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国泰海通证券重组更名上市仪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交易大厅举行。随着一声锣响,在A股已经将近10年的国泰君安正式挥别A股,随之而来的则是“国泰海通”。
证券简称更名,也标志着国泰君安吸收合并海通证券这一史诗级的交易,度过了一个重要的节点,这一艘新的券业航母,也正式进入“国泰海通”时代。
“国泰海通”正式登场
上市仪式现场,上交所与国泰海通签订《证券上市协议》,国泰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A股证券简称由“国泰君安”正式变更为“国泰海通”,A股证券代码“601211”保持不变。
上海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贺青在致辞中表示,国泰君安、海通证券的合并重组,对于助力金融强国建设、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更好引领证券行业创新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合并重组后,国泰海通将拥有更强大的资本实力、更完善的业务体系、更优秀的专业人才和更广泛的网络布局,将更好助力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能级。
“国泰海通将始终贯彻‘投资者为本’的治理理念,为投资者提供稳定回报;始终坚守主责主业提升市场竞争力,为资本市场发展贡献更大力量、为广大客户创造更多价值;继续推动改革深化提升、实现高质量发展,全面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积极研究谋划新战略、涵养厚植新文化、系统构建新架构,加快打造具备国际竞争力与市场引领力的一流投资银行。”国泰海通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健在致辞中表示。
2024年9月,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的合并重组大幕开启。这桩广受市场关注的合并重组项目,一直以“闪电速度”稳步推进,两家公司100天即完成了全部公司治理程序,137天即完成全部行政审批程序。
今年1月20日,国泰君安、海通证券同步发布公告,宣布合并重组获得香港联交所批准,圆满完成本次合并重组全部行政审批程序。
1月21日,国泰君安、海通证券公告,两家公司A股股票将自2月6日开市起停牌。其中,国泰君安2月13日复牌并刊登A股异议股东收购请求权申报结果,海通证券则停牌直至终止上市。
2月5日,海通证券迎来最后一个交易日,随后告别A股。
4月3日,国泰君安2025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选举了17名董事,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的董事与后续职代会选举产生的职工董事,共同组成国泰海通第七届董事会。
股东大会后,国泰海通第七届董事会召开了第一次会议,选举朱健担任公司董事长,聘任李俊杰为公司总裁,新公司的掌舵人至此敲定。
4月11日,国泰君安证券简称更名为“国泰海通”,陪伴A股投资者将近10年的国泰君安也告别历史舞台。“国泰海通”正式登场。
券业新巨头
合并后的国泰海通有多大?
根据国泰海通此前披露的模拟合并的2024年度财务报表审阅报告。截至2024年末,模拟合并的公司总资产1.73万亿元、归母净资产3283亿元,资本实力均位居行业第一;经纪业务手续费净收入118.22亿元,位居行业第一;投资银行业务手续费净收入46.03亿元,位居行业第一。
内部组织上,国泰海通设立了财富管理、研究与机构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固定收益业务、权益业务、信用业务、金融科技等7个业务或管理委员会,设置了41个总部部门。此外,上海、浙江、北京、深圳、广东、江苏等地还有44家分公司。
不久之前发布的国泰海通2025年第一季度业绩预增报告显示,预计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人民币112.01亿元至人民币124.45 亿元,同比增加 350%至 400%;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人民币29.73亿元至人民币33.83亿元,同比增加45%至65%。
国泰海通在公告中解释,2025 年一季度,公司主动把握市场机遇,全面推进零售、机构和企业三大客户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各项业务稳步发展,取得较好经营业绩。
同时,该公司积极推进换股吸收合并海通证券有关工作,公司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增长的主要原因为本次吸收合并产生负商誉;公司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增长的主要原因为公司持续提升主营业务竞争力,财富管理、交易投资等业务均实现较大幅度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