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骨“双重替代”效应凸显 奥精医疗2025年一季度迅速扭亏为盈

财经网 2025/04/26
导语

4月25日晚,国内人工骨修复材料头部企业奥精医疗(688613.SH)发布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2.06亿元,同比下降9.03%;净利润亏损1811.86万元。2025年一季度实现营收4,245.97万元,净利润104.15万元,实现扭亏为盈。

值得注意的是,自2024年下半年集采正式执行以来,奥精医疗的销售持续放量。其中2024年第四季度实现销售收入5,744.38万元,同比增长33.96%。尤其是2025年一季度,在不考虑增值税税率调整因素影响的情况下,集采降价后的营收规模与去年同期集采前的营收基本持平,净利润也快速实现扭亏为盈。可见奥精医疗产销量在集采后实现了大幅增长,临床需求稳定向好。

我国临床植骨长期以来以取自体骨和使用尸体来源的同种异体骨为主,骨修复材料行业起步较晚,人工骨出现后不可降解的传统生物陶瓷占比较高,进口品牌也占据了一定份额,部分国产产品的核心原料与技术也存在受制于人的困境。近年来,在需求激增、政策红利、技术突破、关税壁垒等多重因素的刺激下,我国骨修复材料市场发展迅速,国产品牌的产品技术水平已经赶上甚至已经超越进口品牌,国产替代势不可挡。国家集采政策成为国产替代的核心驱动力,进一步挤压进口产品市场空间。

奥精医疗是国内人工骨修复材料领域标杆企业之一,其自主创新研发的矿化胶原人工骨修复材料具有“制备工艺仿生、微观结构仿生、组织成分仿生”的特点,生物相容性、成骨速度、孔结构、降解速率等关键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完美解决异种骨、同种异体骨等存在的来源有限、免疫排异及伦理问题,且供给充足,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行业人士指出,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骨缺损修复材料产品的合规整治力度加大以及人工骨市场教育的不断深入,人工骨修复材料临床应用渗透率迅速提升,原本市场份额相近人工骨与同种异体骨,呈现一进一退的趋势。在集采驱动下,人工骨有望加速替代同种异体骨的大部分原有市场份额,成为骨修复材料行业主流材料,可替代的市场前景广阔。

国产替代和高端替代双轮驱动下,奥精医疗的人工骨修复材料产品得以加速抢占市场份额。2023年,奥精医疗的“骼金”人工骨修复材料产品中标国家集采,年度采购需求量在全部人工骨企业中按包数排名第一。集采中标使得奥精医疗产品得以加速进院,从而带动公司产品销售自2024年第四季度以来持续放量。

为降低集采降价带来的压力,2024年奥精医疗也在积极的寻求破局之策,多元化产品布局和多元化市场攻坚帮助公司有效分散了集采的降价压力,并进一步增强竞争力。

在产品品类方面,奥精医疗积极布局标外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丰富产品管线,形成了骨科、口腔、神外三大领域并驾齐驱的局面。其中,2024年奥精医疗通过收购德国HumanTech Dental布局口腔种植体产品,与公司的齿贝产品产生了良好的协同发展效应,有望成为公司第二增长曲线。

在市场拓展方面,奥精医疗则采取通过集采稳固国内基本盘、积极拓展海外增量市场的策略,公司全球化战略布局基本成型。2024年,奥精医疗海外拓展重点聚焦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并接连获得马来西亚、印尼、越南注册证,全面打开东南亚市场。奥精医疗在东南亚市场具备技术、成本和渠道三重竞争优势,有望成为公司新的收入增长点。

在产品和渠道端积极开源的同时,奥精医疗的降本增效也推进顺利。2024年,奥精医疗新产线获批投产并投放市场,新增产能是公司2023年销量的4倍,不仅能够满足产品出海和集采带来的增量需求,也帮助公司实现公司规模化发展。此外,作为公司骨修复材料核心原材料的胶原蛋白产品,也已经获得国家药械注册证,预计2025年二季度获批生产许可证,自产后可节省大部分生产成本,公司利润率有望提升。

人工骨修复材料市场双重替代效应凸显,奥精医疗的战略进击举措,不仅是中国高端医疗器械自主可控的缩影,更为全球骨科修复提供了“中国方案”。随着产能扩张与国际化布局推进,奥精医疗有望成为全球再生医学领域的重要参与者。行业分析师认为,在集采常态化背景下,医疗器械企业需突破传统竞争模式,具备‌“标外+外延+创新+出海”‌能力的企业更具长期投资价值。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编辑: 郭峰
关键字: 奥精医疗

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