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晚间,东方盛虹(000301.SZ)发布2024年年度报告及2025年一季度报告。报告披露,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76.75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2.97亿元。经营性净现金流104.75亿元,同比增长25.55%。
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03.09亿元,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41亿元,同比增加38.19%。截止2025年一季度末,公司总资产2148.05亿元,同比增加5.1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345.73亿元,同比增加1.58%。环比2024年第四季度已经实现扭亏为盈,同比2024年第一季度,大幅增长38.19%,体现出公司抗周期、跨周期发展的韧性,2025年首季发展势头良好。
一、石化行业整体景气度低迷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的利润总额分别为451.4亿元、449.5亿元和-463亿元;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近三年的利润总额分别为7,302.6亿元、4,694.2亿元和4,250.1亿元,整体处于明显的下行周期。而根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的统计:2024年石化行业实现营业收入16.28万亿元,比2023年增长2.1%;利润总额7,897.1亿元,比2023年下降8.8%。
对此,石化联合会副会长傅向升指出:2024年石化行业内普遍存在“增产增收不增利”现象,“石化产业正面临深度调整的阵痛期”。东方盛虹在年报中也表示,报告期内受国际原油市场价格波动、石化行业下游需求偏弱等多重因素影响,虽化纤及新材料业务盈利水平有所提升,但炼化业务表现欠佳。
二、东方盛虹从容应对行业周期发展,加速推进转型升级步伐
作为炼化行业的领军企业,东方盛虹是如何有效应对行业的周期性波动并实现高质量发展?
东方盛虹表示,公司在稳中求进的经营总基调下,积极把握高端化、数智化、低碳化的行业发展趋势,全面推进战略新兴产业转型。围绕新能源材料、高性能新材料、低碳绿色产业,持续构建核心原料平台+新能源、新材料、电子化学、生物技术等多元化产业链条的“1+N”产业格局。同时,持续优化产业链结构及企业管理模式,持续提升组织能力建设,提高企业运营效率,以内部变革积极应对外部挑战。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纵深推进新兴产业,深化下游发展,提高产业链一体化优势
2024年,东方盛虹石化及化工新材料总产量达到1783万吨,同比增长13.5%,顺利实现满产满销;化纤产品产量313.76万吨,同比增长13.03%;作为公司的重要子公司,专注于聚酯化纤业务的盛虹化纤实现了净利润6.28亿元,同比大幅增长487%。此外,东方盛虹在新能源和新材料领域的布局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多项项目陆续按期投产,包括EVA、PETG、EC/DMC、POSM及多元醇等,新增新材料产品产能超过100万吨。在技术创新方面,东方盛虹围绕PETG聚酯新材料核心技术申报13项专利,成功突破国外产品的技术垄断,进一步巩固了其在新能源和新材料领域的竞争优势。
截至2024年末,东方盛虹拥有涤纶长丝产能360万吨/年,丙烯腈总产能104万吨/年,EVA总产能50万吨/年,MMA产能34万吨/年,均保持行业龙头地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东方盛虹是国内唯一同时具备光伏级EVA和POE自主生产技术的企业,当前公司10万吨/年POE工业化装置建设按计划持续推进,预计将在2025年投产。
2、创新引领产业高质量转型,努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产业发展,东方盛虹坚持技术创新和数智化应用的深度赋能,创新实践成果显著。
在创新技术应用方面,东方盛虹应用碳捕集技术建成全球首条“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绿色乙醇-功能性聚酯纤维”低碳循环绿色产业链。据测算,利用二氧化碳制造纤维,比原生纤维碳排放降低了28.4%,1吨的聚酯纤维就可以消耗364千克的二氧化碳。该项目荣获“国际纺联可持续和创新奖”,对纺织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斯尔邦石化凭借技术工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光伏级EVA产品,获评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港虹纤维与北京服装学院共同研究开发的“聚酯复合纤维熔体直纺工程化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项目荣获中纺联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创新智能化方面,东方盛虹子公司盛虹石化产业集团的PDH智能工厂项目荣获“2023中国自动化领域年度最具影响力工程项目”。该智能工厂项目是国内首家实现全面智能化生产和数字化操作的工业化项目,装置自控率提高至95%以上,并在国内率先实现了利用碳排放专有计算公式,对二氧化碳排放情况进行在线实时监测,节能减排水平大幅提升。
在创新平台建设方面,东方盛虹瞄准技术前沿、定位高端,积极打造创新平台。近日,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新材料中试基地已经在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盛虹石化产业园开工建设。该新材料中试基地项目规划总投资13.1亿元,占地335.6亩,总建筑面积21.3万平方米,建设规模在全国位居前列。建成后将由盛虹石化产业集团、徐圩新区管委会联合运营,“政府+龙头企业”的合作模式系国内首家。项目依托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成熟的产业配套和大化工产业集聚优势,可同时承载20个化工中试放大项目,建成后将有望成为化工新材料中试转化服务平台的示范标杆,为江苏乃至我国华东地区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此外,东方盛虹还拥有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盛虹石化创新中心和盛虹先进材料研究院等多个研发创新平台,致力于以科技创新升级传统产业,提升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积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3、践行可持续发展,打造绿色发展新模式
东方盛虹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新质生产力就是绿色生产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生产体系,实现了绿色车间、绿色园区、国家级绿色工厂等各产业板块全覆盖。
例如,作为全球首家践行零碳行动的再生纤维企业,子公司芮邦科技入选江苏省首批碳达峰碳中和试点名单。而子公司盛虹石化集团则是石化行业首家接收利用核电蒸汽的企业,盛虹石化集团在创新实践、绿色发展中已经形成“源头绿色替代、过程节能减排、末端综合利用”的“全过程减碳”路径。公司“核能供气”项目的顺利投用在石化行业“清洁生产、减碳增绿”的道路上跨出了历史性一步。
东方盛虹从“低碳、零碳、负碳”全方位深耕绿色技术,不断加大相关领域技术创新力度,积极规划低碳绿色环保项目,创新打造绿色产业链,绿色产品体系不断丰富。目前公司拥有行业内首条10万吨/年“二氧化碳制绿色甲醇”的绿色负碳产业链,以及国内最大的60万吨/年再生聚酯长丝产业链。此外,公司“芮控”碳捕集纤维、生物基PTT纤维等绿色纤维产品也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公司积极践行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已经走出了一条以资源综合利用为纽带,互联互通、共生共赢的绿色低碳发展新模式。
4、推进企业管理变革,提升人才治理效能,加强风险防范能力
东方盛虹持续优化业务管控,在石化产业板块实施大事业部改革,实现各项业务职能的统一管理,关键业务事项决策集中审批,共性资源统筹配置,事业部间协同协作的组织管控模式。同时,公司紧密结合产业发展方向,把战略布局和人才布局相统一,将干部体系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持续完善选拔奖励机制,充分吸引和保留优秀人才,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序开展的企业管理变革,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机制和使用机制,现代化专业化的管理体制,为公司发展战略的全面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全面构建并推进人工智能发展战略,迎接AI浪潮
根据公司年报,东方盛虹正在全力打造世界级绿色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高地,面对新时代、新机遇、新挑战,该公司将继续围绕核心原料平台,以数智化转型为核心战略,着力探索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创新实践和产业化应用,全力构建智能化体系,创新打造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盛虹模式”。
2025年东方盛虹将全面构建并推进人工智能发展战略,打造AI浪潮下的系统化、差异化竞争优势,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优化生产体系、提高产品研发效率、提升公司管理运营质效等领域的应用,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在石化行业的融合发展,引领行业通过AI赋能,从“经验驱动”向“AI智能驱动”的全面转型和跨越式发展,成为技术型、应用型、场景型的行业领先企业。
公司将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石化行业多层次场景的全面应用,推动人工智能与公司各产业板块的深度融合。此外还将积极搭建AI智能体应用平台,聚焦于智能工厂、业财分析、大宗商品及衍生品交易等领域的智能体搭建及应用,推进行业垂直领域的应用。
在生产制造领域,东方盛虹将通过把AI技术融入到优化生产、自动控制、库存管理、安全管理等环节,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在财务管理领域,AI技术将会覆盖公司从基础财务数据收集与整理到财务数据的深度梳理与分析的全流程,全面提高财务报表编制的准确性、时效性,并加强财务数据的深度梳理和分析挖掘能力,为经营决策提供支持和依据。此外,东方盛虹还将在市场营销、供应链管理、人力资源、研发等场景全面探索AI技术的融合应用,全力打造AI浪潮下世界一流的能源化工企业。
在2024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中,东方盛虹的控股股东盛虹控股集团连续第五年成功登榜,名列第171位,累计前进284位。
董事长缪汉根表示:“盛虹将扛起新时代民营企业的使命,坚持实业报国,深耕石化领域,加强高端新材料的研发力度,早日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为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贡献力量。”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