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市场迎接红筹企业回归 股市“引凤回巢”正当时

经济日报 2021/09/26
导语

A股市场正张开双臂迎接红筹企业回归。近日,证监会发布《关于扩大红筹企业在境内上市试点范围的公告》,将试点企业范围从7个行业进一步扩展至14个行业,主要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明确,具有国家重大战略意义的红筹企业申请纳入试点,不受前述行业限制。

红筹企业通常注册地在境外、主要经营活动在境内,因而,其回归A股市场如同“凤回老巢”。对于红筹企业的“回巢”,监管部门一直秉持欢迎态度。早在2001年,证监会已将红筹企业回归提上议事日程,但由于彼时市场发展不够成熟、相关制度尚未完善、境内外监管差异等原因,红筹企业回归动力不足,“回家”企业寥寥可数。

为吸引红筹企业“回巢”,近年来监管部门频频释放政策暖意,不停扫清制度障碍。2018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证监会关于开展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试点若干意见的通知,允许试点红筹企业按程序在境内资本市场发行存托凭证上市。2020年4月,证监会发布《关于创新试点红筹企业在境内上市相关安排的公告》,同年6月,上交所发布《关于红筹企业申报科创板发行上市有关事项的通知》,打通红筹企业境内发行上市“最后一公里”。

多措并举下,红筹企业境内上市框架逐步搭建,制度包容性不断提升,回归门槛显著降低。自试点以来,已有华润微、中芯国际、九号公司-WD、格科微等企业成功在科创板上市,还有多家红筹企业正在IPO排队中。

为何监管部门近年来新动作频出,如此致力于“引凤回巢”?站在改革开放的更高起点上,不难探究出这背后蕴含的深意。

红筹企业“回巢”是多方所呼。由于IPO门槛高、排队久等历史原因,早前一批代表中国经济发展方向的科技企业远赴海外募资,与此后蓬勃发展的A股市场失之交臂。但随着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在一些国家抬头,特别是美国《外国公司问责法案》、停止处理中国企业在美IPO等政策的出台,境外监管不确定性增加,上市风险加大,部分企业希望退市回归A股,以寻求更稳定的经营发展环境。同时,国内投资者也期待着红筹企业归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本土投资者无法分享到这些企业的成长果实,如今企业“回家”,就意味着拥有更多与优秀公司共同成长的机会,获取更丰厚的投资回报。

红筹企业“回巢”正当其时。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加快,更为宽松的、有利于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上市的规则陆续出台,科创板、创业板试点注册制平稳落地,沪深港通、沪伦通、ETF互通等持续拓展,已具备对接红筹企业上市的基础设施条件。并且,资本市场在对外开放中释放出越来越强的“磁铁”效应,明晟(MSCI)、富时罗素、标普道琼斯等国际主流指数相继将我国股票和债券纳入其指数体系,境内外市场联系日益紧密,全球资本正加速流入A股,这无疑将为国内上市公司提供更广阔的融资空间和源源不断的“活水”。

红筹企业“回巢”可带来多赢。一方面,红筹企业回归本土,使得企业注册地、上市地与主体业务发生地愈发吻合,投身于更熟悉的投融资环境,有助于企业如鱼得水地发展。另一方面,红筹企业尤其是符合国家战略的高新技术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企业回归A股,能够丰富A股投资标的,提高上市公司整体质量,营造更加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使得A股上市公司更好经风雨、见世面,成长为更具竞争力的强大市场主体。

当然,红筹企业“回巢”并非一片坦途,目前还面临着行业要求、市值规模、盈利门槛等重重限制,如何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既增强市场包容性,又能有效控制风险,考验着决策智慧。但可以明确的是,监管部门已释放出坚定信号:把好企业引回来、让更多好企业尽快上市,是未来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一个必然发力方向。相信随着更多利好举措渐次落地,回归路径日益清晰明确、回归方式愈发灵活便利,未来将有越来越多优质红筹企业被吸引“回巢”,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充足动力。

编辑: 王苗苗
关键字: A股 红筹企业

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