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几经更迭,十倍牛股辈出。作为为数不多由中国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产业之一,光伏板块历来是投资者关注的焦点。每一次技术迭代、变革、产业重构都会将行业推向新的高度,同时也对产业竞争格局和企业兴衰产生重大影响。
经历过大起大落、跌宕起伏的2022年,光伏产业的风口来到了POE胶膜领域。
相较传统的EVA胶膜,POE胶膜具有高水汽阻隔和高抗PID等性能优势, 更加适用于下一代N 型电池的封装。因此,伴随着光伏累计装机容量的持续增长以及双面和N型光伏组件渗透率的提升,POE胶膜需求有望持续增长。据西南证券数据,2023年-2025 年, 光伏 POE需求分别为 32万吨、66万吨、118 万吨,复合增长率高达63.2%。
得粒子者得天下。长期以来,POE胶膜上游原材料POE粒子一直被美国陶氏、埃克森美孚、日本三井化学、韩国LG化学、等外资企业所垄断,国内POE粒子需求全部依靠进口。
不过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POE粒子的本土化正在加速,万华化学、卫星化学等化工巨头均已入局,国产替代指日可待。自年初以来,同花顺POE胶膜概念股大涨14%,卫星化学、鼎纪得等个股涨幅超过20%。显然,资产市场已经嗅到先机。
POE胶膜爆发在即
作为一种新型热塑性弹性体,POE具有塑料和橡胶的双重优势,拥有高弹性、高强度、高伸长率等优异的机械性能和良好的低温性能,其阻水性能和抗PID(电势诱导衰减)性能尤其突出。
长期以来,汽车市场一直是POE最大的应用市场。但随着光伏行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封装材料的不断升级优化,市场对于POE胶膜材料的需求大幅增加。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POE消费量约64万吨。其中光伏需求比例约为40%,汽车市场占比为26%,光伏领域已经成为最大的需求市场。
N型电池的量产落地成为推动POE胶膜需求增长的关键。相比目前的PERC电池,N型高效电池具有低衰减、转换效率高、弱光响应好以及双面率高等优点,被广泛视为下一代光伏电池的主流技术。
尽管拥有着更高的发电效率,N 型电池也存在对环境的耐受性不足等弱点,需要胶膜来提供更多保护。相比目前主流的EVA 胶膜,POE胶膜具有更优的酸碱性、水汽透过率、体积电阻率及抗老化能力等优势,更加适配N型电池/组件。
一位私募基金研究员对财经网表示, POE胶目前已经成为目前双面组件及 N 型电池主要的封装胶膜,若干年后或将替代EVA材料成为封装胶膜的主流材料,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2022年成为N型电池的量产元年。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TOPCon电池产能达到77.4 GW,同比增幅近七倍;2023年年底,TOPCON产能预计将达到280GW,渗透率将大幅提升至20-30%。
不难看出,随着TOPCon、HJT等N型组件的持续放量,POE胶膜需求量必将迎来井喷。
西南证券预计,2023~2025 年, 光伏 POE 需求可达到 32万吨、66万吨、118 万吨,复合增长率高达63.2%。
除了用于光伏胶膜领域之外,POE还广泛应用于汽车、光伏、发泡改性、电线电缆等领域。其中,新能源汽车的轻量化趋势,也是不断推动POE在汽车领域的一个重点动力。
国海证券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2021年,全球POE消费量由104万吨增至136万吨,年均复合增速达6.9%;同期,中国POE消费量由22.1万吨增至64万吨,年均复合增速达30%,市场空间较为广阔。
关键原材料依赖进口
不过,由于生产工艺复杂,位于产业链上游的关键原材料POE粒子一直被外资企业所垄断。其中,美国陶氏是全球最大的POE生产商,市场份额在40%以上。
西南证券在一份研报中指出,POE 量产过程中,高碳α烯烃、茂金属催化剂和聚合工艺均存在高技术壁垒,海外企业陶氏、三井、埃克森美孚等均拥有独家专利和技术保护,因此目前全球 POE 粒子产能集中于陶氏等海外企业手中。
全球光伏级POE粒子的供给更为紧张。据民生证券测算,2022年全球光伏级POE粒子产能约30万吨左右,其中陶氏和LG产能分别为18、8万吨,TOP2占比超过86%。
事实上,中国国内POE粒子的消费几乎全部来自于海外进口。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POE粒子进口量为63.99万吨[A1] ,同比增长8.6%,进口金额为14.16亿美元,同比增长48.74%。
“POE粒子的供应已经成为POE胶膜成本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也增加了POE胶膜生产企业的供应链管理难度,进而成为N型电池片渗透率提升的一个隐忧”,亮威资产高善飞对财经网表示。
“降本增效”是光伏行业中的一个永恒主题,而光伏电池技术的进步一直是推动光伏装机度电成本下降的一个关键环节。因此,如何尽快突破POE粒子的供给压力,对中国光伏行业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巨头入局国产化提速
从公开信息来看,国内多家企业从2017年以来就开始陆续对POE产品进行研发布局,目前部分企业已经进展到中试阶段,中试装置规模普遍在千吨级别。其中,万华化学千吨级中试装置已经于2021年出产品并给下游客户送样测试。
2022年12月13日,万华化学发布公告称,计划投资176亿元建设120万吨/年乙烯及下游高端聚烯烃项目,其中就包括2×20万吨/年聚烯烃弹性体(POE)装置。
轻烃一体化龙头企业卫星化学同样对POE业务进行了布局。2021年12月,卫星化学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在连云港徐圩新区投资新建绿色化学新材料产业园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年产 10 万吨α-烯烃与配套 POE。
作为POE的核心原材料,α-烯烃是目前亟待国产突破的关键材料之一。卫星石化对财经网表示,公司是通过自主研发α-烯烃工艺,为公司发展下游高端聚烯烃及POE提供关键原料保障。截至目前,公司连云港石化年产1,000吨α-烯烃工业试验装置项目建设接近收尾,公司预计将于近期进行装置调试和试生产。
此外,茂金属催化剂的量产也是POE粒子国产化的关键环节。作为催化剂领域的“皇冠”, 茂金属催化剂技术壁垒极高,核心技术长期被海外大型石化企业垄断,国内需求基本依赖进口。
截至目前,万华化学、荣盛石化、东方盛虹、卫星化学等多家企业已经对茂金属聚烯烃的研发进行了布局。其中,卫星化学通过自研成功完成突破,已拥有3款相关专利申请。
“公司POE工艺技术以及配套的茂金属催化剂全部由公司自主研发,在实现原材料完全自给的同时,在成本上在行业中处于较低水平。”卫星化学对财经网表示。
此外,茂名石化、浙石化、鼎际得、斯尔邦、惠生工程等多家企业也在攻关POE相关技术。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POE在建及规划产能已达170万吨。
随着多家化工巨头的相继入局,市场也曾担忧POE粒子过剩问题。不过,由于生产工艺复杂,且部分企业尚处于技术攻关阶段,国内POE生产装置预计要到2024年之后才能落地,短期国内POE粒子尚无供给过剩压力。
据国海证券测算,2022-2025年POE全球需求有望达151、169、191和215万吨,年均复合增速达12.1%;同期,POE产能有望分别达180.5、190.5、210.5和230.5万吨,开工率达84%、89%、91%和93%。考虑到国内产业化装置落地要等到2024年之后,POE供需长期来看仍将趋紧。
整体来看,随着国内企业对α-烯烃、催化剂等关键环节实现技术突破,POE 粒子本土化生产的脚步声渐进。作为光伏行业未来两到三年内最清晰的产业趋势之一,POE粒子国产化进程值得重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