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撤单潮”拷问券商保荐质量

上海证券报 2024/03/21
导语

A股市场出现IPO“撤单潮”——今年以来沪深北交易所共有73家拟上市企业主动“撤单”(见本报3月20日头版报道《监管严把IPO准入关 70余家拟上市企业“弃考”》),保荐券商也备受市场关注。据价值在线数据统计,今年以来,中信建投、中信证券、民生证券、中金公司、中原证券、华泰证券、国金证券作为保荐人的首发项目主动撤回家次较多,分别达到9家、7家、6家、5家、4家、4家和4家。

业内人士认为,近期IPO排队企业批量撤回,主要是监管层对全流程监管执法的重视程度持续提升,部分“带病闯关”的企业及其保荐券商“望而却步”。

IPO“撤单潮”令券商投行业务承压

IPO“撤单潮”让作为保荐机构的券商感到了一定的压力,特别是部分头部券商。以中信证券为例,其IPO保荐业务多年来位居行业首位,今年以来撤回项目达到7家,分别是大族封测、汉桐集成、博纳精密、爱科百发、辉芒微、认养一头牛、中国航油。

相比头部券商,部分中小券商虽因项目基数较少等原因,“撤单”的绝对数量不多,但撤否率较高。比如,九州证券今年以来仅有一单保荐项目且已经主动撤回,撤否率达到100%。有投行人士表示,监管层已多次表示要坚持“申报即担责”理念,严惩“一查就撤”,券商的保荐质量频遭拷问。在IPO现场检查趋严、撤否率挂钩现场督导等背景下,撤否率高的投行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中小券商在投行业务上的突破将更为艰难。

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表示,从目前情况看,IPO申报撤回已经是“常态化撤回”,原因主要包括企业、行业、审核三方面。“主动撤回的企业可能是因为业绩下滑,或是行业经营环境发生变化,也可能公司觉得排队时间太长不是好时机,或是在问询阶段被发现了瑕疵。”王骥跃说。

IPO现场检查企业家数或超200家

3月15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实施《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修订实施《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辅导监管规定》,发布《关于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试行)》,提出要大幅提升现场检查比例,使现场检查覆盖率不低于拟上市企业的三分之一,并首次明确“飞行检查机制”,即不提前告知直接开展检查。

截至3月20日,A股IPO排队在审企业合计622家。以此简单测算,或有超200家企业迎来现场检查。

有投行人士表示,加大现场检查力度,既体现在检查对象比例的提升,也体现在检查深度和广度的拓展,预计财务核查仍是重中之重。在IPO审核节奏上,审核时间可能让位于质量,减少拟上市企业围绕上市规则钻漏洞的空间。

数据显示,2021年至今,监管方面共发起13轮IPO现场检查,抽中99家企业。在被抽中现场检查的企业中,截至目前有15家成功上市,57家终止审核,终止率达57.6%。

上海证券报记者从接近监管层的人士处获悉,进驻企业检查时发现,部分不合规项目的纸质文件看似没有问题,但电子邮件、银行流水等电子档内容却“露馅”了,存在诸如股权清晰性不足、会计处理存疑等问题。

“编造资金流水、客户和供应商数据是财务造假的惯用伎俩。”一名投行人士表示,资金流水核查、客户和供应商穿透等一直是 IPO问询重点,也将是后续现场检查的重点。

现场检查案例透露企业IPO终止内情

记者从券商处获悉,2024年第一期深交所发行上市审核动态公布了两个现场检查案例,透露了两家企业IPO终止内情。

第一个案例为拓邦新能,保荐机构是国金证券,问题在于发行人股权转让存在异常,发行人对赌协议相关情况披露不真实、不完整,发行人披露的对赌协议解除时间早于真实解除时间等。

第二个案例为垠艺生物,保荐机构是国信证券,问题在于发行人推广服务费的真实性与合规性存在异常,发行人经销收入会计处理存在不符合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现象等。

一名接近监管层的人士透露,现场检查从检查组进驻企业到检查结束约一个月,现场督导券商时间约为两周。现场检查和现场督导的重点是防范财务造假,强化内控和公司治理要求,关注公司持续经营能力,整治信息披露中的过度包装、“伪创新”等问题。

编辑: 郭峰
关键字: 撤单 券商保荐

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