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网资本市场讯 连续三年亏损,净资产不足3亿元的金刚玻璃(300093.SZ),因加码光伏异质结电池,股价一度最高上涨达271%。16日公司号称,拟斥资近42亿元扩产。
这一远超公司自身体量的扩产动作,引起监管层的关注。6月20日,深交所向金刚玻璃下发关注函,要求其回复相关问题。
42亿元资金从何处来?
6月16日,金刚玻璃披露,拟与控股股东广东欧昊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欧昊集团”)共同出资设立一家子公司,以此作为实施主体,建设4.8GW高效异质结电池片及组件项目,建设周期为18个月。
其中,金刚玻璃、欧昊集团分别出资5100万元、4900万元,占注册资本的51%和49%。公司初步预估,项目总投资额为41.91亿元,由双方共同投资建设。
“公司出资的资金预计来源于自有资金及股东借款,控股股东出资部分由其自筹解决,同时匹配项目贷款或专项借款完成资金投入。”金刚玻璃在公告中如是说。
从其自身资金状况来看,截至2021年末,金刚玻璃账面货币资金1.41亿元,其中1.11亿元受限,原因为“银行定期存单、票据池、保函保证金”。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金刚玻璃账面货币资金1.85亿元,尽管未披露受限资金情况,但较其短期借款及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2.73亿元,尚存在0.88亿元的资金缺口;公司净资产由去年末的3.08亿元降至2.78亿元。
同时,公司控股股东欧昊集团的资金也并不宽裕。
去年2月,欧昊集团曾计划在12个月内增持公司不低于2600万股,但随后该增持计划“爽约”,不仅增持时间延长至2023年2月,增持数量也减少600万股。
在交易所的问询下,2月14日,金刚玻璃回应称,因公司每股均价由增持承诺时的8.35元涨至31.43元,增持成本大幅上涨,欧昊集团完成剩余股份增持预计仍需4.07亿元。
截至2022年2月9日,欧昊集团拥有货币资金2.07亿元,自由可用资金0.47亿元,非受限可使用授信额度0.2亿元。同时,由于向金刚玻璃提供借款,受融资环境收紧、疫情等因素影响,业务回款低于预期,欧昊集团短期内难以完成增持资金的筹措。
金刚玻璃及其控股股东账面可用资金不超过3亿元的情况下,余下近40亿元资金如何筹措?
对此,深交所要求公司说明项目贷款和专项借款的具体形式,是否已签订意向协议;欧昊集团增持进展情况,结合已获得及未使用的银行授信额度、各项资产抵押情况、光伏项目出资金额及资金来源,分别定量分析公司、欧昊集团是否有能力完成光伏项目出资。
连亏三年,All in光伏电池
金刚玻璃主营业务为各类高科技特种玻璃、防火玻璃系统、防爆玻璃系统、防火门窗的研制、开发、生产,曾因负责奥运会主场馆鸟巢项目的玻璃幕墙而名声大噪。
2010年上市之初,金刚玻璃也曾试水光伏“BIPV”项目,但仅坚持了两年便因“销售不及预期”而被搁置。
2015-2017年,金刚玻璃营收稳定增长,净利润从462万元涨至1790万元,尤其是2017年,公司净利润增速达282%。但这一“成绩”却在2020年4月被证监会查明,金刚玻璃三年虚增利润超过1亿元。
财务造假被揭开后,金刚玻璃难掩业绩颓势。2019-2021年,公司合计亏损4.21亿元,再度将目光锁定火热的光伏赛道。
2021年6月,金刚玻璃宣布,拟8.32亿元建设1.2GW大尺寸半片超高效异质结太阳能电池及组件项目,随后拟4.8亿元向迈为股份购买生产设备;同年11月,金刚玻璃再公告,拟向中环股份采购不少于7010万片N型G12光伏单晶硅片,预计金额6.67亿元。
对于金刚玻璃能否负担高达十位数的投资款,深交所也曾通过关注函,要求公司说明项目资金来源。金刚玻璃表示,欧昊集团将为公司提供不超过5亿元借款。
目前来看,自宣布重启光伏项目后,金刚玻璃的资产负债率迅速由2020年的48.78%攀升至今年一季度末的83.13%。
深交所亦关注到公司的负债情况,要求公司结合本次光伏项目融资资本成本及还款安排、公司已有业务经营性现金投入需求、前次1.2GW项目投建所需资金投入等,定量分析本次光伏项目投资是否会对已有业务产生重大影响、公司是否具备还款付息能力。
“异质结”什么来头?
事实上,不仅金刚玻璃欲借异质结电池“翻身”,ST中利、东方日升、爱康科技、海源复材等2021年出现亏损的公司,也均有加码异质结电池的动作。
2021年8月,“甩卖”光伏电站回笼资金的爱康科技曾披露,未来五年内将打造22GW异质结电池、组件制造实体企业。
1月28日,东方日升计划定增募资不超过50亿元,用于5GW N型超低碳高效异质结电池片与10GW高效太阳能组件项目等。
今年3月,被审计机构出具“非标”意见的ST中利披露,拟5年投建5GW异质结电池、5GW光伏组件制造项目,总投资约为50亿元。此外,6月1日,海源复材披露,拟投建600MW HJT高效异质结电池生产项目。
为何这些亏损企业纷纷看中了“异质结”?
据了解,随着P型PERC电池转化效率迫近24%的理论极限值,拥有更高转化效率的N型电池被视为下一代电池技术,主流方向包括TOPCon、HJT/HIT(异质结)、IBC。
中信建投曾分析指出,三者之中,TOPCon现阶段成本相对较低,且可基于现有庞大产能改造,头部企业将会持续探索,2022年将迎来产业化量产元年。异质结电池参数性能最优、降本增效路径最为清晰,较大概率成为下一代主流技术。
从光伏企业的动作来看,已拥有巨大存量产能的头部厂商,优先选择可基于PERC产线升级改造的TOPCon路线。今年4月,天合光能启动了8GW TOPCon电池项目;晶科能源合肥及尖山共16GW项目即将完成爬坡满产,预计全年TOPcon组件出货量将达10GW。
“TOPCon相较PERC技术转化效率更高,相较HJT、IBC等技术更具性价比,量产工艺更成熟。”晶科能源相关负责人曾这样表示。
与之相对的,金刚玻璃、ST中利等新进者更为激进,直接跨入转化效率更高的异质结路线,试图以新技术实现“弯道超车”。
例如,金刚玻璃就预测称,“4.8GW高效异质结电池片及组件项目”建成稳定投产后,预计年均营收63.76亿元,年均利润总额7.67亿元。
技术虽好,但摆在这些企业面前的还有高居不下的建设成本。《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路线图(2021年版)》显示,Perc电池的设备投资为1.94亿元/GW,TOPCon为2.2亿元/GW,HJT电池片设备是4亿元/GW,三者差距显而易见。
或基于此,机构纷纷预测,相较于大手笔扩建异质结电池产能的企业而言,光伏异质结背后的“卖铲人”才是此轮扩产的大赢家。
浙商证券认为,异质结设备未来5年行业复合增速超80%,龙头市值有望超1000亿元。
东吴证券周尔双表示,2021年-2022年是异质结电池降本的关键节点,预计2022年异质结电池新增产能将达20GW-30GW,龙头设备商将充分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