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日前举行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受访专家普遍认为,在五篇大文章中,把“科技金融”摆在了首位,一方面是强调要增加金融的科技含量;另一方面,则体现了金融资源倾斜的领域,明确了金融机构发力的方向。金融机构应持续着力发展科技金融,推动信贷资源投向科技创新关键领域,以高质量金融服务助力经济发展。
金融“浇灌”科技
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持续提升
目前,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力度、广度、精度正在不断提升。科技型企业贷款持续保持较快增长。央行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2.5万亿元,同比增长41.5%,连续3年保持30%以上的较高增速;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2.36万亿元,同比增长25.1%,连续3年保持25%以上的较高增速;全国“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为2.72万亿元,同比增长20.4%,连续3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
从金融机构视角来看,各商业银行支持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纷纷通过设立科技支行、科技特色支行、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加大科创企业以及“专精特新”企业金融服务力度。比如,今年前三季度,中国银行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较年初新增6778亿元,增幅60.4%;国家级“小巨人”和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授信余额2662亿元,授信户数超1.5万户,授信覆盖率21.54%,较年初提升近2个百分点。
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李一帆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当前,银行正立足新发展阶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勇于担当社会责任使命,主动融入科技强国建设,聚焦实体经济发展重点领域,持续着力发展科技金融,推动信贷资源投向科技创新关键领域,科技金融贷款规模稳健增长,以高质量金融服务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持续提升。”
在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咨询顾问苏筱芮看来,目前银行机构一方面通过科技支行,助推科技金融有效落地;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境内外两个市场、对公零售两种资源,协同发力,提升科技金融整体展业能力。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五篇大文章既强调了金融资源倾斜的领域,也明确了金融机构发力的方向。国有大型金融机构需发挥‘标杆’作用,加大支持科技创新力度,加强科技信贷服务能力建设。”中国(上海)自贸区研究院金融研究室主任刘斌对记者说。
科技“反哺”金融
助力优化金融服务成效
科创金融制度和市场体系持续健全。金融管理部门加强顶层设计,不断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框架,优化市场机制、丰富金融支持工具,初步建成包括银行信贷、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创业投资、保险和融资担保等在内,全方位、多层次的科创金融服务体系。
以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例,差异化的科技金融服务模式正持续优化。科技部此前表示,持续深化“一行一策”合作,与国家开发银行实施100亿元专题债促进成果转化;与工商银行开展专项行动每年新支持千家高新技术企业;与农业银行紧扣农业科技园区强化金融服务;支持中国银行设立目标规模300亿元的科创协同发展母基金;将建设银行纳入国家科技成果评价改革试点,优化科技信贷服务。
刘斌表示:“发展壮大技术含量高、成长性好的新兴产业,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由之路。其中,金融机构起到重要作用,借助科技把脉用户及客户的‘需求’,金融机构应结合自身特点积极打造科技金融服务‘标杆’。”
“科技创新有助于‘反哺’金融进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预计未来更多金融资源向促进科技创新等方向倾斜。”在苏筱芮看来,科技创新有助于持续优化金融服务成效,并有利于帮助银行解决对科技型企业“看不懂”“摸不准”等问题。在应用层面一是深化数智化技术应用,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贷款决策,强化服务科技型企业信贷的精准性、针对性和时效性;二是加强科技数据共享利用和信贷模型建设,建立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提高科技型企业融资的便利性。
在金融机构如何积极拥抱科技创新带动金融业发展方面,李一帆认为,以银行为例,一是继续加大科技金融支持力度。探索优化网点布局,推进科技金融特色网点建设,实现相关产品及服务精准供给。二是完善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在满足监管的前提下加大创新力度,推动相关产品供给从单一信贷向综合金融服务转变。三是持续深化银政合作。在支持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深化“专精特新”服务体系、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助力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四是优化风控体系。以金融科技赋能风控管理,健全风险评估和管理方法,推动风险体系从传统模式向适应科技创新转变,为服务科技金融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