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这两年:制度创新与科技转化且行且歌

证券日报 2021/09/27
导语

近两年科创板硕果累累

一、护航科创 累结硕果

2019年上交所科创板注册制的施行开启了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新时代。两年以来,科创板作为我国新经济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注册制改革试点成绩有目共睹,改革“试验田”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极大地促进了科技创新与资本市场融合共生,已成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重要一环。

(1)政策呵护、配套制度加持、板块定位明确坚守“科创初心”

自2018年11月5日提出要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建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起,至2019年6月13日科创板正式开板,随后,首批25家上市公司于2019年7月22日正式亮相,仅用了不足9个月的时间,充分体现了监管层推进发行制度改革的决心和效率。

众多配套规则及不断推出的新规均体现出科创板对企业的针对性与包容性,如2021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提出,科创板引入做市商制度,实施买卖双向报价,在适当降低投资风险的同时,增加了股票流动性;再如上市后股权激励制度的创新,通过更具广度和深度的激励模式提升了公司核心人才队伍的忠诚度和稳定性。

(2)对标纳斯达克,多层次资本市场初显成效

科创板的市场定位是对标全球性先进成长期的公司市场纳斯达克,设置区别于主板的多套发行标准,以满足符合“科创”定位的不同企业上市需求。现行的五套标准中,与主板对企业苛刻的盈利条件不同,科创板以“预计市值”作为衡量标准,结合营业收入、净利润和研发投入等财务指标,为目前在关键领域通过持续研发投入已具备核心技术或取得阶段性成果、拥有良好发展前景、但财务表现不一的各类科创企业提供了上市渠道,弱化了对当前盈利能力的考量,门槛较主板明显降低,给予科创企业上市更大自由度。

除了上市门槛降低外,在科创板注册制下,上市流程大幅简化的同时缩短了上市审核周期,提升了企业发行上市的效率。目前,科创板审核周期约为6个月-9个月,证监会在上交所审核通过后20个工作日内完成注册,相较主板市场前期平均18个月-24个月的发行周期大幅提速,更好地满足企业融资需求,并有效降低了企业的发行成本。

为帮助科创企业成长,上交所除了为科创板设置了上市委员会外,还另外设立了科技创新咨询委员会。同时,作为增量改革的重大探索,科创板试点注册制以信息披露为核心,在发行、上市、交易、退市、再融资、并购重组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创新,落地成果突出,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二、落地效果显著

支持“硬科技”示范效应凸显

截至2021年7月22日,两年间,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实现了从0家到313家的快速增长,上市募资规模3874.38亿元,总市值达48784.35亿元。

从行业分布来看,科创板313家公司聚焦于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三大行业上市公司占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的70%,初步形成了产业集聚,科创板支持“硬科技”的示范效应越来越明显。

科创板注册制落地为证券公司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业务良机,除了投行项目绝对量上的增加以外,考虑到科创板IPO项目的自身特点,券商不仅需要承担保荐功能,还需要担负询价定价、发行承销和销售的责任,这促使券商从过去的只关注佣金收入向多维度全流程参与转化,中长期深度参与企业的成长全过程。这种职责的转变不仅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券商的佣金收入,还能大幅增加企业黏性,便于多条线同时发展业务,深挖企业潜在价值。

同时,科创板的跟投制度要求承销科创板项目的券商以一定比例的自有资金进行跟投,这不仅给券商设置较高的资本金准入门槛,也对券商作为投资者的定价和甄选承销标的公司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科创板的落地大力推动券商从“承销保荐”到“大投行”模式的转变,使证券公司投行、投资、研究、经纪、信用等业务单元高效协同,在公司内部实现科创板项目从培育、跟投、估值定价、发行上市到股票交易各个环节的顺畅运行。

三、市场反响热烈

板块持续健康平稳运行

两年间,科创板坚持高质量发展道路,各项指标平稳运行。截至2021年7月22日,已有313家公司在科创板上市,月均上市公司数量13家,比同期的主板多19.92%,比创业板多36.09%。

自开板以来,科创板流动性保持平稳向好。近一年来,科创板股票日均成交额稳步上升,2021年板块日均成交额达352.89亿元,同比增长29.48%,在A股市场中占比增加至3.77%。科创板股票的日均换手率维持在较稳定且偏高位的水平,2021年科创板股票日均换手率为0.92%,高于同期上交所市场日均换手率0.89%。

四、上市企业领军地位确立科创板助力功不可没

2020年,在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下,科创板上市企业共计实现营业收入4715.15亿元, 同比增长18.66%,约80%的公司营业收入实现正增长,13家公司实现营收翻番,超25%的公司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564.84亿元,同比增长58.51%,72%的公司归母净利润实现正增长,36家公司增幅在100%以上,最高达6527.66%。

科创板公司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和科研成果转化。根据上交所数据,2020年全年板块上市企业合计投入研发金额422.71亿元,同比增长22.91%。剔除采用第五套指标上市的公司后,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平均比例达12.03%,比去年提高1.1个百分点。

硬科技转化生产力突围

财务数据背后是科创板支持“硬科技”的效应发挥,是产业集聚和品牌效应的逐步显现,是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生动体现。科创板运行以来,始终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以及生物医药等六大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一、研发投入比重“高”

2020年年报数据显示,科创板公司研发投入与营收之比中位数为9%,研发人员占公司人员总数比重平均为28.6%,均高于A股其他板块。科创板企业中2020年研发支出超10亿元的共有7家。研发支出占比最高的10家公司均来自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物产业,其中生物产业公司占据了9个席位。

二、核心技术专利门槛“硬”

作为我国资本市场的高科技代表企业,很多科创板公司已经成为所属行业细分领域的领头羊,具备明显的技术优势,在某些领域的技术更是比肩甚至超过国际水平。

根据智慧芽数据,截至2021年6月30日,科创板公司专利总申请量为9.7万件,有效专利量5.1万件,授权发明专利量2.8万件。平均每家科创板上市公司专利申请量为322件,有效专利量为169件,授权发明专利量为94件;而上市公司专利申请总量中位数为148件,有效专利量中位数为76件,授权发明专利量中位数为26件,相较科创板企业表现相对传统。

三、技术转化生产力“快”

科创板的服务功能和服务效率已被市场认可,单个企业的募资规模区间分布已与主板相当,全面提升了股权融资效率,为中国硬科技企业提供了一条全新的绿色通道。同时,科创板也为VC、PE引入了新的退出渠道,明确退出通道反过来又有利于资本进入,促进科创企业与资本市场的良性循环。这有助于新经济龙头加速形成,加速了企业优胜劣汰的进程。

四、核心人才稳稳锁定

科创板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探索和实践表现突出。自科创板开市以来,共推出了153份股权激励计划,远高于同期沪深两市其他板块股权激励计划占新上市公司的比例。其中2019年为4份,2020年为63份,2021年年初至7月22日则为86份,超过去两年总和。大部分科创板公司股权激励的对象不仅包括公司高管,也包括公司部分研发、管理等核心人员。绝大多数科创板公司采取股权激励的标的物是股票,激励方式为上市公司定向增发股票。此外,有2家公司采用期权进行奖励,方式为“授予期权,行权股票为上市公司定向发行股票”;2家公司采取股票增值权的方式进行激励。

153份股权激励计划涉及有111家公司实施股权激励(一些公司实施不止1次) ,占科创板公司总数的近三分之一;从行业上看,新一代信息技术公司数量居前。

除了股权激励以外,加强国际人才合作,加大高校人才定向培养,落户、安家、子女入学等配套政策也成为支持科创板企业锁定人才的重要手段。

五、产业链集群效应“好”

科创板集聚了一批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科创企业,产业集聚和品牌效应逐步显现。通过分析,不难发现:

一是核心龙头企业集聚成为科创板的突出特点。尤其是这些公司的核心技术,在行业内均处于领先地位,成为推动科创板上市公司成长背后的源动力,化为科创板的优势所在。

二是与各产业相关的公司逐渐覆盖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各个环节。如澜起科技、沪硅产业等29家集成电路公司涵盖了上游芯片设计、中游晶圆代工及下游封装测试全产业链,同时兼备半导体材料和设备等支撑环节;与新能源产业相关的公司则涵盖了光伏发电的中游组件制造、下游光伏电站配套设施、发电上网设备、电力存储等。

三是三大省市成为科创板公司集聚地。两年来,科创板上市公司已覆盖我国17个省及3个直辖市,上市公司数量最多的是江苏省,共有60家公司在科创板上市,其次是广东省及上海市,分别有51家、44家公司在科创板上市,上市公司数量占据科创板半壁江山。

六大重点产业研究诊断

(1)研发投入持续快速提高,科创属性突出

根据Wind显示,截至2021年7月22日,科创板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板块中已上市公司共有110家,合计占科创板上市公司总量的34.9%。

相比于非科创企业,科创板新一代信息技术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占总营收比重更高,平均值为16.67%,远高于传统行业的上市公司。科创板新一代信息技术上市公司研发投入总额2018年为153亿元,2019年为184亿元,2020年为218亿元,连续两年的研发投入增长率保持在15%以上。研发投入持续高增长意味着科创板新一代信息技术上市公司能够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科技创新道路上不断前行,进一步增加了科创板的硬核科技底色。

(2)核心技术专利门槛“硬”,注重技术研发与产业融合

在科创板企业高强度的研发投入背景下,根据爱企查显示,科创板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110家上市公司中,专利总申请量为5.28万件,有效专利量3.35万件,授权发明专利量1.42万件。平均每家上市公司专利申请量为481件,有效专利量为305件,授权发明专利量为130件。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高市值科创板公司中科创力表现突出,市场潜力较大。

(3)募资规模勇冠全场,聚焦研发与项目建设

根据Wind显示,截至2021年7月22日,科创板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110家注册公司中,募资总规模为2005亿元,科创板合计募资3943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募资规模占比达50.85%,远大于其他板块。其中,超募成为新一代信息产业企业上市的常见现象,新一代信息产业中超募企业达73家,超募企业占比达到66.36%,平均超募比例为88.81%。

在资金用途方面,新一代信息产业企业所募资金的80.7%用于项目建设、科技研发以及发展与科技储备金,20%用于补充营运资金。上市企业大手笔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新产品的开发使得公司业绩稳步增长。

(4)锁定核心人才,股权激励计划井喷

根据Wind显示,在科创板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110家上市公司中,每家上市企业平均拥有研发人员409人,研发人员平均占比为37.43%,平均每家上市企业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数为21人,平均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数占比为1.83%。

科创板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110家上市公司中,进行股权激励的公司共有62家,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企业数量的56.36%。其中62家企业共进行了83次股权激励,个别企业甚至进行了4次股权激励。

(5)产业链集群效应明显,“卡脖子”产业突破形成有效支撑

科创板内新一代信息技术上市公司在科创属性、融资能力、成长性以及业绩等方面表现突出,并取得了高速发展。尤其是芯片半导体产业板块,集成电路占A股集成电路上市公司的半壁江山,形成了聚集效应明显、产业链上下游完备的产业集群,为芯片半导体等关键技术和产业的突破形成了有效支撑,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短板逐渐补齐。

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

截至2021年7月22日,共有313家公司上市交易,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53家,占比达到16.93%。

(1)研发驱动效应明显,投入水平显著高于传统行业

在研发投入方面,科创板高端装备制造产业53家上市公司2020年共计研发投入44.17亿元,占所有公司总营收的8.61%。其中,研发投入绝对值分布在0.13亿元-5.53亿元,研发投入平均数0.83亿元,中位数0.47亿元。从比例角度看,研发投入占总营收比重分布在3.83%-18.29%,平均值9.05%,中位数8.11%。

(2)核心专利构筑高端装备技术护城河

专利方面,截至目前(部分公司采用2020年年报数据),53家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科创板上市公司授权专利数量共计1.85万件。53家企业中,获得专利数量最多的有3339件,最少的有6件,平均每家企业获得授权专利350件。

(3)募投资金主要投向研发及扩产

IPO募资方面,53家高端装备制造科创板上市公司合计募资净额为371.39亿元,平均每家企业募资7.01亿元。其中募资净额最大值为43.68亿元,最小值为1.87亿元。募资投向方面,53家企业大多将募集资金用于产品研发及产业化、产能建设、渠道等项目建设,多数企业将较大比例资金用于产能方面,同时将部分资金用于研发中心建设。

(4)股权激励调动核心员工积极性

股权激励方面,53家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科创板上市公司中共有8家公司在上市后推出了股权激励计划。股权激励数量累计值(截至2021年7月22日)合计2993.35万股,占6家公司总股本的1.98%。其中,股权激励力度最大的企业股权激励数量达到总股本数的2.77%,最少的为当时股本的0.86%。

(5)高端装备聚集,产业升级效应显现

由于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具备涉及范围广、细分行业多的特性,目前53家已上市企业行业分布也较为广泛。从一级行业来看,有36家上市公司属于机械设备行业,6家属于国防军工行业,6家属于电气设备行业。

从细分行业来看,仪器仪表、铁路装备、航空装备、机床工具、机器人、智能装备等产业已经形成明显的产业聚集,未来高端装备产业链上市公司有望持续扩张,科创板将进一步助力优质上市公司推进高端装备行业产业升级。

三、生物产业:科创板上市助力研发,加速产业升级

(1)科创板医药公司的研发支出占比大幅高于医药制造平均水平

研发和创新是拓宽生物医药企业产品线、驱动生物医药企业增长的重要推手。由于科创板的特殊性,部分公司仍未实现盈利,该类公司营收较低而研发支出较大,我们选择以2020年是否实现盈利为标准,将科创板生物医药公司分为两类进行分析。

对于2020年实现盈利的62家公司,统计得到2018年至2020年科创板医药公司研发支出占营收比例平均值分别为12.47%、12.28%、11.93%。科创板生物医药企业研发支出比例大幅高于A股医药制造业平均水平。此外,科创板医

药公司研发支出的营收占比呈缓慢下降的趋势,和部分公司产品在2019年和2020年实现上市并快速上量有关。

科创板给了暂未盈利的公司上市融资的机会。随着科创板不断成熟,更多有潜力但尚未实现盈利的公司有望在科创板上市获得社会资金支持。

(2)科创板医药上市公司中以器械类持有专利数量最多

据最新统计数据,科创板生物医药上市公司总计申请专利11659件,已获得授权专利7224件,授权发明专利量3205件。平均每家公司申请专利208件,获得授权专利102件,授权发明专利量45件。

科创板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在专利申请数量、获得授权专利数量以及获得发明专利数量方面,略低于科创板整体水平,这主要是因为创新药的专利主要围绕前期化合物发现阶段,而后期临床研发投入虽然较多,但申请的专利较少。

(3)募集资金主要投向研发

生物医药类企业投资周期长,处于创新研发阶段的企业对资金需求较大,但又无产品上市,因此往往需要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来帮助其成长。截至2021年7月25日,71家科创板上市的医药生物公司共计募资规模为783.73亿元;其中,募资规模超过20亿元的企业为9家;募资规模在10亿元-20亿元之间的企业为24家;募资规模小于10亿元的企业为38家。从重点分析技术转化生产力情况来,71家企业自上市以来,研发费用总计为240.65亿元。整体情况来看,累计研发费用占比募集资金水平的平均线为30.7%。研发高投入符合目前世界顶级生物医药公司的发展方向。

(4)核心技术人员是发展的核心,超过1/3的企业推出股权激励

医药生物公司属于高科技行业,依赖人才。医药生物公司留住人才采取的方式之一是股权激励。截至2021年7月25日,71家上市的生物医药公司中,共有26家公司拟实施股权激励32件,其中30件已经实施,1件股东大会通过未实施,1件停止实施;从实施方式上来看,大多数都以股票为激励标的物,其中有1件为股票增值权、1件为期权;从股票激励额占当时的总股本比例来看,2%以下的有24件;2%-5%的有7件,5%以上有1件。

(5)上游装备与填料的国产化是突破生物药生产的重要瓶颈

龙头公司对产业链的带动效应明显,各细分行业领先的龙头企业带动一众上游公司发展壮大。近些年我国科创板上市的生物医药龙头企业拉动了相关产业链公司的发展。随着我国高端生物药逐步实现国产化,生物制药厂家面临巨大成本与安全供应压力,上游设备和耗材国产化的问题亟待解决。科创板的创立给这些高技术型公司打开了快速发展的通道。

四、新材料产业:乘风破浪攀高峰

截至2021年7月22日,在科创板上市的新材料产业公司共计40家,分为高性能纤维制品和复合材料(2家)、前沿新材料(8家)、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3家)、先进石化化工新材料(16家)、先进有色金属材料和先进钢铁材料(9家)、先进钢铁材料(2家)。

(1)研发投入占总营收比重高低差异大,均值和创业板相当

在研发投入方面,40家新材料公司2020年共计研发投入15.58亿元,占所有公司总营收的5.09%。

研发投入占总营收比重大于10%的有4家,这些企业主要是处于发展初期,营收规模均在4.5亿元以下,分别是3D打印、电子、汽车以及生物医药领域材料;5%-10%之间的有16家,其中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的有6家企业,分别为硅片、高温和超导合金、生物基材料、锂电池材料、液晶显示反射膜和油墨涂料光引发剂;0%-5%之间的有20家;研发占比高于平均水平5.96%的有13家,占比32.5%,大多数企业的研发投入占比是低于平均水平的。

(2)核心技术专利申请及授权旱涝不均、差异大

专利方面,截至2020年末(2021年上市的公司取用截至招股说明书签署日数据),40家上市公司共计申请专利数量7662件,授权专利数量4548件。40家企业中,申请专利最多的有785件,最少的有16件,授权专利方面,最多的有458件,最少的有12件。平均每家企业申请专利212.83件,平均每家企业获得授权专利195件。

(3)募资资金投向扩产升级为主、研发和经营均有涉及

IPO募资方面,40家企业合计募资净额为343.28亿元,平均每家企业募资8.58亿元。募资投向方面,40家企业均将募集资金主要用于新产能建设或产能升级,同时有部分资金用于研发中心建设和补充流动资金。

(4)创始人持股和股权激励结构佳

股权激励方面,40家公司中共有16家公司在上市后推出了股权激励计划,占比40%。股权激励数量累计值(截至2021年7月22日)合计5524.6万股,占16家公司总股本的1.95%。其中,股权激励力度最大的企业股权激励数量达到了总股本数的7.80%,最少的有0.12%。新材料科创板的公司相对于A股的上市公司比较注重股权激励。

从高管持股角度看,40家企业中共有33家企业高管持有限售股票,占比82.5%。33家企业高管持有的限售股合计11.67亿股,占33家企业总股本数的21.67%。其中,高管持有限售股比例最高达到68.88%,持股比例比较高的原因是高管为公司的创始人,同时,也有一部分来自股权激励。

五、节能环保产业:市场空间远大,模式尚待完善

(1)研发投入在总营收占比近5%,一半左右企业超过均值

科创板共13家节能环保产业注册企业(截至2021年7月22日),2020年总研发支出为19.98亿元,2020年总营业收入为367.93亿元。每家节能环保产业科创板上市公司平均研发支出为1.54亿元,节能环保产业科创板上市公司研发支出中位数为2546.87万元。

统计科创板节能环保企业2020年研发支出占总营收的比重,13家上市企业算术平均数为5.4%,中位数为4.9%。科创板节能环保企业研发投入占总营收比重,平均要高于沪深两市A股整体环保企业的研发投入水平,“科创底色”浓厚彰显。

(2)企业平均专利数量超100,研发能力为企业竞争力集中显现

科创板共13家节能环保产业注册企业,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共获得授权专利量1811件,其中发明专利量592件,实用新型专利量1146件,外观设计专利量73件,软件著作权116件。

从截至2020年12月31日的累计授权专利数据看,平均每家上市公司获得授权专利量193.3件,授权专利量中位数为84件。平均每家上市公司发明专利量45.5件,发明专利量中位数为16件。可见,科创板节能环保领域核心技术专利门槛“高”。

(3)募资投向专注于产能建设与研发

统计科创板共13家节能环保产业注册企业,首发募集资金总额为114.95亿元,募集资金净额为105.00亿元。科创板节能环保领域上市公司募投项目一般有以下几个方向:一是现有项目执行、产品升级与产能拓展,投向占比为44.7%;二是研发中心建设升级、新技术与产品研发,投向占比为16.2%;三是运营中心、信息化与管理中心建设,投向占比为6.0%;四是补充流动资金,投向占比为33.1%。

(4)一半企业实行股权激励,股权激励仍有提升空间

科创板共有13家节能环保产业注册企业,截至2021年6月30日,其中5家公司公告了股权激励计划。激励对象主要包括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等。

六、新能源汽车:具备全球竞争力,拥抱高速发展的成长期

截至2021年7月22日,在科创板上市的新能源汽车与新能源产业公司共计24家,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的有6家,多数主营新能源汽车用电池及电池材料。

(1)研发投入在总营收占比近5%,多数企业超过均值

在研发投入方面,24家公司2020年共计研发投入54.21亿元,占所有公司总营收的4.78%。其中,研发投入绝对值分布在0.28亿元-16.28亿元,与公司所处阶段、总营收数量级有关,研发投入平均数2.26亿元,中位数0.71亿元。比例角度看,研发投入占总营收比重分布在2.71%-33.21%,平均值7.41%,中位数5.63%。

(2)企业平均专利申请数量超500,研发投入转换成效显著

截至2020年末(2021年上市的公司取用截至招股说明书签署日数据),24家上市公司共计申请专利数量1.29万件,授权专利数量0.70万件。24家企业中,申请专利最多的有4279件,最少的有53件,授权专利方面,最多的有2178件。平均每家企业申请专利560件,平均每家企业获得授权专利386件。

(3)募资投向专注于产能建设与研发

IPO募资方面,24家企业合计募资净额为312.20亿元,平均每家企业募资13.01亿元。其中募资净额最大值为47.30亿元,最小值为1.96亿元。募资投向方面,24家企业均将募集资金用于新产能建设或旧产能改造,多数企业将较大比例资金用于产能方面,同时将部分资金用于研发中心建设。各公司在募集资金投向上保持较高的一致性,与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行业制造属性、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有关。

(4)股权激励与高管持股双管齐下,核心人员动力十足

股权激励方面,24家公司中共有6家公司在上市后推出了股权激励计划。股权激励数量累计(截至2021年7月22日)合计为9353.51万股,占6家公司总股本的2.39%。其中,股权激励力度最大的企业股权激励数量达到了总股本数的4%,最少的也有0.78%。

从高管持股角度看,24家企业中共有5家企业高管持有限售股票,合计0.87亿股,占5家企业总股本数的13.59%。其中,高管持有限售股比例最高达到24.88%。

(5)产业链集群效应显著,各环节供应能力强

已经上市的24家企业具备明显的产业链集群效应,与新能源产业相关的公司分布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如光伏发电的中游组件制造、下游光伏电站配套设施、发电上网设备、电力存储等;与新能源汽车相关的公司多在电池及电池材料领域。

展望未来,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产业仍有不少需要突破的瓶颈。在新能源领域,光伏发电的转换效率进一步提升、拉晶技术的改进等问题是产业下一步发力的方向;风力发电领域,海上风电的降成本仍需共同努力;新能源汽车领域,动力电池安全性能改进、材料体系革新、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等是产业发展趋势,也是产业的技术高点。

“十四五”布局及展望

我国进入“十四五”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将发生新的变化,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创造活力,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充分发挥含科创板在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的独特作用。

一、制度突破与实践

2021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公布,其中三次提及科创板,为浦东及科创板的2035年目标,乃至2050年远期规划进一步指明方向。

一是支持浦东设立科创板拟上市企业知识产权服务站。允许将科研工艺设备设计费纳入项目总投资,项目建设单位自行承担相关设计工作支出可列支设计费。国家在浦东设立的研发机构可研究适用上海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相关规定。我们认为,知识产权由于存在无形性,容易产生侵权问题;知识更新周期不确定性大,导致产权价值容易出现大幅波动。完善我国知识产权相关法律及优惠制度、建设知识产权服务站,可以有效帮助科创企业保护自主知识产权,同时有助于充分识别投资项目风险,鼓励自主研发,扩大品牌效益。

二是支持在浦东设立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试点允许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使用人民币参与科创板股票发行交易。我们认为,这将有助于进一步加大金融开放力度,吸引更多国际投资者参与中国科创板市场。高质量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服务国家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需要提高人民币金融资产的国际接受度和影响力。科创板企业凭借其投资价值,此前已被国际指数编制公司MSCI和富时罗素纳入其相关指数。制度上的进一步开放,将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通过人民币资产走出去的方式,提高国外居民、机构持有人民币的意愿,进一步丰富其投资渠道,同时提升我国科创企业的国际影响力。

三是研究在全市场稳步实施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注册制,在科创板引入做市商制度。引入做市商制度将为科创板发展注入新活力。对投资者和企业来说,充裕的流动性有利于提升交易效率,引导市场资金更加理性。实际上,科创板自成立以来,虽然目前已经有300多家公司上市,受市场关注度极高,但板块内部却存在分化现象,成交火热与低迷现象并存。后期科创板公司解禁规模相对较大,可能对市场有所冲击,做市商制度的推进,可以进一步平衡市场波动,抑制投机行为和价格的不合理波动,保障科创板稳定发展。做市商制度的推进,还将为后续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以及金融机构业务创新带来新的机遇,在此过程中,资本雄厚、综合实力较强的头部券商和研究能力较强、拥有专业化竞争优势的特色中小券商将成为其中的中坚力量。

二、国际接轨与发展

除了依靠国家的制度革新,政府及科创板企业同样需要共同打造优质的国际营商环境,助推科创企业“走出去”与“引进来”更加顺畅,不断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虽然目前多数科创板公司集中在国内发展,但无论是原材料的进口还是产品的出口,亦或进行国际投融资等,都需要我们加大国际营商环境方面的思考,助推科创板企业与国际接轨。

一方面,助力科创板企业“走出去”做大做强。在当前科创板的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系列需要持续完善的跨境业务相关问题,包括但不限于:企业资金出入境以及企业对外贸易实施案例法规;海外贸易退税政策支持,如海关税务记录更新,符合出口退税政策的退税申请时长等;海外收购项目融资政策等等。我们认为,相关政策在“十四五”期间的逐步落实将有助于运用资本市场的力量,推动科创板企业进一步“走出去”,打开国际市场。

另一方面,加快国际资金“引进来”推进国际化进程。近年来,外资通过沪港通、QFII等渠道投资A股。在科创板推出以后,科创板股票相继纳入沪股通标的、富时罗素A股指数、MSCI旗舰指数。同时,首只跟踪上交所科创50指数的ETF产品“金瑞上证科创50ETF”登陆纽交所。这将为科创板引入更长线的国际资金,还将有助于引入更多先进的投资、管理和服务理念。

三、技术瓶颈与突破

展望“十四五”时期,我国政府将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尤其是科创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一是减税降费,增加补贴;二是提高贷款支持力度与效率,提升贷款额度、优化贷款标准;三是拓展直接融资渠道,借力科创板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我们相信,在我国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进程中,凭借我国超大规模的市场容量、完整的产业体系和8亿多素质不断提高的劳动力,以及有力的政府支持,我国科创板企业技术瓶颈将实现突破,产业发展升级势头强劲,实体经济潜能也将进一步得到释放。

同时,我们认为资本市场深化改革也将为科创企业发展提供动力。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方面,资本市场充分发挥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助力科技企业发展壮大。截至2021年7月21日,科创板上市公司总市值超过4.78万亿元。两年间科创板上市公司募资总额达到3789.66亿元,且有占比超半数的公司首发超募,超募资金合计973.62亿元。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下,市场化的融资支持公司进行大量研发投入,截至2021年一季度,科创板上市公司整体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9%,明显高于创业板的5%和A股的1%。注册制改革助力科技与资本的良性互动,目前有90%以上的科创板企业在上市前获得创投资本支持,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短板已逐渐补齐。

科创企业“抱团发展”,平台支撑协同并进。科创公司除了谋求自身的快速发展以外,社会也要营造良好的平台,支撑科创企业协同并进,实现更高层次的突破。2019年12月27日,证券日报科创领军者联盟在北京正式搭建。20余家科创板公司董事长参加启动仪式。科创领军者联盟得到相关监管部门的大力支持。科创领军者联盟通过更好支持和服务中国科技创新企业,赋能企业创新,实现产业报国、科创强国凝心聚力。

目前,科创板公司上市数量还有较大增长空间。做市商制度的引入将为市场进一步提供流动性。伴随科创板改革开放的力度加大,其将进一步吸引更多国际投资者参与中国市场,助力营造更加优质的国际营商环境。市场产品及服务创新将进一步赋能科创板发展,提升各类机构投资者及不同风格、不同持仓规模个人投资者的参与热情。在多方努力之下,科创板企业技术瓶颈必将在“十四五”时期迎来实质性突破,产业发展升级势头也将继续保持强劲。

编辑: 王苗苗
关键字: 科创板 注册制 IPO

专栏