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ST股频敲面值退市警钟 投资者“用脚投票”回避风险

证券时报 2024/05/31
导语

证券时报记者 王小伟

近期,一些并未被ST及*ST处理的公司,要么触发面值退市的红线,提前锁定“面退”;要么相关风险悬顶,在1元左右面临方向选择。双路并进之下,低价公司面值退市敲响警钟的情况,在今年首次密集出现。

非戴帽公司经历这一轮“面退”风险,可以归纳出一些共同特征。首先,二级市场方面,不少公司在1元附近加速重挫,且以连跌形式导致股票流动性骤降,甚至没有给出先期布局的资金出逃机会。其中,正源股份从5月23日跌停后,后续交易日连续5个一字跌停,并终成为A股今年首只面值退市的非ST股票。

其次,股价重挫猝不及防,部分公司没有自救时间。与此前不少公司面值退市前突然祭出增值、回购、重整等自救措施以期“保壳”不同,本轮遭遇面值退市风险的公司,虽然也有申华控股等积极自救,但相当比例公司的自救动作不多,包括吉视传媒、正源股份等都未能拿出自救手段。

然后,从基本面来看,这一轮遭遇面退风险的公司,财务指标表现不佳,尤其是净利润指标,成为这一轮资金扬弃的重要指向。典型代表是吉视传媒,公司5月30日盘中股价跌破1元。从营收指标来看,每年都在10亿元上方,且审计意见均为标准无保留,但由于近年来连年数亿元规模亏损,盈利能力加速下滑,这显然提升了资金的谨慎情绪,股票被投资者用脚投票。

最后,财务存疑、股份冻结、常年诉讼、股权质押等老问题伴生。以中银绒业为例,公司2023年年报就被交易所下发问询函。此外,还有一些公司深陷困局、积重难返。这与内控规范、稳健经营、积极回报投资者的公司形成鲜明对照。

从退市视角来看,这一轮非戴帽公司股价的连续重挫,具有特殊意义。近些年来,一方面退市公司家数上升,另一方面公司结构也有所变化,尤其是面值退市比例抬升。

相较于此前的风险警示类个股,即便部分公司没有风险警示、披星戴帽的缓冲,也会鸣响起面值退市的警钟,这是资金层面对问题公司或者基本面较差公司的提前扬弃,本质上可以理解为是资金的市场化力量显威。

随着新“国九条”落地,退市新规持续发威,绩差股或问题股,即便暂时没有触碰风险处理红线,也会面临各项考验。对于二级市场资金来说,他们是否投票、何时投票、怎样投票等层面,有着更高的灵活度。基于此,资金对非ST公司的扬弃,比对ST公司“面退”的投票时点,来得更为前置。

对于投资者来说,退市新规之下,“面退”公司结构生变,不管是否戴帽,倘若锚向问题公司或者绩差公司,就需要更加谨慎判断投资风险,更加理性参与投资,“保命”优先级要大于“赚钱”。这显然有利于市场新陈代谢的进阶,以及投资新生态的构建。

而对上市公司来说,则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挑战之一就是对市值的关注、对投资者和中小股东的关切需更加用心。在本轮鸣响面值退市风险警报的公司中,有相当比例在这方面存在短板。而要想成为资本市场的“合格生”,需要给市场和投资者,拿出更多诚意。

编辑: 文静
关键字: ST

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