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航天竞九天

上海证券报 2025/04/25
导语

4月24日是第十个中国航天日,发轫于2015年的中国商业航天,也走过了十年的发展历程。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

在市场需求与政策催化下,发射频次快速增加、可复用火箭成为必然趋势,星座部署规模大幅上升、卫星应用多点开花,一系列创新技术与业态正在涌现,市场空间迎来突变奇点。商业航天正以创新性和灵活性重塑全球航天产业格局。

创新产品与技术涌现

4月24日,在2025年中国航天大会现场,商业航天企业带来了最新技术与产品。

深蓝航天展位上的主角是两个发动机真机和三款火箭模型。据介绍,雷霆R发动机是国内首台液氧煤油针栓发动机,已突破20次重复使用极限。这台真机不仅已在试车中成百上千次点火,而且还跟随“星云一号”火箭完成了一次回收实验测试。

“星云一号”是国内首款商业化中小型可回收火箭,将于年内完成入轨首飞,正式开启商业化应用。“星云一号”将配置9台雷霆R发动机和1台真空同型号发动机。

目前,“星云一号”首飞箭正按计划推进各分系统的地面试验,全力冲刺首飞任务。“星云一号改进型”将进一步提升载荷,配置11台雷霆R发动机,实现更高性价比、安全性以及多任务适应性,计划于2026年发射。

另一款发动机真机是百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雷霆RS。这款发动机将支持“星云二号”大型液体可回收复用运载火箭起飞。“星云二号”目前仍在发动机技术攻坚阶段,计划于今年完成发动机的全系统试车。

在中科星图的展位上,公司旗下星图天辰展示了其首创的火箭环形网络测量系统。这套系统由简洁的一个个传感器盒子和网线组成,取代了一套庞大复杂、重量达几百公斤的电缆网。

一枚液体火箭的直径约3.5米到5米,高度从三四十米到七八十米不等。火箭上的感知采集点达500至1000个。传统的电缆网系统,不仅占据大量飞行空间、增加飞行质量,还因设计生产的复杂性而延长了火箭的整体研制周期。

中科星图首席科学家张雯雯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火箭测量系统相当于火箭的“神经网络”。“电缆网”简化为高效的“网线”布局,极大降低了测量电缆设计与生产的难度,大幅缩短研制周期,同时减少了飞行器的负载,提升了火箭的整体性能。

未来宇航航天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锋行一号(FX-1)空间飞行器是国内首个、全球第三个服务于卫星组网发射和在轨服务的商业飞行器,具备自主在轨飞行、长期在轨驻留和服务的多功能轨道飞行器平台。未来宇航在轨交付业务负责人徐鹏威告诉记者,这款飞行器主要解决卫星的“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近年来,火箭越做越大,卫星越做越专业化,一次火箭发射可容纳的卫星数量不断增加,国内最多已实现“一箭41星”。许多小卫星“拼箭”上天后,往往要通过自己的推进系统攀爬到目标轨道上。

徐鹏威说:“锋行一号(FX-1)空间飞行器最多可搭载总重不超过200千克的多颗卫星,并将每个小卫星送到目标轨道上。通过这种方式爬轨的卫星,推进系统可以减半,攀爬的时间成本可以转化成寿命。”

空间飞行器还可以在轨道上长期停留约3年,一方面起到监测功能,观察部署卫星的情况,另一方面可携带备用星,在运行卫星失效的情况下快速替换。

商业航天市场广阔

中科星图主要聚焦商业航天的下游,以数字地球应用为核心。2024年底,中科星图收购了商业航天的上游企业星图天辰。子公司星图测控聚焦商业航天的中游卫星测运控服务,已于今年1月在北交所上市,被称为“北交所商业航天第一股”。

2024年,中科星图制定了“4+2”商业航天全产业链建设计划,包括4个卫星星座、1个全球测运控网络和运营服务中心和1朵空天信息“星图云”,积极开发航天综合电子系统。

中科星图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我们研判市场发展趋势,立足自身优势,规划了太空算力星座、太空感知星座、商业气象星座、商业电磁星座。算力星座可以满足‘天数天算’对太空计算的需求,气象星座可以满足面向航空航海、大众出行、灾害应急等精准气象服务需求。”

据统计,我国在规划的低轨星座卫星数量已近6万颗。随着低轨卫星星座快速发展,有限的地面测控资源难以保障如此大规模星座的测控数传需求,尤其是海外建站难题的凸显,在测控覆盖率上也很难满足星座需求,中继卫星应运而生。

苍宇天基副总裁韦晓辉告诉记者:“相比传统的地基测控与数据传输,中继卫星跟随地球运转,苍宇天基三颗高轨中继卫星即可对低轨道航天器实现100%的轨道覆盖,不会出现地面站由于位置限制而无法捕捉到目标的情况。”

中继卫星既能为火箭发射提供从起飞到星箭分离全飞行弧段的测控覆盖,还能将高安全等级数据直投至用户指定位置的数据接收站,大幅降低数据分发传输成本,保障数据安全。目前,苍宇天基已与几十家商业航天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专家建言产业发展

当前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但产业从建设期到发展期过渡,竞争日趋加剧,亟须牢牢树立安全发展的理念。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商业火箭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牟宇表示,难保发射“成功率”的底层逻辑在于,敏捷开发模式下的研制过程监管不透明,供应链变革带来的高效质量保证不托底,航班化高效发射需求与技术发展不匹配。若不能构建“安全+创新”平衡机制,产业健康发展将受到影响。

牟宇认为,须推动火箭从“结果性安全”向“全过程安全”破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商业火箭有限公司发展的途径是研发体系数字化重构、产保体系升级和智能化技术跨越。

牟宇倡议,构建产业安全生态,依托行业主体建立商业火箭数字化赋能、发射服务标准体系、供应链三大行业联盟。构建设计研发与运营数字化平台,实现基于模型的研发运营全数字化监管,制定统一供应链标准,推进行业整体进步。

东方空间(山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布向伟表示,面对严峻的安全形势,需要处理好安全与发展的关系。设计和验证永不停,强化火箭本质安全。可靠是安全大厦的坚实地基。

布向伟提出四点建议:一是牢固树立企业主体责任,尊重研制规律;二是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建立和完善商业航天的安全制度和量化标准;三是统筹行政管理归口,面向航班化发射,提前研究和实践相适应的监管方式和制度;四是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国有与民营互补,充分利用我国航天近70年积累的宝贵经验和财富,强化转化应用,加快商业航天安全监管体系构建及高质量发展。

编辑: 郭峰
关键字: 商业航天

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