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3亿新市民金融需求 监管细化政策加速落地

上海证券报 2022/06/06
导语

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水平,各地监管部门正在加速落地相关细化措施。

据上海证券报记者统计,截至目前,至少已有10地落地细则。这些细则,着眼解决新市民金融诉求中的难点、堵点问题,因地制宜“出实招”,强化产品和服务创新,有效提升了金融服务的均等性和便利度。

今年3月初,央行、银保监会印发《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提出着力解决3亿新市民在创业、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金融需求。“改善新市民的金融服务,可以说是找准了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难点和着力点。”银保监会首席风险官、办公厅主任、新闻发言人王朝弟表示。

着眼解决信用问题

新市民,是指因本人创业就业、子女上学、投靠子女等原因来到城镇常住,未获得当地户籍或获得当地户籍不满3年的各类群体,包括但不限于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等,目前约有3亿人。

这类群体,受制于没有收入证明、社保公积金及房、车抵押物等信用资质材料,难以进入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信用评估体系,也难以享有适配的金融服务。

梳理来看,各地出台的细化措施,都着眼帮助解决新市民信用问题,帮助精准画像新市民。

北京银保监局建立全国首个省级银政“金融专网”,并升级为北京金融综合服务网,将新市民的公积金、社保、医保、民政、不动产等信息整合进金融综合服务网,并与42家银行保险机构相联,在取得客户授权后就能精准识别新市民的信用状况,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

重庆银保监局提出,商业银行要支持建设新市民信用信息数据平台,为金融科技和数字化技术应用提供支撑。探索建设新市民信用评价体系,全面分析新市民创业形态、收入特点、资金需求等,精准评估新市民信用状况。

6月1日,四川银保监局联合10个部门发布的行动方案提出,开展新市民信用救助,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征信业管理条例》,依法合规、妥善及时处理相关异议。提高逾期记录容忍度,帮助新市民重建自身信用。

出招化解资金问题

新市民群体到城镇创业就业以及常住,难免会碰上资金周转等问题。从细则看,为解决此类资金需求,各地积极探索创新服务模式,拿出不少实招。

例如,针对创业需求,四川银保监局提出,优化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提高贷款额度,简化创业担保贷款办理流程,充分运用财政贴息、政府性融资担保、贷款风险补偿等优惠政策,按规定免除反担保相关要求,积极支持高校毕业生、新引进人才等新市民群体创业。同时,还支持对新市民群体在城镇创业单独开发信贷支持产品。

对于新市民的住房资金需求,江苏银保监局提出,银行机构应在符合全国统一住房信贷政策和各重点城市住房信贷政策要求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新市民首套住房首付款比例、贷款利率,鼓励对新市民首次购买普通住房按揭贷款提供优惠利率。

江苏银保监局还提出,银行机构要充分运用政务、金融、企业等数据资源,深入挖掘仓储运输、批发零售、家政服务、文化旅游等行业的金融需求,填补吸纳新市民较多企业的信贷空白。

为破解新市民抵质押品不足的难题,福建银保监局提出探索“城乡联合贷款”模式。以邮储等贯通城乡的全国性银行为例,可以新市民工作地的网点为贷款主办行,劳动力输出地的网点为贷款协办行。主办行提供信贷资金并做好贷前调查、贷款发放和贷后管理,协办行办理县域农村住房、土地、林权等资产抵押手续。主办行、协办行按协商比例出资,相关收益和风险由主办行和协办行按协商比例分成。

鼓励创设差异化产品

新市民群体存在较大差异,有些集中于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有些则分布在物流、家政等服务类行业,各自可支配收入不同,金融诉求自然不同。

对此,地方细则积极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创设差异化金融产品,满足新市民多样化需求。

就信贷产品而言,江苏银保监局提出,支持银行机构向符合条件的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等特定新市民群体设计发放专属信用卡,针对新市民在进城、落户过渡阶段的差异化金融需求,合理提供消费信贷产品。

福建银保监局则指导银行业机构改进信贷产品还本付息方式。例如,针对创业新市民设置“随心贷”,根据新市民创业前期缺收入、后期资金相对充裕的特性,允许前6个月内免于偿还本息或仅偿还小额本息,6个月后根据经营收入状况自主增加本息还款金额,1年后再与银行协商确定较为固定的还款方式,破解创业者初期收入与还款能力不匹配问题。

在健康保障方面,江苏银保监局鼓励保险机构针对新市民群体中短期工、临时工较多的情况,将单日用工、当日结算与保险办理相结合,为新市民提供更加灵活、实惠、便利的团体健康保险产品。四川银保监局提出,着力加强对建筑工人、外卖骑手等群体保险保障,在四川183个县推动新业态从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

编辑: 李慧楠
关键字: 金融需求 监管

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