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债一季度爆发1168亿 易纲表示将分步建立强制信披制

导语

中诚信绿金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发布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国内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同比增加逾一倍,达到1168亿元,接近去年全年发行规模的一半。而且,今年一季度绿色债券发行数量同比也增加约50%,达到78只。仅在今年3月,国内绿色债券新发数量达到47只,募资额约847亿元。

随着国家持续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国内绿色债券发行迎来井喷期。

中诚信绿金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下称中诚信绿金)发布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国内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同比增加逾一倍,达到1168亿元,接近去年全年发行规模的一半。而且,今年一季度绿色债券发行数量同比也增加约50%,达到78只。仅在今年3月,国内绿色债券新发数量达到47只,募资额约847亿元。

对此,一位国内大型银行绿色金融业务部门主管认为,“这背后,一方面是随着国家持续推进环保与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各类投资机构对绿色债券与ESG策略配置的需求骤增,给绿色债券发行营造良好的氛围。另一方面,碳中和债的异军突起,带动整个绿色债券发行量与募资规模激增。”

公开的数据显示,3月投向节能减排的碳中和债发行数量达到13只。而一季度,碳中和债在绿色债券的发行规模占比达到58%,发行数量占比达到45%。

在碳中和债的异军突起下,今年3月国内绿色债券发行量占全球绿色债券市场的比重达到约34.5%,增速高于国际市场平均水准。

不过,绿色债券发行井喷背后,还有不少瓶颈急需解决。

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此前指出,虽然央行主持的新版《绿色债券项目支持目录》(征求意见稿)已剔除“清洁煤炭技术”等化石能源相关的高碳项目,但其它绿色金融的界定标准(包括绿色信贷标准、绿色产业目录等)尚未做出相应的调整。目前在这些标准中,有些绿色项目不完全符合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要求。

在他看来,这意味着相关部门仍需加快建立统一的绿色金融标准、完善的绿色债券信息披露制度、统一的绿色债券标准与绿色债券评级标准。

马骏认为,碳排放与碳足迹应成为企业与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的基本要求。他建议央行与银保监会等部门要求金融机构对高碳资产风险敞口进行计算与披露,并在绿金试点地区推广中英披露小组成果。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博鳌亚洲论坛期间表示,当前金融机构需要披露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的绿色金融债,报告绿色信贷的使用情况和投向。未来央行相关部门还将分步建立强制信息披露制度,覆盖各类金融机构和融资主体,统一披露标准。

为了支持国内绿色债券发展,易纲还表示,已将绿色债券与绿色信贷纳入央行贷款便利的合格抵押品范畴,并设立支持碳减排的工具,激励金融机构为碳减排提供更多资金。

碳中和债“异军突起”探因

今年一季度国内绿色债券迎来井喷式增长,“碳中和债”功不可没。

数据显示,今年前3个月,碳中和债在国内绿色债券发行规模的占比达到58%,发行数量占比则达到45%。

按照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关于明确碳中和债相关机制的通知》(下称《通知》)相关规定,碳中和债主要指募集资金专项用于具有碳减排效益的绿色项目的债务融资工具。

《通知》称,碳中和债募集资金应全部专项用于清洁能源、清洁交通、可持续建筑、工业低碳改造等绿色项目的建设、运营、收购及偿还绿色项目的有息债务,募投项目应符合《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或国际绿色产业分类标准,且聚焦于低碳减排领域。此外,碳中和债发行人需在募集说明书重要提示和募集资金运用章节显著标识本次募投项目预期达到的碳减排效果,鼓励发行人在交易商协会认可的网站披露企业整体的碳减排计划、碳中和路线图以及减碳手段和监督机制等内容。

一家国内大型资管机构资产配置部主管向记者透露,目前碳中和债已被众多投资机构列入优质投资标的。究其原因,一是各类金融机构对各类环保产业加大资金投入,令碳中和债发行方再融资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增强了碳中和债的本息兑付能力,创造出足够的投资安全垫;二是随着国内经济趋于绿色发展,众多投资机构正加强ESG配置力度,具有碳减排与环保效果的碳中和债无疑是重要的配置对象。

记者多方了解到,不少国内大型私募基金在ESG债券投资组合里,已将碳中和债的配置比例调高至逾50%。

资本市场的追捧,令碳中和债等绿色债券发行成本骤然走低。中诚信绿金数据显示,若将3月绿色债券发行成本与其他可比债券(同期限同级别同券种的同类债券)平均发行利率相比,在27只具有可比较的样本里,19只绿色债券具有一定幅度的成本优势,占比达到70%。

“尽管绿色债券发行利率走低,但考虑到资本追捧令其债券价格持续走高,我们依然能博取不菲的交易性获利机会。”上述国内大型资管机构资产配置部主管指出。3月国内276只绿色债券现券交易规模达到839.79亿元,同比增幅逾80%,通过高抛低吸,他们至少获得逾0.8%的交易性收益。

评估标准与认证机制需“统一规范”

尽管一季度国内绿色金融债券出现井喷式增长,但诸多发展瓶颈依然急需解决。其中绿色项目标准不够统一,仍然制约绿色债券市场的良性发展。

记者获悉,尽管央行主持的新版《绿色债券项目支持目录》(征求意见稿)已剔除清洁煤炭技术等化石能源相关的高碳项目,但其它绿色金融的界定标准(包括绿色信贷标准、绿色产业目录等)尚未做出相应调整,导致相关绿色债券的界定与发行标准出现偏差。

一位国内大型私募基金债券投资总监透露,他们在配置绿色债券或碳中和债时曾遇到类似状况,某些地方煤炭化工企业将环保业务剥离出来,成立单独主体发行绿色债券募资。考虑到这些企业发行绿色债券有助于获得更多的再融资支持(令债券兑付安全性提升),且相关债券发行利率较高,他们还是决定对其采取标配策略。

“配置这类债券是否符合ESG投资标准,我们内部至今争议不断。”他直言。此外,很多绿色债券缺乏权威的绿色债券贴标认证,也令他们在配置过程存在诸多顾虑。

数据显示,3月发行的47只国内绿色债券里,能提供绿色债券贴标认证的债券仅有22只。

记者多方了解到,除了国内大型企业会积极引入国际权威绿色项目评估机构的认证机制,不少国内中小企业则主要寻求国内相关机构给予绿色债券贴标认证。但是,自2016年中国建立绿色债券市场起,市场涌现出10多家绿色债券认证机构,其中部分机构未必会实地勘察项目的绿色环保性,转而大幅压低认证费用开展恶性竞争以获取业务机会,导致国内个别绿色债券存在“洗绿”嫌疑。

所谓“洗绿”,即部分煤炭化石能源企业通过项目包装,掩盖对环境的破坏,从而在“绿色环保”名义下发行绿色债券套取资金。

相关专家指出,要彻底解决绿色项目标准不统一与个别认证机构“洗绿”问题,相关部门需建立绿债认证机构的自律机制,其中包括建立行业准入门槛,明确具有专业经验、符合基本条件的认证机构才能参与绿色债券认证贴标,要坚决杜绝行业出现价格战,遏制某些机构为了抢占市场而“偷梁换柱”。此外,相关部门需对绿色债券认证机构的认证质量与操作规范制定统一要求,并设立投诉机制,接受社会对认证机构违规操作的监督,并对不良行为给予重罚。

记者获悉,当前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已成立绿色债券委员会。业界希望绿色债券委员会能构建国内绿色债券认证机构的自律机制,进一步规范绿色债券认证的准入、规范操作与质量管控。

编辑: 陈俊明
关键字: 易纲 信息披露

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