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企业一季度业绩“冷暖”交织:通威、隆基等巨头亏损,逆变器、设备厂商盈利

财经网 2025/05/08
导语

随着年报及一季报披露的收官,光伏企业的业绩面纱随之被揭开。

Wind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申银万国光伏设备行业分类的67家上市公司中,30家营收同比增长,占比约44.77%;26家企业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占比为38.81%。

伴随光伏产业链价格的下行,硅料、硅片、电池、组件四大环节的企业普遍承压,通威股份、TCL中环、隆基绿能等龙头企业首当其中。同时,设备制造、储能及逆变器等环节企业逆势增长,阳光电源、捷佳伟创在一季度实现“开门红”。

产业链价格低位运行,龙头企业业绩承压

据wind数据统计,2025年一季度,所属申银万国光伏设备行业分类的67家上市公司中,有34家企业出现亏损,占比约50%。其中,光伏四大主材盈利承压,光伏垂直一体化企业的亏损金额位居前列,通威股份、TCL中环、晶澳科技、隆基绿能、晶科能源、天合光能6家企业归母净利润亏损均超过10亿元。产业链价格持续处于低位、存货或固定资产减值计提,是导致不少企业亏损的主要原因。

以硅料龙头通威股份为例,该公司2025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59.33亿元,同比下滑18.58%;归母净利润亏损25.93亿元,同比下滑229.56%;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4.57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3.94亿元下降4.49%。对于上述财务指标的变动,通威股份称“受光伏产业链价格大幅回落影响,公司主要产品价格相比上年同期大幅下降所致。”

在硅片环节,光伏产品价格的下降也影响着企业的盈利能力。今年一季度,TCL中环实现营收61.01亿元,同比下滑38.58%;归母净利润亏损19.06亿元,较上年同期亏损8.80亿元扩大116.67%。

电池片环节也面临着“价格战”的残酷考验。钧达股份一季度营收同比下滑49.52%,归母净利润亏损1.06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975.41万元骤降636.04%。对此,钧达股份将原因归结于“行业供需关系变化导致产品价格下降,以及财务费用增加”。同时,该公司表示,2025年一季度持续开展N型TOPCon电池降本增效工作,N型TOPCon电池出货量达7.15GW,海外业务销售占比从2024年的23.85%提升至58%。

组件环节同样不容乐观。目前在前四大组件产商中,晶澳科技一季度的亏损额最多,达16.38亿元,同比减少239.35%。去年凭借N型TOPCon组件出货量领跑市场的晶科能源、天合光能也由盈转亏。

报告期内,晶科能源实现营收138.43亿元,同比下滑40.03%;归母净利润亏损13.9亿元,去年同期为盈利11.76亿元。财报显示,今年1-3月,公司实现总出货量为19130MW,其中组件出货量为17504MW,硅片和电池片出货量为 1626MW,总出货量较去年同期减少12.68%。

同期,天合光能营收同比下滑21.48%至143.35亿元,归母净利润亏损13.2亿元,上年同期为盈利5.16亿元。公司表示,“受光伏产业链供需影响,公司组件产品售价同比下降,光伏组件盈利能力有所下降。”

作为硅片、组件的双龙头,隆基绿能在今年一季度也未能摆脱亏损。当期,公司实现营收136.52亿元,同比下滑22.7%;归母净利润亏损14.36亿元,但较去年减亏38.89%。销售数据方面,今年一季度,公司实现硅片出货 23.46GW,其中对外销售11.26GW;电池组件出货量16.93GW,其中BC组件销量4.32GW。

储能与设备企业盈利领跑,阳光电源成盈利王

与光伏主产业链的业绩形成鲜明对比,光储逆变器和设备企业展现较强韧性。

从盈利能力来看,光储巨头阳光电源的业绩表现抢眼。今年一季度,阳光电源实现营业收入190.36亿元,同比增长50.92%;归母净利润38.26亿元,同比增长82.52%。同时,公司现金流由负转正,2025年一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达到17.9亿元,同比增加467.06%。

2024年,阳光电源的经营业绩创下新高。年报显示,阳光电源实现的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78.57亿元、110.36亿元,同比增长7.76%、16.92%,二者均创了年度历史新高。从收入结构来看,储能业务是其驱动其业绩增长的重要动力。2024年,公司储能业务收入同比增长超40%,发货量达28GWh,同比增长167%,毛利率达36.69%,同比增加4.07个百分点。

2025年一季度,聚焦储能逆变器的德业股份也延续了业绩增长态势。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收25.66亿元,同比增长36.24%;归母净利润7.06亿元,同比增长62.98%。德业股份表示,一季度公司逆变器、储能电池包产品销售规模持续上升,同时公司控制了成本,保持了利润率。

与此同时,头部光伏设备厂商交出较为亮眼的“成绩单”。2025年一季度,捷佳伟创实现营收40.99亿元,同比增长58.95%;归母净利润7.08亿元,同比增长22.42%。作为太阳能电池设备厂商,捷佳伟创已布局 TOPCon、HJT、XBC、钙钛矿及钙钛矿叠层等高效技术路线,并且已成为TOPCon技术的主要设备供应商。2024年,捷佳伟创营收、净利润也双双增长。

“近年来,随着行业大规模扩张、技术迭代加速以及海外光伏市场发展,公司凭借高性价比优势的设备以及良好的售后服务,产品订单不断增加,报告期内随着订单持续验收转化为收入,带来收入的增长。”捷佳伟创在年报中表示。

同为光伏“卖铲人”的晶盛机电、拉普拉斯、帝尔激光、迈为股份、奥特维2025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也均超过1亿元,位居盈利榜前列。不过,设备厂商的业绩表现分化,晶盛机电、迈为股份、奥特维3家公司净利润同比出现下滑。

出海成企业突围关键词

尽管光伏行业仍面临周期“阵痛”,但从年报及一季度的业绩数据来看,全球化布局的光伏企业表现相对稳健。

在组件环节,横店东磁今年一季度实现营收52.22亿元,同比增长23.25%;归母净利润4.58亿元,同比增长29.65%。2024年多数组件厂商净利润出现亏损时,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18.27亿元,其六成业务来自光伏业务。

横店东磁在年报中指出,公司加大海内外市场的开拓,前瞻性布局海外产能打开优质市场,同时推动下游电站开发建设,实现了出货量的增长,保持了合理的盈利能力。2024年,横店东磁光伏产品出货约17.2GW,同比增长73%。

据其披露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显示,横店东磁预计2025年出货量将达到20GW左右,其中主要市场欧洲出货占比约40%,北美等其他市场占比约15%,计划今年往欧洲的出货量进一步提升。

在逆变器领域,德业股份以差异化路线拓展海外市场,特别是在亚非拉等新兴市场和欧洲市场的布局。2024年年报披露,报告期内德业股份的外销收入为79.47亿元,同比增长83.2%,占公司总营收的比例超7成,公司在德国、巴基斯坦、巴西、乌克兰、印度等国家均有布局。

基于对海外工商储市场的看好,德业股份正加大相关布局。4月1日,德业股份公告称,公司全资子公司德业储能拟投资21.27亿元在浙江慈溪建设年产16GWh工商业储能产线,主攻海外市场。

聚焦海外市场的设备企业拉普拉斯也保持业绩增长。今年一季度,公司营收、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4.51亿元、2.5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6.48%、44.36%。拉普拉斯在年报中总结称,下游技术的进步对光伏设备的升级和创新需求迫切,具备技术竞争力的先进产能建设需求、存量产线技术升级需求、海外扩产需求成为当前光伏设备企业发展的新机遇。

除了积极出海,身处以降本增至为主旋律的光伏产业,各大厂商仍持续加码技术创新,推动光伏技术进一步升级和迭代。比如,隆基绿能押注BC技术,其HPBC 2.0量产线目前已经全线贯通,电池良率稳定在97%的高水平。公司预计到2025年底,其HPBC 2.0电池、组件产能将达到50GW。

展望未来,随着全球清洁能源转型的持续推进,光伏产业的长期发展前景仍然广阔。国泰海通发布研报称,根据国家能源局,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光伏新增并网59.71GW,同比增长30.5%,其中集中式光伏23.41GW,分布式光伏36.31GW。2025年国内需求依然有望保持稳定,2025年第一季度国内新增并网量的高速增长,证明光伏的需求具备较强韧性,期待新的场景和政策进一步促进行业发展。

编辑: 李璐
关键字: 光伏 一季报

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