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生殖进医保将催化千亿市场,民营上市机构能分得几杯羹?

财经网 2023/02/06
导语

辅助生殖纳入医保的政策趋向进一步强化。

近日,针对关于建议将不孕不育治疗纳入免费医疗的提案,国家医保局回复称,将逐步把适宜的分娩镇痛和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并鼓励中医医院开设优生优育门诊,提供不孕不育诊疗服务。

同时,国家医保局还表示,目前已将符合条件的生育支持药物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未来将逐步把适宜的分娩镇痛和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基金支付范围,努力减轻不孕不育患者医疗负担,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受上述消息影响,主营辅助生殖服务的锦欣生殖开盘期间上涨近6%,但随后受市场整体下挫的影响,转为下跌。

政策助推,辅助生殖千亿蓝海市场有望打开

随着人口转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对于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愈加重视。作为帮助不孕不育群体进行生育的手段,辅助生殖的重要性也愈加凸显。

去年以来,各地关于辅助生殖的政策就开始密集出台:

2022年2月,北京市医保局出台政策将16项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甲类报销范围;同年11月,杭州市和荆门市都出台了辅助生殖有关项目的专项补贴或项目报销政策,分别最高可获得3千元、1万元的相关费用补贴,降低患者接受辅助生殖服务的费用压力,以促进家庭和谐幸福和地区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针对目前地方辅助生殖医保政策,对上市企业有何影响,财经网以投资者身份联系到一家处于辅助生殖赛道的公司——贝瑞基因,对方表示,公司主要收入来源是无创基因检查(NIPT),因NIPT在部分地区已经纳入医保,去年相应业务量有上升趋势。

不过,贝瑞基因也强调,并不是每个地区纳入医保对公司都有影响,“像河北的NIPT是直接全部由某项民生工程来做,对于贝瑞,就不能说利好。”

如今,相对于此前的地方行动,国家医保局的出手,对于行业的推动无疑会更加全面。有分析指出,国家医保局此次对于提案的答复,进一步强化了辅助生殖纳入医保的政策趋向。叠加此前密集的地方政策,一个辅助生殖的千亿蓝海市场或将被催化而出。

国金证券在近期研报表示,我国2018年的辅助生殖渗透率仅7.0%,远低于美国同期的30.2%。未来随着人们对辅助生殖技术的认知加深、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鼓励生育的政策推动等,中国辅助生殖的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

国金证券预测,到2025年,中国辅助生殖行业市场规模将增长至854.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稳定在14.5%。

体外受精成主流,牌照管控或成供给瓶颈

辅助生殖的手段可以分为三种:人工受精、体外受精(IVF)和配子移植。其中,体外受精,也被称为试管婴儿,以其较高的临床妊娠成功率逐渐成为主流治疗方法。不过,其价格也相对较高。

多方观点认为,IVF接受度高,如果自付费用减轻,将助推IVF渗透率进一步提升。

以北京市纳入医保的一代和二代IVF技术项目为例,纳入甲类医保覆盖价格约为8000-11000 元,单周期治疗费用约为40000元左右,医保报销费用约占单周期治疗费用的20%左右。

中泰证券表示,目前国内IVF渗透率仅为7%,预计2030年国内IVF取卵周期数达203万,市场规模达1069亿元,较目前尚有2-3倍空间。

不过,财经网了解到,面对辅助生殖的蓝海,并不是谁都能进入,需要获得一至关重要的“利器”,也是行业最大的壁垒之一——牌照。

国金证券表示,国家对于辅助生殖机构监管较严,牌照审批较为谨慎,且获批周期长。其中,IVF全牌照,从申请到获得IVF大约需要4-5年时间。近年来,辅助生殖机构存量鲜有变化,新进入者难度进一步加大。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现有持牌IVF企业中,民营企业权重极低。

东吴证券数据显示,2020年国内具有IVF牌照的机构仅有411家,其中民营机构仅有38家;IVF治疗周期数超过5000个的机构约30家,而民营机构仅有3家。包括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锦欣生殖和爱维艾夫医疗集团。

就算去年下半年,国际医学为上市公司民营IVF牌照阵营再添一军。在目前国内的辅助生殖板块的相关上市公司中,拥有“IVF牌照”的民营医疗机构仍称得上非常稀缺。

不仅规模小,民营IVF上市机构能分食的“蛋糕”也很少。作为“试管婴儿第一股”的锦欣生殖,已经拥有4张“IVF牌照”。但从IVF取卵周期来看,2018年,锦欣生殖在中国排名第三,市场份额仅为3.9%,前两位均为国有医院。

锦欣生殖联席执行官钟勇在2019年的业绩说明会上就曾表示,行业马太效应明显,即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同时,“国内市场,我们的并购对象主要是民营机构,但全国大概只有10%的民营机构拥有IVF牌照。”

这就意味着,在没有完全实现市场化竞争的情况下,民营IVF上市机构就算有足够的钱,或也很难用资本大规模撬动相应市场。

编辑: 姚悦
关键字: 辅助生殖 锦欣生殖

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