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守护私募基金的资产

上海证券报 2024/09/10
导语

谁来对基金资产的安全负责、如何更好地守护底层资产,是私募业及相关方必须直面回答的问题。在业内人士看来,私募管理人、托管方以及销售渠道须形成合力,夯实私募行业发展的基石。据悉,多家私募管理人已在合同层面对投资范围、嵌套层级等方面做了优化约定,并提高了信息披露的频次与质量。多地监管部门则对辖区内私募开启检查,针对未托管产品、产品嵌套等情况进行排查,避免底层资产“裸奔”

◎记者 马嘉悦


十几亿元存款不翼而飞,卷款“跑路”,挪用基金资产……今年以来,这些事件不时链接着私募行业,给投资者带来了不安全感。

8月,多位投资者向上海证券报记者反映,无法赎回在某浙江私募购买的现金管理类产品,查询银行流水得知,作为基金底层资产的大部分存款已被人转走。

令市场惊讶的是,一只正规托管的私募基金,竟会出现底层资产不翼而飞的情况。这并非私募业首次出现基金资产安全问题。从去年华软新动力产品“爆雷”,到今年瑞丰达资产“跑路”事件,私募基金资产的安全性引发广泛关注。

谁来对基金资产的安全负责、如何更好地守护底层资产,是私募业及相关方必须直面回答的问题。在业内人士看来,管理人、托管方以及销售渠道须形成合力,夯实私募行业发展的基石。据悉,多家私募已在合同层面对投资范围、嵌套层级等方面做了优化约定,并提高了信息披露的频次与质量。多地监管部门则对辖区内私募开启检查,针对未托管产品、产品嵌套等情况进行排查,避免底层资产“裸奔”。

私募风波: 底层存款不翼而飞

8月,一位投资者向记者反映,购买了某浙江私募旗下风险等级极低的产品,购买时销售人员称产品底层投资于某银行的协议存款。但是,今年7月该私募发布公告称,银行没有按照约定提供估值明细,产品不能进行净值更新,赎回业务也随之暂停。

从投资者提供的银行流水来看,从2019年2月19日开始,这家浙江私募通过“月月盈”“长实”“长秀”等系列产品投向某银行的协议存款,截至6月28日,存款合计余额本应超过12亿元,但实际存款仅为8万多元。

据记者了解,这家浙江私募是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正式登记的管理人,产品也存在券商托管方,为何基金底层资产不翼而飞了?

对此,涉事各方各执一词。银行方面称,私募基金合同曾约定不得开通网银,不过私募管理人与银行签订补充协议开通了网银。而私募表示,是银行方面违反规定开立网银,导致基金专属协议存款账户资金被转出。

这并非私募业首次出现基金资产安全问题。据公开资料,今年5月,瑞丰达资产“跑路”事件曾引发轩然大波。该私募通过层层嵌套、集中投资新三板、规避信息披露等方式,“套走了”数十位投资者的本金,如今已被证监会立案。去年11月,一则“杭州私募造假跑路,引发百亿FOF私募华软新动力踩雷”的消息也备受市场关注。杭州瑜瑶、深圳汇盛等私募也因多层嵌套、违规信息披露等情况,令旗下多只产品陷入赎回危机。

“接二连三的跑路、‘爆雷’,让私募几乎成了‘诈骗’的代名词。”沪上某头部私募的市场人士直言,如今的私募基金行业面临巨大信任危机,许多个人投资者不仅不愿购买私募产品,而且希望尽快赎回。

某FOF私募的一位人士也透露,去年“杭州私募跑路”事件发生后,公司旗下产品被赎回超过50亿元,目前管理规模只有高峰期的一半。

投资者对私募基金的不信任,在数据上也得到了体现。中基协数据显示,截至7月末,存续私募基金管理人20732家,管理规模为19.69万亿元,而在去年9月末,存续私募基金管理人达21730家,管理规模为20.81万亿元,不到一年时间私募基金管理规模缩水超1万亿元。

灵魂拷问: 哪里出了问题?

自私募阳光化以来,私募管理人和基金产品不仅要在中基协登记备案,而且其产品运作还要有托管方,基金资产安全本该有保障,为何如今风险频出?业内人士给出的答案是:有漏洞。

首先,部分私募管理人在合规方面存在漏洞。

据某私募人士透露,FOF产品底层投资其他基金产品,需要定期通过所投基金给出的估值表进行风险评估和投资决策,但是一些FOF管理人风险意识不强,合规体系也不完善,不把控此类风险,只看一级估值表了事,根本无法提前识别风险。

另外,一位中型私募的合伙人直言,多家私募的合规岗位形同虚设。“对于一家私募来说,合规部门应是独立且具备一票否决权的,但是在大多数机构中,合规部门的话语权并不大,最多尽到提示义务,最终仍取决于私募创始人的自律性”。

其次,私募基金托管存在漏洞。

某券商人士表示,目前私募托管人仅能获取托管产品的投资者信息以及投资下层标的的信息,如果底层标的不配合提供估值表,那么托管人在穿透核查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无法提前识别基金资产的风险。而且此前很多老产品处于无托管状态,嵌套之后托管更加难以穿透。

多位私募合规人士也称,一方面,国内托管收费不高,尤其是在激烈的竞争下,托管费用呈下降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托管机构的运营效率与资源投入,导致其难以穿透基金底层资产,全面确保资金安全;另一方面,从合同关系来看,托管的职责主要聚焦于对私募管理人的监督与协作,当基金资产面临潜在风险时,托管机构能够迅速向私募管理人发出警示。然而,若私募管理人蓄意违规挪用基金资产,受限于现有权责法规,托管机构往往难以直接干预或阻止此类行为。

此前,监管部门曾发文通报券商托管业务存在三大风险点:一是未做好委托人资格审查;二是业务合规风控不到位,部分机构为了抢占市场,不惜牺牲合规底线,压低收费或降低标准;三是人才和系统投入不足。

再其次,补充协议签订环节存在漏洞。

不管是今年瑞丰达资产“跑路”事件,还是近期的存款“消失”事件,都出现了补充协议的身影。具体来看,瑞丰达资产曾与投资者签订补充协议不能进一步外投契约式私募基金,却在投资者不知情的情况下撤销协议,实现了多层嵌套。上述浙江私募则可能在投资者不知情的情况下与银行签订补充协议开通网银。

“根据监管规定,私募基金产品全体投资者签字同意,是修改基金合同的必经步骤。但从上述两起风险事件来看,协议生效流程大概率存在一定的漏洞。”某私募合规人士表示。

生存之本: 确保资产安全需多方共同努力

“抛开业绩不谈,如果基金资产随时会被挪用,谁还敢买私募产品?”某投资者的质问道出了当前私募业存在的问题。多位业内人士认为,确保基金资产安全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种种迹象显示,私募相关各方正在查补漏洞。

注册地在华东的某私募有关人士透露,近期辖区证监局启动了私募检查工作,要求私募检查财务、产品、投资者三方面信息,重点检查产品嵌套情况。6月7日,中基协还向部分私募管理人下发《关于开展未托管私募证券基金专项核查整改的通知》,要求自通知发布之日起3个月内,未托管私募证券基金应当聘请托管人。

今年二季度,部分托管方则向私募管理人通告了投资基金投资层级监督规则,告知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可以再投资一层资产管理产品,但所投资的资产管理产品不得再投资非公募资管产品,在母基金规则出台前,应按照资管新规不超过一层嵌套标准执行。

卓德投资副总经理李进称,今年托管方对托管的私募基金进行了全面梳理,在产品投资范围、策略名实相符、产品类型、组合投资、杠杆比例等方面要求管理人修改合同。在衍生品投资方面,托管方则要求管理人提供交易情况、四级估值表等以提高信息透明度和及时性,对新备案的产品投资范围是否含有金融产品、穿透投资者是否有FOF等也进行了严格审核。

很多私募为了重获投资者信任也积极改进。某百亿级量化私募人士称:“今年以来公司根据客户需求,将发行的产品托管在指定托管方,实现对基金资产的严密监测。与此同时,公司会向机构投资者定期主动提供四级估值表,并提示和指导个人投资者在托管方查询净值,提高信息披露的频率和质量。”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9月9日,今年以来超300家私募被监管“点名”,挪用基金资产是高频出现的违规行为,危害基金资产安全的“劣币”正在被加速出清。

编辑: 郭峰
关键字: 私募

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