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完善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坚持不懈做好“支农支小”工作

证券日报网 2024/03/14
导语

来源:农村金融时报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金融支持。建立完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增强金融服务能力,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当前金融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

多年来,金融机构不断提升信贷水平、创新金融产品,在助力农业产业发展及乡村振兴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23年末,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56.6万亿元,同比增长14.9%。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向纵深推进,如何让金融赋能乡村振兴变得更为“多元”和高效?如何持续加大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在今年全国两会上,这些话题备受相关领域代表委员们的关注与热议。

发挥金融力量

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是今年全国两会上热议的话题之一。

“从高质量发展新要求来看,构建农业科技创新生态,让企业深度参与其中,发挥其在市场转化、资源配置、模式创新等多个维度的重要作用,把科技创新、产业振兴和金融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是开辟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径。”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在接受《农村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推动“科技—农业—金融”良性循环已成为推进“农业强国”、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

在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建湖县天和生态农业合作社理事长、建湖县高作镇陈甲村党总支书记鲁曼看来,供应链金融对农业产业化发展至关重要。

“供应链金融可以在研究农业供应链的基础上,利用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信用优势,以核心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打通整个链条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将分散孤立、高风险、低收益的农户、小微企业与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捆绑在一起,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改变传统金融机构与农户一对一的授信模式,解决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鲁曼说。

谈及如何推动农业供应链金融发展,鲁曼建议,一是利用区块链技术提高农产品供应链透明度。二是开发农产品期货及衍生品市场。三是推广农产品供应链金融服务。四是建立农产品供应链风险共担机制。五是加强农产品供应链的数字化管理。六是推动农产品供应链的绿色发展。

而针对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强调要“完善乡村振兴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等要求,相关领域的不少代表委员也提出了更多具体的建议。

在接受采访的代表委员看来,引导社会资本有序投入农业农村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一项重要举措。

“鼓励金融创新,引导社会资本有序投资农业科技。”刘永好表示,针对农业科技专业性强、周期较长、细分行业多且规模有限的特点,通过完善相关金融法律法规和政策框架、建立健全农业科技信贷配套机制、打造多层次的农业科技资本市场等多种形式,引导社会资本对农业科技领域有序高效投资。同时,鼓励农业、科技部门联合金融机构深入科研、产业、投资一线进行深入调研沟通,以促进科研成果的企业应用和引导优质项目投资为主要目标,开发建立农业科技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和融资服务体系,积极推动农业农村金融产品创新。

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表示,农业制度支持体系是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但存在金融机构支持力度不够、社会资本参与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他建议,完善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多元投入机制。加大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大力推动社会资本参与,加强政府、金融机构与社会多元投入协同联动。

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有活力的民营经济是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2024年以来,一系列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积极信号持续释放。

今年全国两会,“民营经济”亦是高频词。3月3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副秘书长兼新闻发言人刘结一表示,中共中央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中,金融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何继续做好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亦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相关领域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刘永好告诉记者,应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特殊时期的金融和资金支持,不在特殊困难时期抽贷,在新增贷款和发债担保增信方面给予支持。

“支持和鼓励金融机构提升民营企业在信贷投放中的比重。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在各银行贷款总额不减少,增幅比例不低于各银行企业贷款增幅平均比例。同时,给予民营企业征信保护机制,如发生展期,在不超过企业总融资额比例和期限的情况下,不在征信上体现。”刘永好表示,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在公开市场发行债券,鼓励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以及国有大型增信公司等加大民营企业债券发行担保。

与此同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也备受代表委员们的关注。

全国政协委员,恒银金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江浩然谈到,科技型中小企业普遍规模较小,缺乏有效抵押物,如果大多数银行在审批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时运用技术手段不足,仍然主要依赖传统的抵押担保方式,不仅影响贷款审批的效率和质量,还给金融体系带来一定的风险隐患。

为此,他建议,推动信贷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倾斜,根据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定需求和风险特征,不断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政策,引导企业用好普惠小微贷款等工具以及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大力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股权质押融资等新型配套政策;结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经营活动场景,积极开发“设备贷”“采购贷”“租金贷”等定制化金融产品,帮助企业拓宽多元化贷款渠道。与此同时,拓宽科技型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值得一提的是,对民营企业而言,好的营商环境离不开法治建设。近期,关于民营经济促进法起草工作已经启动的消息,让全国人大代表、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倍感振奋,他也期待着这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能够尽早落地。

记者了解到,2023年全国两会,徐冠巨就曾呼吁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今年,他又一次建议加快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

“‘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制定,既是用法治的方式保障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需要,也是稳定民营经济发展预期、提振民营企业家信心、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徐冠巨说。

随着近年来金融监管部门出台系列政策举措,以及各类金融机构不懈努力,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量增、面扩、价降”得以稳步实现。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也在1月24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不断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落实好金融支持民营经济25条举措,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加强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合作

推动科技金融健康发展

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新时代科技强国的需要。

全国政协委员、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主席王冬胜表示,近年来,金融监管部门、科技部门和金融机构多措并举,有针对性地提升高端制造业、专精特新企业及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融资便利化。同时,通过推动科技金融试点建设,形成许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和经验,为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需要通过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与各类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湖北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林建华表示,现阶段,科技金融工作距离这一目标仍存在一定差距。

林建华认为,从银行信贷支持的视角看,对科技型企业看不懂、看不准和不敢贷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原因主要是“三个不匹配”,包括信息供求不匹配、金融服务能力与科技创新的专业性不匹配、科创贷款收益和风险不匹配。

林建华建议,应在国家层面加强信息整合共享,搭建统一的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同时,完善投贷联动金融服务体系。此外,支持武汉等科技创新较活跃的地区开展科技金融改革先行先试,并加大既懂金融、又懂科技的复合型专业化人才培育力度。

为进一步推动科技金融健康发展,王冬胜提出三方面建议: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并加大政府资金和相关政策对科技创新和转型的支持。二是加强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的深度合作,引导金融机构依据科技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际需求,运用好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股权、债权以及保险等各种金融手段,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不同监管机构也应为金融机构不同产品和服务的推出提供政策支持,并提升监管容忍度。三是注重跨学科人才培养,提升金融机构服务科技企业的水平。

目前,不同类型银行发展科技金融的阶段性和侧重点有所不同。大型银行在发展科技金融方面,探索时间较长,目前已形成一些实践经验,取得了一定成果,正寻求更大的创新与突破;而众多中小银行则陆续开启积极探索科技金融发展的步伐,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努力寻求更适合自己的突围方式。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魏革军建议,推动大中型银行设立科技金融事业部,探索科技金融发展新路径,能更充分地调动我国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汇集。

“银行机构发展科技金融事业部是立足社会发展需要,适应科技创新时代金融服务需求的积极作为,不仅有利于集中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倾斜,也是实现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我国经济实现从‘投资驱动型增长’向‘创新驱动型增长’发展的有效途径。”魏革军说。

江浩然则表示,中小银行应在大力推动数字化转型的基础上,合理开展外部合作,通过引入场景、增信、风控、数据服务等方面的各类专业化机构,在获客触达、风险管理、风险分担方面获得有效助力。

编辑: 郭峰
关键字: 农村金融

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