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函率1/20”,问题公司遭遇退市率诘问

导语

虽然距离"430"年报节点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2024年上半年也即将画上休止符,但两大交易所对A股上市公司年度报告的质询并没有放慢的节奏,其反而维持着持续高压的态势。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仅6月3日一天中,就有包括朗源股份(300175.SZ)、联建光电(300269.SZ)、中创环保(300056.SZ)、超越科技(301049.SZ)、恒信东方(300081.SZ)等多达9家沪深两市公司收到监管层发来的年报问询函。

进一步统计则发现,今年以来,A股公司年报的“收函率”已经显著提高。大约每20家上市公司,就有一家公司年报遭到问询。

而随着监管年报问询的“火力”不减,经营不善或治理问题突出的ST、*ST类个股,近日也出现大面积杀跌。

截至6月4日收盘,Choice数据ST板块指数报915.36点。5月以来,该指数已经累计下跌约19%,且已经跌破了自2012年12月以来的新低。

年报问询九连发

回顾历年问询情况,6月3日当晚遭遇问询的九家企业,有多家企业已经连续多年成为财务数据合规所关注的重点企业。

其中,恒信东方(300081.SZ )、中创环保(300056.SZ )两家公司,均自2017财年以来连续收到7封问询函,可谓是年报问答专业户。

从问询内容来看,恒信东方被重点关注了公司2023年的一则会计差错更正信息,包括修改营业收入统计方式导致财务数据大幅波动,以及公司连续四年亏损的事实;而中创环保则被关注公司财务报表并表企业频繁变动,以及经营利润、偿债能力不断恶化的事实。

其他一同遭遇年报问询的企业中,联建光电(300269.SZ)自2018财年以来,已经连续6年财报被问询;捷成股份则为自2019财年以来,合计5年收年报问询函。

其中,联建光电再被问及连续多年持续亏损的问题,包括其投资性地产、存货减值跌价准备偏少,货币资金不足等问题;捷成股份则重点被关注销售收入,成本等确认方式,大额预付款的由来,存货的高企等问题。

而从二级市场的情况来看,前述股票较多在问询函后遭遇重创,其中包括朗源股份(300175.SZ )、恒信东方、联建光电、超越科技(301049.SZ)等被问询公司,截至6月4日收盘均出现20%跌停。

综合来看,年报问询函“一箭九发”,虽然问询落脚点各有千秋,但同样剑指数个连续多年财务存疑的“A股不死鸟”,其传递的信号较为明显。

4月12日新“国九条”颁布以来,监管层努力借助各种手段强化市场认知,通过行政手段,一方面加快形成应退尽退、及时出清的常态化退市格局;一方面及时提示风险,避免投资者在“绩差股”,“造假股”流连忘返,继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投资损失。

统计数据显示,“新国九条”发布以来,约40家上市公司被出具其他风险警示ST;56家上市公司被实施ST叠加退市风险警示,即被*ST;另有33家企业发布了可能被终止上市的公告。

年报问询范围针对性均扩大

另据Choice数据及记者不完全统计,自今年3月14日深交所对*ST佳沃(300268.SZ)发布首份年报问询函开始,到6月3日截止,两市交易所累计已经对268家公司发布了年报问询函。

也就是说,今年,约每20家上市公司中,就会有一家收到年报问询函——且仍不断有公司正在收到年报问询函。

与此同时,绩差股,小市值企业,也成为年报问询关注的重点方向。

据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前述年报收函企业中,“ST”、“*ST”等个股多达71家,其占到整体风险警示类个股的约40%左右。同时,被年报问询企业平均市值约45亿,约170家年报被问询企业总市值不足30亿元。

而从年度业绩来看,共184家收函企业2023年财年出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亏损,其占整体收函企业比例约68%。

不仅从问询的标的,范围,还是针对性来看,监管层都致力于通过各类行政监管措施,加速A股加速优胜劣汰。

从年报问询方向来看,除财务记载真实性受到重点关注外,业绩异常下滑或者连年亏损的原因,业绩被出具非标意见等财务报告注意事项被连番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市值小,业绩差被问询企业的群像,但并不代表年报问询函不会光顾大企业。

比如市值接近2600亿的牧原股份(002714.SZ),于今年5月12日遭到年报问询。问询函要求公司说明货币资金大量受限,应付账款与其它应付款高企背景下,长短债同时高企的原因,受限资金的风险以及债务偿付资金筹措的方式等;还要求公司说明生猪价格持续低迷情况下,对公司经营的影响等。

另据记者统计,包括除牧原股份外,宋城演艺(300144.SZ)、深天马(000050.SZ)、冀东水泥(000401.SZ)、本钢板材(000761.SZ)、海力风电(301155.SZ)等百亿市值“绩优股”,也因为2023年行业环境变化,企业盈利变脸,从而受到交易所的重点关注。

而随着年报监管日趋严格,针对财务虚假记载或财务差错的执法力度也在不断增加。5月以来,各地监管局合计向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发布53次警示函,而其中绝大部分警示函为追溯公司业绩预告出现大额更正,或业绩预告相对年度报告大幅变脸的情形。

编辑: 郭峰
关键字: 问询函 监管

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