起。
截至6月29日,6月中旬以来获得受理的项目达到4个,分别为创业板项目大普微,以及科创板项目视涯科技、兆芯集成、上海超硅。
不会批量上市
未盈利企业上市的大门已经敞开,后续是否会有大批未盈利企业上市?
在受访保代们看来,新获受理、上市的未盈利企业自然会有所增加,但大批未盈利企业上市短期并不现实。核心原因在于:未盈利企业上市虽已“开闸”,但标准着实不低,企业的科技属性必须足够“硬”;而且,对于亏损仍未收窄的企业,需要能够打破国际巨头垄断,真正解决“卡脖子”问题。
从6月以来新获受理的4家企业来看,的确如此,其均为半导体行业企业,并且是各自细分领域的龙头。
进一步观察发现,4家企业中大普微业绩表现最佳。其虽然尚未盈利,但净利于2024年获得实质性改善。2023年,其净利亏损6.17亿元,2024年收窄至亏损1.91亿元,一年间净利增长4.26亿元。
大普微IPO受理板块为创业板,目前创业板利润要求为6000万元。若能按此业绩提升速度,大普微有望很快超越创业板净利基准线。
兆芯集成、上海超硅业绩表现则相对较差,净利亏损仍在扩大,但二者具有两大共性特点——科研投入逐年增加,自成立以来便背负着打破国际巨头垄断的使命。
成立于2013年4月的兆芯集成,是国产x86架构CPU研发的代表企业,主要从事高端通用处理器及配套芯片的研发、设计及销售。2008年成立的上海超硅,则主要从事全球半导体市场需求最大的300mm和200mm半导体硅片的研发、生产、销售,已经发展为国际知名的半导体硅片厂商。
“对于科技属性不够‘硬’的未盈利企业,建议不要浪费时间备战A股IPO。”受访保代表示,“符合此类要求的企业凤毛麟角。”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是,6月18日出台的科创板“1+6”新政,允许计划登陆科创板的优质科技企业采用IPO预先审阅机制。预先审阅阶段相关信息不公开,完成预先审阅后正式提交IPO申报。
根据受访保代分析,计划科创板上市的未盈利企业,大概率都会申请适用IPO预先审阅机制。对于不符合上市要求的企业,预先审阅机制沟通以后即会退出,不会正式递交招股说明书。换言之,与监管沟通尝试未盈利企业上市的企业家数可能不少,但实际IPO递表的企业数量较为有限。
“目前,我们团队没有明确符合科创板第五套标准或创业板第三套标准的储备项目。不过,接下来,我们会与监管沟通,把握尺度。一方面,尝试储备的擦边项目是否可能符合上市要求;另一方面,明确标准后抓紧时间寻找新项目,抓住优质未盈利企业上市的新机遇。”有头部券商投行保代告诉记者。
港股未盈利企业会否回A?
值得关注的是,此前已有不少未盈利企业选择境外上市,尤其是香港上市。其中不乏从A股转道的企业。
仅以2025年以来递表港交所的未盈利企业来看,其中6家曾经在A股IPO败北。这6家企业为和美药业、大医集团、瑞博生物、轩竹生物、五一视界、云迹科技。
其中,五一世界为数字孪生全要素场景解决方案提供商,云迹科技致力于商用机器人服务,其余4家为生物医药行业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科创板第五套标准的重启与扩容,6家企业中除了五一世界以外,均符合科创板第五套标准的行业要求。
随着未盈利企业上市“开闸”,计划港交所IPO的未盈利企业会否选择回归A股?
根据受访保代分析,短期来看可能性并不大。其表示,追求上市的“确定性”,是诸多冲刺港股IPO企业的共同特征。目前,尽管科创板、创业板已经开始受理未盈利企业IPO,但对于何时能够上市、硬科技程度达到何种程度方能上市,尚难准确判断。
“第一只‘螃蟹’还没出现,大家比较谨慎,不敢轻易行动。对于急需融资,已经开始准备港股IPO的未盈利企业,大概率不会改变计划。”受访投行资深人士表示。
另有投行人士认为,对于已经走上港股IPO之路的未盈利企业来说,与其纠结继续冲刺港交所还是回归A股,不如先继续港股IPO进程,后续港股上市以后再考虑回归A股,实现“A+H”双重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