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捞王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捞王”)正式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由中金公司、华泰国际联合保荐。
招股书中尚未披露此次拟募集资金的具体金额。不过,从用途上看,所募集资金将用于2号中央工厂建设(将于2021年第三季度前完工)、在全国及全球开设新的餐厅以及运营资金的补充。
捞王是中国排名第一的粤式火锅连锁餐厅,在业内占有1.7%的市场份额。近年来,公司经历了快速扩张,净利润却波动不定。一些餐饮行业的核心指标,诸如毛利率、翻台率等也出现明显下滑。
如果此次成功上市,捞王将成为继海底捞、呷哺呷哺之后,中国第三家火锅上市品牌。一边是“麻辣派”的火锅“元老”,一边是“养生系”的“新秀”捞王,虽然各家产品策略有差异,但面临的困境却相似。
粤式火锅“一哥”,从精致养生到年轻下沉
捞王品牌创立于2009年,其创始人在上海平利路街边开设了第一家门店,由此开始经营粤式火锅业务。
2015年,作为本次上市主体的捞王控股有限公司成立,并于2017年、2018年收购此前开设的25家捞王店铺。截至2021年6月,捞王已在中国26个城市开出了136家店铺。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2020年,该公司收入以及餐厅数量皆位于业内第一名。按照收入计算,捞王占据整个粤式火锅行业1.7%的市场份额,是中国排名第一的粤式火锅连锁餐厅。
从创立之初,捞王就专注于煲汤火锅领域,主打胡椒猪肚鸡汤。这在麻辣的川式火锅和肉味十足的京式火锅仍然占据主流的中国火锅市场中,尚属“小众”。相比而言,粤式火锅通常对胃部更温和,所用食材主要为猪肚、鸡肉等,也常常令消费者将其与“养生”“健康”等属性联系在一起。
这样的差异化打法也给捞王树立起相比同业更精致、高端的市场定位。据招股书显示,2018年至2020年,餐厅顾客人均消费分别为120.3元、123.7元、128.1元。而同一时期,海底捞的顾客人均消费仅为101.1元、105.2元、110.1元。
不过,这样的高端“人设”并没有得到维持,捞王的顾客人均消费已经出现明显的下滑趋势。
“捞王锅物料理”餐厅贡献了公司绝大部份收入。其定位于商务大气型的品牌风格,主要面向家庭客群和聚会人群。开设的餐厅数量为132间,占据捞王餐厅总数的95%以上。2018年至2020年,其顾客人均消费分别为120.3元、123.7元、128.1元。而到了2021年上半年,这一数字降至123.9元,相比去年同期下滑4.8%。
与此同时,财经网翻阅招股书发现,粤式火锅“一哥”的捞王也开始放下身段,向更年轻、更下沉的市场进行主动求生。
2017年、2020年,捞王分别推出名为“锅季”的迷你火锅餐厅和名为“捞王心灵肚鸡汤”的快速休闲餐厅两条产品线,主要面向年轻客群,满足其一人用餐需求和更快捷便利的聚会需求。目前,上述两条产品线已分别开出两家店,顾客人均消费分别为109.8元和108.2元,均明显低于旗舰餐厅品牌“捞王锅物料理”的人均消费。
另一方面,定位高端的捞王也正在计划向非一线城市下沉。捞王在招股书中表示,公司计划于2021年、2022年、2023年、2024年分别新开32家、48家、72家和103家餐厅。从城市分布来看,2021年至2022年,扩张范围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而2023年至2024年,则可以看出,开店的重心明显向低线城市转移。
图源:捞王招股书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为抢占年轻消费者的心智,捞王还借助数字平台发力。据招股书披露,截至2021年6月,捞王拥有超过860万名线上注册会员。据统计,在过往的业绩中,来自会员的收入超过60%。会员在首次下单之后,90天内的再次就餐率为13.6%。
而在这860万注册会员中,有1.3万人提供了其所属的年龄组别。其中约有78.4%的会员是处于18岁到35岁之间的年轻人。
规模扩张却难增收增利,现金流波动甚至为负
过去几年,捞王经历了快速扩张。2018年、2019年和2020年,捞王净增加新店数量为17家、18家和34家,2018年年末至2020年年末,公司所拥有的餐厅数量达76家、94家、128家,增长率分别为28%、24%、36%。截至2021年提交上市申请之前,捞王的餐厅数量已经增长至136家。
然而,公司营收与利润的增长却没有同步跟上餐厅扩张的速度。招股书显示,2018年至2020年,捞王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8.7亿元、10.95亿元、11.25亿元,2019年与2020年的增长幅度分别为25.86%、2.7%。2018年至2020年以及2021年上半年,净利润为5906万元、7992万元、6744万元和2145万元,占主营收入的比例分别为6.8%、7.3%、6.0%和3.3%。由此可见,捞王的净利率不仅处于较低水平,还呈现出明显的下滑趋势。
现金流的状况也不容乐观。2018年至2020年,捞王的净现金流增加额为-4102万元、3893万元、2267万元;到了2021年上半年,现金流又降至新的低水平-4814万元。
究其原因,或与将经营所得的现金流作为扩张资金的经营策略有关。从招股书披露的数据来看,捞王将大量资金用于购买物业及设备、偿还银行借款和租赁负债付款,致使投资活动和融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长年为负,进而导致公司整体现金流波动,甚至为负。
图源:捞王招股书
尽管快速的扩张并没有换来与之相匹配的利润水平,但捞王仍不打算放弃这一策略。2021年、2022年、2023年、2024年,捞王计划在一线、二线和其他城市,分别新开32家、48家、72家和103家餐厅。
同时,捞王也在招股书中坦言,近年来,公司快速增长并计划持续推进餐厅快速扩张,可能会导致风险和其他不确定因素增加,例如,劳动力成本增加,食品供应风险增加,以及出现激烈的竞争和未能预测的市场变化等。
不同产品却相似命运,捞王的“三大困境”
从招股书披露的各项数据来看,捞王所担心的这些困境部分已经初步显现。
第一,是毛利率持续走低。2018年至2020年,捞王主营业务的毛利率分别为65.6%、65.1%、63.1%,下滑趋势明显。此处的毛利是指扣除所用原材料及耗材的收入。捞王主要的原材料包括猪肚、鸡肉、牛肉、猪肉和蔬菜。而这些食材的价格很大程度上受到进口政策、国内供求关系、季节性、天气状况和自然灾害等因素等因素影响。据农业部和弗若斯特沙利文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0年,上述食材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上涨。尤其是猪肉的价格,在2019年和2020年期间,上涨幅度明显。
图源:捞王招股书
第二,是人工成本上涨。随着餐厅扩张带来的员工数量增加,捞王所支付的员工成本已是除所用原材料及耗材成本以外,最大一笔支出。2018年至2020年,捞王在员工成本上的支出达2.7亿元、3.2亿元、3.18亿元,占主营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1.0%、29.3%和28.3%。2021年上半年,员工成本为1.92亿元(占主营收入比例为29.8%),相比去年同一时期增长38.13%。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至2020年,在总员工成本中,外包劳务费用占比为45.6%、42.5%、42.2%,整体维持在4成以上。这意味着,报告期内,捞王所拥有的员工中,4成左右是外包员工。招股书还披露,截至提交招股书之前,捞王共有3851名员工,其中1759名外包人员,占比达45.68%。
图源:捞王招股书
这些外包人员均来自第三方外包公司,捞王与外包公司订立协议,但与外包人员并无任何直接劳动合约关系,因此对其控制权有限。如若外包人员出现任何违法违规或其他不当行为,都将对公司本身的市场声誉、品牌形象及其财务状况带来不利影响。
第三,是翻台率和同店销售水平的下降。翻台率是考察餐厅盈利水平的核心指标之一,表示一天之内餐桌的重复使用次数。相同条件下,一家餐厅的翻台率越高则营业额越高。2018年至2020年,捞王餐厅翻台率持续下滑,为3.1次/天、3.0次/天、2.5次/天,到了2021年上半年,这一指标已经降至2.4次/天。
翻台率的下滑也直接影响了餐厅门店收入。2019年、2020年,捞王餐厅同店销售增长率为1.8%和-14.9%。其中,一线城市下滑最为明显,同一时期,该地区同店销售增长率为-4.9%和-20.3%。这意味着,捞王旗下单家店铺的盈利水平正在下滑。
然而,纵观火锅行业,遭遇这些困境的并非只捞王一家。
海底捞同样面临原材料成本上涨,翻台率下降的问题。据其财报显示,2018年至2020年,海底捞的原料及易耗品成本所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40.9%、42.3%、42.9%,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一方面是由于原料价格上涨,另一方面也因防疫物资的消耗,其毛利率逐年下滑。
翻台率从2018年的5.0次/天,下滑至2019年、2020年的4.8次/天、3.5次/天。即便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渐渐散去,翻台率也没有回到原来的水平,2021年上半年,该指标又进一步下降至3.3次/天。
呷哺呷哺的情况相似。2020年,餐厅业绩大幅下滑,净利润不及去年的二十分之一。凑凑翻台率由2.9次/天下滑至2.5次/天,呷哺呷哺翻台率由2.6次/天下降至2.3次/天。
如果捞王此次成功上市,将与海底捞、呷哺呷哺在资本市场展开正面角逐。不难看出,一边是“麻辣派”的火锅“元老”,一边是“养生系”的粤式“新秀”,虽然产品策略有差异,但面临的困境却是相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